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红兵《雨霖铃》语文人格教育探析

程红兵《雨霖铃》语文人格教育探析

程红兵《雨霖铃》语文人格教育探析作者:邢晓寅魏雅帆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老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新型教育理念。

该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基于人格教育理念,通过分析程红兵老师的《雨霖铃》课例,探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课例分析程红兵老师对“语文人格教育”进行了定义。

他指出,语文人格教育是指语文教师系统地将知识的教学和能力的提高融入到中学生的人格培养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

①这一教育理念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在一起,具有整体性和前瞻性。

古典诗词从“文”“道”两方面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历史文明。

这一体裁对于贯彻人格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

因此,笔者以程红兵老师所执教的《雨霖铃》为例,探寻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在其课堂当中是如何体现的。

一.课堂教学实录分析这节课的准备工作由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安排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语言,明确教学重难点。

课堂由学生主持教学,教师作为听课者,记录学生的问题,在必要的地方进行补充讲解。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文将从师生主体性、教学整体性、内容联系性三个方面对程红兵老师《雨霖铃》一课中人格教育的渗透进行分析。

(一)人格教育之师生主体渐变性原则程老师重新定义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教学主体不能一成不变地划分,应该以动态的眼光肯定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变化。

具体来说,教学活动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逐渐降低,而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强,师生关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

下面请李佳梁同学开始主持本节课的学习。

主:大家早上好……下面我们要学的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

(主持人带领大家了解“词”这种诗体)程老师在课前对讲课学生进行了详细地指导,在确保学生能够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主持课堂教学,将课堂交给同学们自由发挥。

这样安排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活泼。

主:接下来,我们进行讨论,解决大家在理解上的一些问题。

大家来提问。

生:主持人刚才说柳永是婉约派的词人,我觉得“念去去……楚天阔”这句应该属于豪放派的,这矛盾么?主:(对学生问题进行回答)师补充:教导同学们不能绝对地划分“豪放”与“婉约”。

要学会融会贯通,对于两种风格的异同是需要对比学习,而不能固执地拘泥于风格的划分。

在这里,主持人并没有因自己的讲解忽视同学们的主体性,而是把問题抛给学生,让大家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对于课堂预设之外的一些问题,在主持人回答不完全的情况下,程老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而不是仅由主持人自己解答或是搪塞过去,这一点又体现出教师教学中的主体性。

这些教学片段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整体上由同学主持课堂,还是从每个环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都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了首位。

在此过程中,程老师既是认真听讲的学生,又是及时释疑的教师,主持人既是传授知识的小老师,又是谦虚求学的学生,师生主体性渐变明显。

(二)人格教育之课堂教学整体性原则程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将文本看作一个有机整体,高屋建瓴驾驭文章,使师生能够把文章中所有的知识点拎起来,而不是零零散散的分成诸多小问题。

这样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学会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

程老师将教学目的统归为两大点。

一是把握手法,二是品味语言,而这两个目标的落脚点都在文本本身。

这个整体性目标的落实不是靠老师一块一块地切,而是让学生一层一层地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

下面是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简略概括,其整体性特征体现地十分明显。

课前交流——了解何为“词”——走进作者——听朗读音频、学朗读技巧——熟读成诵——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赏析意境、品味语言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节课从每课一诗开启,以“词”这种诗体作为切入点,在了解了作者及词作背景之后听朗读音频,体会平仄声韵,再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处理内容上的障碍,最后上升到品味意境。

各个环节与教学目标环环相扣、件件落实。

纵观整堂课,有赏析,有品味,有思考,有拓展,有朗读,有背诵,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学生长期接受整体性教学的熏陶,容易形成整体意识与大局观念,做到“于繁杂材料中见主次、于纷乱现象中看本质、于复杂事件中析主旨”。

②由此可见,程老师在课前的指导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的整体性教学设计考查学生的整体素质,例如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人格教育之文本内容联系性原则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观不仅体现在文本内部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上,更体现在知识迁移、拓展延伸这一层面。

下面这段学生回答与教师评价鲜明地体现出程老师教学中的联系观。

生1: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③”一句,说明在晚上开船并不稀奇。

师:能够联系已学并灵活运用,这很好。

其实在我们刚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浔阳江头夜送客④”一句。

程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评价,为后面同学的回答提供了一个方向,即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前后勾连,对比探究。

