国外母语能力发展新趋势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任桂平倪文锦(全球教育展望0512)【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国外一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清楚地显示,人类的阅读已由“读文”时代走向“读图”时代。
语言已由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三足鼎立”。
语文基本能力也突破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框架,而增加了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
探讨各地对语文能力的诠释,比较其异同,将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外语文能力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国际语文能力发展的最新趋势,从而转变传统的语文能力观,丰富和发展本国语文能力的内涵。
【关键词】国外语文基本能力比较研究一、语文能力的传统释义学校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语文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我们通常的语文课程文件都规定,基础教育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实施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也就是说,语文能力就是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般的语文教学论着作也都把语文能力作如下定位:语文能力是一种从事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语文能力由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组成。
各种工具书对“语文能力”的解释也大同小异:语文能力是人们在进行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因素。
因此,传统上人们认定,语文能力是个体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现代汉语来说,是指具有现代汉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
从内涵上讲,语文能力是个体完成语文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从外延上划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既包括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即所谓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包括以认知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般语文能力,如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广泛而持久的注意力、深刻而灵活的思维力、准确而巩固的记忆力等。
本文所谈的语文能力是指语文学科能力。
这种传统的依据语言行为特征划分的语文基本能力,不但受到国内外语文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而且还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科书的编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框架。
所不同的,只是强点的侧重点的差异:有的重读写、轻听说;有的强调听、说、读、写宜并重,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也有学者依据语言表达形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将语文基本能力分为口头语言能力(即聆听能力和说话能力)和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有学者依据语言传递方式――语言输出和语言接收――将语文基本能力分为语言表达能力(即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即聆听能力和阅读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了语言能力的内涵。
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显示,考察语文基本能力既不能局限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层面,也不能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停滞不前。
在这个意义上讲,传统语文能力已经不能概括语文能力的全部内涵。
二、国外语文基本能力发展趋势(一)在量上,由“读文时代”的四项语文基本能力向“读图时代”的六项语文基本能力发展20世纪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
在读文时代,人们的交流和沟通主要凭借语言文字符号进行的,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读文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
因此,世界各国语文教育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将听说读写能力目标列为语文课程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英格兰等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是以听说读写能力四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和能力指标的。
但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各种传播媒体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仅仅可以凭借语言文字符号,还可以凭借视觉符号。
所谓视觉符号就是带有一定形象特征的符号。
当今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视觉化和具像化,尤其是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电脑需要学习一种人机对话的语言,需要某种特殊的训练。
因此,视觉语言在语言表达方式中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受到各国语文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
学习视觉语言主要是培养人们的视像能力(viewing)和发布能力(presenting)。
就我们所能收集到的一些国外的语文课程文献资料看,各地对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没有做出确切的定义,但是通过对各地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从中略见一二。
其中,新西兰语文课程文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早在1994年,新西兰政府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就以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视觉语言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学习目标和能力指标。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语文界早有定论,那什么是视觉语言呢它指向的言语能力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视觉语言是文字与图像融合而成的一种言语形式,经常呈现于专栏、电视和电脑屏幕上,视觉语言的习得有利于理解口语和视觉因素融合而产生的特殊含意和效果。
视觉语言的学习包括对生动对话、标志、符号、视觉语言的符号元素的解释和说明。
