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孩子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

孩子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

孩子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
一生的经典教育计划(一)
经典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呢?一句话,
经典教育就是通过经典文化的滋养,
让一个人牵
手圣贤的境界,
熏修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能力,
整体地优化生命,
从而赢取人生真正意义上
的成功。
并不是儿童才需要经典教育,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经典的滋润,如是,方能少困惑,
有智慧;仁爱众,思进取;温文尔雅,有所作为;身心健康,幸福平等。
然的行动,让雪晴爸感动了好长时间。
有心成就孩子一生命运的父母,
请千万别错过了经典教育的好时光。
时光错过将永不再

第二阶段: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熏修


4

13
岁之间,孝道及健全人格的培养依然是教育的重点,此时不去进行这方面的教
育,以后就来不及了。
孝道的培养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之外,
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孩子系统地诵读中国经典,
13
岁前,
通过诵读经典,
可培养出孩子超凡的记忆力、
领悟力、
执行力,
具备了这
“三
种力”
,孩子在未来社会上做学问、做事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具有“博学、审问、慎思、明
辩、笃行”的素质,从而修身、处世、接物均能宛若天成,应对自然,成功无限。
仁爱和平”
的优良品性,
如是,
就会高情商和高智商同时具备,
一举一动就能遵
“天地之道”
而动静。这样的孩子会给父母带来最有福气的回报。
13
岁前,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出孩子的恭敬心、平等心、感恩心,具备了这“三
种心”
,孩子在未来社会闯荡的时候,就会自然形成和谐友爱,尊重他人,敬畏自然,不畏
艰难的品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参考之回答,当然,
如果再找一些例子就更好了)

一定先用
1

2
年的时间,
把我们编选的
这两本给背诵下来,以后的内容就比好进行了。特别是《弟子规》不仅是诵读,还要让孩子
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开始时,
一,让孩子背诵
100
遍后,
再进行
诵读下面的内容。
有的孩子可能诵读两三遍就能把这
20

会让社会的动乱永无止境,痛苦的心灵永无安宁。
不良的习气一旦形成,以后要改,则太难
太难了。
《凤凰周刊》在
2005
年第
1
期以专题的形式报道了只进行开智教育忽略圣贤教育所出
现的种种弊端,其中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走火入魔的神童教育》
,作者认为“有谁能够举

‘神童教育’
的成功例证呢?自中国科技大学开办
‘少年班’

时,
“物欲微熏,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

这个时期是“治学修身”的关键时期。战国时代有人这样讲: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
者为人?”学东西是为了自己,把学问融到自己的生命里,修养自己、美化自己、完善自己——此时如果能强化性地诵读中国经典,则会福泽其一生。因为,
“童蒙培养正见,正宜此
还和身体健康有关,
所以想要孩子就要按古
人说的要“养精蓄锐”——“养精蓄锐”使精气充足,这样受精孩子的生命力才能旺盛。
其三,
十月怀胎,父母的性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胎儿的未来性情,
因此,这一时期父母
的友爱就显得特别重要。
父母之间如果此时经常争执、发脾气,则孩子在出生以后后,
其性
格就有可能暴躁。
其四,
胎儿脑神经和意识处于萌芽期,
受经典教育的行列里来吧!
我们关心教育的现状,更关系教育的未来。我们期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任何年龄段
的人都对经典教育有所认识,并勤而行之。我们希望,经典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能和目前学
校中的知识技能的培育相辅相成,从而培养出更具文化底蕴和丰富知识技能的现代中国人。
第一阶段:幼儿养性──涵养性情的关键期

时。

中国古人的目标,是成圣、成贤。古人认为,
“读书志在圣贤”
,这是“大学之道”的根
本。但是,现代人却失落了这个传统,而把怎样赚钱、怎样享受、怎样取得权势和地位当成
了根本。如是发展下去,在社会,就会形成物欲横流、腐化堕落的社会意识;在个人,就会
形成患得患失、
贪念纷纭、
痛苦迷茫、
不懂礼仪的习性。
个人的五欲六尘和社会意识的共振,
使孩子产生一种身心的愉悦;
另一方面能够开发孩子的生机,
激发生
命力。
在这一个年龄段,
赞扬孩子很有必要,
比如,
抱幼儿或陪其嬉戏时,
要常用愉快的心情、
轻柔的赞美来肯定孩子:
“你(或直呼其名)是最孝顺最懂礼貌的孩子、你是最善良最智慧
的孩子、你是最开朗最快乐的孩子、你是最聪明最敏捷的孩子、你是最健康最幸福的孩子、

