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门德尔松(一)

论门德尔松(一)

论门德尔松(一)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LudwigFelir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

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2月2日的汉堡,与十八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并称为音乐史上最天才、最早熟的作曲家。

门德尔松本身特有的音乐才能加上围绕在他身边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使他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愉快而细腻、优雅而敏感、轻松而质朴的风格特征。

门德尔松从不在音乐中追求过份的忧郁、病态的多情,你也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对时代、对社会矛盾的呼喊,他的作品总与现实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他总被看作是柔弱的附庸风雅,被认为是复古保守分子,永远不能超越年轻时创造的童话世界向前发展。

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门德尔松来说并不公平,他的音乐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表现人类最单纯、直挚、积极、乐观的感情和精神,“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升华、情感的调节、智力与创造力的启迪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的美学理想与哥白尼、开普勒、斯宾诺莎、牛顿、爱因斯坦所追求的宇宙的和谐、有序、完美的哲学观也有某种一致性。


影响门德尔松创作风格的因素,首先离不开他明朗而友善的人际关系。

围绕在门德尔松身边的几乎都是亲切友善的家人和友人,这些人使他形成一种正直、开朗、光明的感情观,《无词歌》及一些室内乐作品中慢乐章的抒情性大多来源于此。

第二个因素是来自对大自然世界的游历,及游历时带来的感动和印象。

他对自然的感受主要来源于旅行生活,门德尔松非常喜爱旅行,年轻时已到过多个国家旅行,每次的旅行几乎都能使他产生创作的灵感——意大利之行创作出《意大利交响曲》(对那不勒斯的塔兰泰拉舞曲的印象直接影响了末乐章)、苏格兰之行反映在《苏格兰交响曲》中、在赫布里底群岛的山洞中对英雄们的感动和震撼是《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的灵感来源……,除外还有多首无词歌也是在旅行途中受到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一根柱头也可以使他产生音乐的遐想,如同罗马的景色一样,诱使他发出了同样的呼声:‘……音乐就隐藏在这个地方……’。

”正如(在第一部分中)所说,自然对浪漫主义的艺术家来讲是精神感悟的源泉,是促使灵感觉醒的灵丹妙药,除了关注自然本身以外他们更关注内心与自然产生的共鸣和感受。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宗教音乐领域。

这个领域的影响使门德尔松对很多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产生了幻想,并把这些对仙女、精灵等的幻想投射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如那首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

可是,对门德尔松来说神话或童话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产物,也不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不是想颂扬童话般的社会和环境,而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和光明面的描绘和解释,他总是希望未来会有所改进。

“在他身上既没有浪漫派的那种阴暗、隐晦的痕迹,也没有浪漫派的种种背景和各式各样的附带目的。

”这一点与他的出身良好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他从未为关于谋生的问题而烦恼过。

门德尔松经常被认为是一位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的作曲家,更有甚者认为他是古典主义的“模仿者”或“古典浪漫派”,这些观点及评价都存在着某些片面性,并不完全客观。

如果说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存在“保守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非常重视音乐的传统(正因如此,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才能重见天日),门德尔松深入钻研和研究了音乐的传统,他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并应该一直保存下去,所以他对音乐的革新也融合在传统中以致人们很难发现。

除此之外,他的保守主义也被认为体现在他对政治的态度上。

门德尔松曾经定下“使世界更美好”的目标和愿望,可是后来他发现现实与理想有越来越多的冲突,他想建立的“以音乐从内在改造人类生活”的高度设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遥远,生活中单纯的光明面好像随着青年时代的结束而逐渐蒸发掉,他对这一切感到困惑、不能理解与极端痛苦。

可是,他也并非想“保守”地保持所有的现状不变,正如他能看出德国的不良风气一样,他也洞察出
很多在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他希望能进行有效的治理,希望能有“专家”或“职业的权威人士”出来扫除这些“阴暗面”,而使现存的美好事物不至于流失。

这些也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中,他希望即使是革新也最好能让其融合在传统中(并以传统为基础),与这些他认为美好并想保存下去的事物结合,以致他的革新几乎被完全隐藏。

“无词歌”这种体材的首创就是作曲家的一个试验品,一个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品种。

对“无词歌”体裁的解释基本上均为“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

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

”或“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是钢琴曲,它是由作者剪裁而定的各色生活片断。

”“无词歌”的音域与人的声区比较接近(有时也比声乐曲的音区更为宽广些),似乎是一种专为器乐而打造的声乐曲一样,使器乐尤其是钢琴也能像人声一样温柔的歌唱,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在创作中使器乐作品倾向于声乐化的特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与菲尔德的《夜曲》、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即兴曲》等小品体裁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但对门德尔松来说《无词歌》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别意义。

虽然门德尔松的文学修养并不亚于与音乐上的,与歌德在文学上的交流使他这一方面受到更多的启发。

可是,他认为一首乐曲远远比语言有更好的表达力,尤其在表达他的思想和愿望上。

他认为语言即使是个别的字句对他来讲都是含意多端且不明确的,而音乐比语言有更大的明确性,这种明确性不只来源于情感上还包括在思想上,因此他经常在书信里附上他的乐曲作品,而往往在乐曲作品里负载的情感和思想才是他最想表达的东西。

“真正的音乐可以用比语言好得多的千百种因素来充实一个人的灵魂。

我所喜爱的音乐表达的一切,对我来说不是在语言中难以捉摸的、不明确的思想,而是一种明确的思想。

……如果我对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有话要说,或者我对这一件事或那一件事萌发了一定的意念,我是不会说给任何人听的,因为一句话对这一个人是这个意思,对另一个人则是另一个意思,体会各不相同。

只有歌曲能对人们说出同一的东西,唤起同样的感情……。

”因此,“无词歌”这种体裁表现了门德尔松对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的情感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