视觉语言在言语实践中指向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新西兰《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两种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如表1。
[1]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语文课程文件中惟一一份明确提出“视觉语言”及视像能力与发布能力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表1中可以明确地获得如下认识:新西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所谓的视像能力是指对含有口语和视觉因素的文本进行认知、理解、阐释、比较和评价的能力,而所谓的发布能力是指运用含有口语和视觉因素的技术和手段,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无论是视像能力还是发布能力,它们都属于视觉识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范畴。
通过对视觉语言的学习和对视像和发布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识别口语与视觉沟通的不同形式,分析文字与图像的相互作用,批判性地思考其产生的效果和意义;同时,具备识别和分析不同语境中运用视觉语言技术和进行对话的策略,并能理论联系实践,亲自规划和制作电视录像、广告或班级报纸等。
表1. 新西兰语文课程标准中视像能力和发布能力的学习目标除新西兰在语文课程文件中明确提出学习视觉语言的课程目标和相对应能力的学习目标之外,加拿大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文件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以阅读、写作、口语与视听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在口语与视听的课程目标规定,“在多种交际媒体中,口语交际是重要的部分,如在广播中。
但是许多交际媒体除具有口语交际功能之外,还具有较强的视觉功能,有时还可取代口语交际,如电影,电视,形象艺术等。
学生的交际技能系统应该包括理解和解释通过不同媒体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和使用不同媒体与他人通过的能力。
特别是与高科技媒体(如电影、电视、网络)相关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些媒体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影响是普遍而深入的。
学习理解和运用这些媒体将大大扩大学生的信息资源,增强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提高就业机会。
”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媒体沟通能力(Media Communication Skill),学生应该有机会观察、分析和讨论许多不同的媒体制品,并与他们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
同时,他们也应该能够使用不同领域的技术创作不同类型的媒体制品(如绘图、卡通、设计、广播剧、电影、环球网页)。
”媒体沟通能力的学习目标和能力指标见表2。
[2]从表2中可以得知,所谓的媒体沟通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语文能力,也不是与聆听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相并列的一种能力,而是涵盖了听说读写能力的一种综合语文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在媒体信息时代的一种演变和发展。
这种能力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能够阅读、解释和说明媒体制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内容;一是能够通过制作简单的媒体制品表达思想和观点。
表2. 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中媒体沟通能力的学习目标和能力指标在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中,媒体沟通能力不仅体现在口语与视听学习领域中,还体现在写作学习领域中。
具体内容见表3。
[3]表3. 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之写作学习领域中的媒体沟通能力指标媒体沟通能力在写作学习领域中呈现,促使写作方式、写作技术、写作效果都有很大的转变。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文字文本的创作,而且还要求学生进行媒体文本的创作;写作材料不仅来自于书本之中,而且还来自于网页、影视短片、图片等媒体之中;写作文本不仅是语言文字符号的表述,而且还是图片、表格等视觉符号的表述等等。
加拿大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在九年级学习阶段专门设置了“媒体研究”和“媒体制品创作”学习内容,主要发展学生的媒体沟通能力,具体能力要求见表4。
[4]表4. 安大略省语文课程标准之九年级“媒体制品创作”和“媒体研究”中的媒体沟通能力指标另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的语文课程文件在阅读学习领域也有相类似的要求。
具体内容和要求见表5。
[5]表5. 新南威尔斯州语文教学大纲之阅读学习领域中的视像能力与发布能力的能力指标从表5中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学习领域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欣赏、解释媒体所包含的信息,而且能够掌握和参与到媒体信息的运用,更能够准确地评估媒体所包含的信息。
从阅读能力视角看,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技能都随着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而有所拓展。
也就是说,传统的阅读能力观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二)在质上,由单项、孤立的语文基本能力向多项、综合的语文基本能力发展在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把语文能力分作口语模式(说话能力与聆听能力)和书面模式(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或传送模式(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和接收模式(聆听能力与阅读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划分方法。
但是这种“四种语文能力”划分模式却未能反映出各种能力之间的共通点。
在以往的语文课程文件中,听、说、读、写各自为营,独立设置,界限分明,在相关的学习内容中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
四种语文能力训练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和沟通,逐渐形成独立的四种能力体系。
就其训练的难易程度和要求标准来说,读、写能力明显难于听、说能力,写作能力比阅读能力又难得多;而就其使用的范围和量来说,听、说能力大大多于读、写能力,阅读能力又多于写作能力。
因此,在语文能力学习和语文实践运用之间产生了不可协调的矛盾,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偏重于某一、二种能力的培养,而无法达到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
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语文能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听说读写能力并不是孤立、被割裂的,而应是融汇综合、相互关联的。
在上述国外的语文课程文件中,语文基本能力趋向综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