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与代码(一)专业名称: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二)专业代码:610210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一)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二)学历层次:大专三、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力者(二)标准学制:三年四、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德、智、技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适应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及产业需求,掌握图像处理、摄影摄像,网页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影视包装等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及相关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职业面向主要面向广告传媒企业、网络游戏公司、婚纱影楼、冲印门店、文化传媒、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互联网企业、计算机类公司。
(三)专业面向的岗位(群)1.专业面向岗位主要面向3个岗位群的14个职业岗位,其中5个为初始岗位,5个为发展岗位,4个为相关岗位。
表1 专业面向岗位三个岗位群之间呈金字塔结构,相互联系,互为补充,逐层支撑。
要作好影视特效设计师,就必须掌握对三维建模与动画技术,而要做好三维建模与动画技术,数码设计与制作又是其基础技术。
2.学生职业发展路线了解职业周期,设计学生在毕业后某个时间段内,职业发展应该达到的阶段及对应的岗位群。
表2 学生职业发展路线(四)人才规格1.素质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及个人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具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良好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3)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2.知识结构要求(1)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维护、计算机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等基本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掌握图形图像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数码软件进行创作;掌握网页制作与网页广告的设计制作技术;掌握虚拟现实建模技术及动画制作技术;掌握音频录制、以及视频拍摄与编辑技术;掌握视频特效合成技术。
3.专业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熟练掌握与本专业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所在职业、岗位及相关领域内的活动能力;具有学习和利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表3 培养规格指标体系表(五)毕业标准1.学分要求2.英语、计算机要求英语、计算机列入准学士学位要求,获取规定的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则可取得准学士学位。
由国际教育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提出获取准学士学位的标准,经教务处审核通过后执行。
取得准学士学位要求:(1)英语要求: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或以上)证书或其它相应的全国英语考试认证证书达到合格标准。
(2)计算机要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以上证书。
3.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要求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五、课程体系(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可用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数字媒体相关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岗位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课程体系”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表5 基于工作任务能力路线设计的课程与实践体系(二)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4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表(三)课程设置1.公共通识基础公共通识基础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养、身心素养和通用职业能力了为主要目的,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进行探索,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提升重要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表7 公共通识基础说明表2.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融合,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表8 专业能力基础课说明表教学内容:概述、基本概念与基本操作、绘制基本二维图形、编辑图形、线型、线宽、颜色和图层、图形显示控制、精确绘图、绘制、编辑复杂图形、填充与编辑图案、标注文字、创建表格、标注尺寸、块与属性、高级绘图工具、样板文件、数据查询及图形打印。
教学目的:本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专业所需的CAD基本知识和应用技巧,基本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了解三维绘图的基本方法和CAD平台的二次开发技术,能应用CAD绘制地形图等图件3.专业核心课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与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覆盖职业资格标准的所有知识点、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
表9 专业能力核心课说明表4.专业拓展课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表10 专业能力拓展课说明表5.跨专业核心课通过纵向延伸能力和横向扩展能力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个体职业素质,促进多元发展,成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课程。
表11 跨专业核心课说明表6.毕业顶岗实习(1)学期与时间安排第6学期(暑期)2个月,第7学期2-16周,第8学期1-14周,共计10个月。
(2)工作内容①对实习所在的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组织管理体制、生产或事务的运作机制从专业方向的角度有比较全面的概貌了解。
②了解实习所在的企事业单位如何科学地采用先进专业技术和先进专业管理体制。
③了解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在生产或工作中的方法、作用和职责,广泛地接触他们,从他们身上学习踏实优良的品质和作风。
④了解IT行业的前沿技术发展情况。
⑤掌握所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⑥通过实习,学会观察、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整理报告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懂得运用计算机、结合专业方向解决所从事事务的方法。
⑧结合实习内容撰写实习报告或论文。
(3)考核方式实习中,由实习指导老师与实习学生保持联系,指导和帮助学生实习,如果学生是自主实习,则需要填写自主实习申请表,由二级学院同意后进行实习,实习之中学生应该填写实习日志。
实习结束,学生必须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日记以及实习鉴定表等材料,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认真地考核,考核成绩根据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质量和实习单位的鉴定意见等方面(所占比例:实习单位鉴定意见60%;实习报告质量20%;实习日记的质量20%)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表12 校外顶岗实习考评表(满分100分)(四)第二课堂1.课外职业素养教育(见表17)(1)入学教育:主要包括校史校情教育、学习《学生手册》并通过书面考核、专业教育、安全及法制教育等内容。
(2)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教育:(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填写)(3)人文素质教育:(各专业及学工部门应结合专业培养,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各类活动)(4)身心素质教育:(各专业及学工部门应结合专业培养,开展有助于完善学生身心素质的各类活动,配合第一课堂的社团,课外的训练(练习)(5)大学生公益劳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从事校园内部环境净化等公益性劳动。
(6)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加强院(系)人文环境建设,引领阅读经典著作,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组织传统节日纪念活动,抓好民族传统礼仪教育等,由各二级学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7)考核方式:各二级学院成立认证中心,每年6月底以班级为单位收集二级学院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认证手册》,先审核、确认《手册》记录的真实性,后进入正方二级学院统登录学生第二课堂获得的学分值,并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
2.课外专业能力教育(见表18)(由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具体安排填写,并写清楚本专业的考核方式)六、教学进程安排(一)教学时间分配表表13 教学时间分配表(二)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表14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三) 2 + 1 模式教学进程表(excel格式的表格见附件)表15 教学进程表备注:1.课程管理单位简称为管理单位,为方便排版,管理单位采用简称。
2. 非2+1模式的专业应在此注明:第7学期在校学习时间**个周,其中上课8周,考试1周。
3. 第七、八学期含实习周4.“思修法律”和“毛中概论”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排。
形势与政策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实践课由各二级学院实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人文艺术学院安排,实践学时由学工处在课外进行。
军事教育共2周,由学生工作处统筹,理论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
5. 课程性质:必修课用B表示,限选课用X表示,公选课用G表示。
6.考核方式:考试课用K表示,考查课用C表示,考核用H表示。
三种考核方式的课程数量要基本相等,即各占约三分之一。
7.课程名称后面的(一)、(二)等数字表示课程开设的顺序,如第二学期开设则在课程名称后面用(一)标注,第三学期继续开设则在下一行的课程名称后标注(二),请参照上表;如仅一个学期开设,则不用标注。
8.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理论学时由人文艺术学院安排,在第4、5学期开设,实践学时由各二级学院执行,安排在要求学期的课外进行。
9. 体测共安排3次,第一次安排在军训后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成绩于第五学期录入正方系统。
10. 职业素养拓展课(公选课)分人文素养、技能素养和艺术素养拓展课三类课程,学生于第2-5学期从三类课程中选修二门课程,达到3学分,职业素养拓展课不作为毕业学分要求,如学生有未通过的非专业课,可作为替换的课程。
11. 技能素质拓展课需从应用文写作和另外一门课程(人文艺术学院提供课程)二选一。
12.人文素养拓展课需从职场沟通与交际和另外一门课程(人文艺术学院提供课程)二选一。
1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4学分,64学时。
学生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以上证书可免修或替换该课程成绩。
14.办公软件实训2学分,时间安排在开学3月份,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开始前集中一周实训。
15. 专业能力核心课程可以在课程名称后加“*”标注,理实一体课用“★”标志。
16. 本课程为专业能力拓展课,专业实践实训模块课程,通常安排在实训周。
17. 毕业顶岗实习于第7学期第2-16周,第6学期2-14周,包含第6学期(暑假)2个月,共计10个月,10学分,388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