7
月,魏永康却因智商高而情商低,忘记参加考
试和撰写毕业论文被劝退,后来,又多次离家出走。其母亲曾学梅说“我儿子
20
岁之前,
大家都赞扬我培育了一个神童。等到他
21
岁的时候,却又成了笑话”
因此,
如果我们要让孩子在未来的岁月中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
在未
来的社会中成为儒雅谦逊、幸福快乐、宁静致远的人,就必须在其
而且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的就认
识了
1000
多个汉字,
5
岁时,少年版的《西游记》已阅读两遍,并且,别人任意说出
3

关键词,她都能用这
3
个关键词创作出一篇有头有尾、情节曲折的故事来;
6
岁之后,父母
晚上主要的精力是用在让孩子少看书上。
此时,
对于朱明静来说,
读书学习已成为乐趣无穷
是事情了。
这样的实例,在从小进行经典教育的孩子身上屡见不鲜。
对外界信息犹如海绵吸水,并没有任何分辨心,因此,是不加选择地吸纳的。这个时期,全
赖父母主动地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良性性情的滋养。此是
“可塑性最高,
施教最容易”的阶
段,很可惜,一般父母大都轻易错过。
人的一生中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
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
建构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
基,实是天下父母们应高度关心的重要课题。
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
我们
为人父母者,
必须在
4

13
岁的时候,
利用其一生记忆力和性情培养的最佳时期,
反复诵读
《弟子规》

《大学》

《中庸》

《论语》

《老子》

《孟子》

《管子四篇》等中华经典(还可以
诵读《中华经典精粹选读》一书所选的部分篇目)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就会潜移默化地在
孩子身上播下中国传统“五伦之道”和“五常之德”的种子,形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以来,
有一个成功的
‘神童’
例证吗?”在这一期《凤凰周刊》中,还报道了几位“神童”因为父母从小只对其进行知识
技能的教育,虽然后来分数很高,但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自杀的悲剧。此
外,还介绍了一位叫魏永康的学生,
8
岁上中学,
13
岁进大学、
17
岁考取中国科学院高能
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但是,到了
2004
此时,人的智力发展最快,但人的神经系统的
高级运动模式的建立还处于开始阶段,
这个时期,
从加大肢体运动如触摸、
改变体位、
支撑,
到从事较复杂的文体
(游戏)活动,
乃至直接从复杂的经典教育,
都将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建
立及大脑的整体发育——此时进行音乐教育、
美术教育、
经典教育最为重要,
将有可能奠定
其未来成就的
60
%左右。此时,要避免过多的看电视,避免过多地灌输简单的儿歌,少让
你是最勤快最漂亮的孩子、你是最喜欢读书最喜欢健身的孩子„„。
”经常向孩子发放好的
信息和精神的激励,孩子就会充满自信,
“每天几次愉快的赞美肯定他,必然先入为主地深
深印入幼儿纯净的心灵,形成终身不移的人格特质。

在这一个年龄段,
父母可时常播放优美的中西古典音乐,
以培养其优雅的性情;
经常让
孩子翻看世界名画、
此时,
有三种胎教可同时进行——①播放悠扬绵
长的东西方古典音乐;②播放《弟子规》

《论语》

《老子》等中国经典的
CD
,或怀孕的夫
妻相互激励地多自己诵读经典,
这样,
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
从而使孩子出生以
后,
对圣贤的智慧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③对未来的孩子多加良性信息,
经常想像自己的孩
子健康、智慧、有教养、英俊潇洒等。
其观摩动画片、卡通故事片等,给其简单的,脑细胞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要记住,
给其复杂的,其脑细胞的形成才能更加健全,更加密集。
在这一个年龄段,
孩子的父母要帮孩子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
尽可能地多带孩子到公园、
植物园,
乃至有山有水、
有花有草的地方走一走;
同时,
要带着喜悦的心情,
经常抚摸婴儿,
这一方面是信息交换,
13
岁之前,诵读经典,
牵手圣贤。
圣贤的智慧超时空,
是大自然的法则,永恒不变。只有向孩子灌输了圣贤的智慧,
并用
经典的丰富内涵去熏修言行举止,
这个孩子才能懂善恶是非,
不让父母在未来的岁月担惊受
怕。

北京混元文化传播中心特约专家朱康有的孩子朱明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