这种阅读方法体现出的联系观使学生不会孤立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下面的片段是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的部分回答。

生2: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联想到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⑤”,苏轼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⑥”。

主:我觉得词作第一句“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很精彩。

……联想到《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此事古难全⑦”以及清初的王士祯的“江乡春事最堪怜……何人为吊柳屯田?⑧”……这一部分表面是让学生自由谈论喜欢的句子,实则是对词作意境的赏析。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之高。

学生在赏析词句、品味意境时,都能够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如《枫桥夜泊》《琵琶行》《水调歌头》等,通过对比阅读充实自己对文本意境的品味,学生不仅体会到本词的意境美,还温故知新、联系拓展,建构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链条。

由此看出,程老师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方法的渗透,利用教材这一载体寻找文本间的联系,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践“授人以渔”,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良好效果。

二.教学课例启示与反思“人格教育”的核心是“人”:尊重人、发展人、塑造人,语文教育的精髓在于“以文化人”。

因此语文人格教育就是要用语文的方式将深厚的文学养分与文化底蕴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使他们具备完整的人格与完善的品德。

下面是我阅读程老师《雨霖铃》的教学实录后的启发以及自己对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格教育实施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指教。

(一)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独特人格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塑造独特的人格。

高中古典诗词篇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情感各具特色。

对于宋词,男生可能更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雄浑大气,彰显男儿本色;而女生则可能更青睐李清照、柳永等含蓄婉转地表达,更显女子的柔情。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意地讓男生和女生分开朗读,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过洞庭》这些豪放派词作让男生有气势地朗读,感受男声的铿锵浑厚,在讲《声声慢·寻寻觅觅》《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东南形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婉约词作时重点让女生朗读,品味女声的细密绵长。

有的同学性格内敛含蓄喜欢杜甫的现实主义,有的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对李白的浪漫主义更感兴趣,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领同学们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同学喜欢唱诗词,吟诵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展示,可以表演、吟诵、朗读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品味作品情感。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就非常适合吟诵,在抑扬顿挫中更能体会到李白放浪不羁、自由洒脱的浪漫诗风;而杜甫的作品倾向于写实,大多反映民间疾苦、社会朝政,他的作品适合配乐朗读,选取低沉舒缓的伴奏,在朗读中体会其沉郁顿挫的词风。

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目中有人”,任何教学方式的使用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要具备分层教学、分类教学的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人格特质,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二)整合教学内容塑造情感人格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人文精神,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格修养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塑造学生的情感人格极为重要。

教师要充分挖掘古典诗词里的人格因子,整合相同的情感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人格的教育。

例如爱情主题。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描写了罪恶的封建礼教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作者以梦记事,表达出对亡妻深沉的怀念和难以忘怀的真挚情感,这是豪放派词人苏轼眼中的爱情;《鹊桥仙·纤云弄巧》哀乐交织,通过叙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起伏跌宕地讴歌了美好的爱情,这又是婉约派词人秦观向往的爱情。

教师可以从爱情这个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时期的爱情诗词,从古人的情感中体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尤其是在青春期,男女生萌发对爱情的向往,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再如边塞主题。

高适《燕歌行并序》以满腔热血讽刺和愤恨不恤士兵、骄傲蛮横的将军;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通过正侧结合等手法渲染出宏伟壮阔的场面,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

边塞主题对男生的情感教育更加明显,驰骋沙场、保卫祖国、热血男儿、精忠报国,这种爱国情感可以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慢慢熏陶感染学生人格。

另外教师可以参考程老师《雨霖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持课堂。

教师由台前教授转到幕后指导,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自主习得的人格感染要比教师口头教育深刻得多。

(三)客观多元评价锻造坚强人格程红兵老师指出评价是为了促人成长而不是给人以束缚。

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要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学中要运用多元的评价手段、多角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弹性的评价。

古典诗词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有很多方面,如讲课、朗读、吟诵、书法写作等等。

以《诗经》来谈,教师可以在课下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赋、比、兴”手法的资料,学生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备课,分别将《芣苢》《静女》《氓》《无衣》等篇目安排给四位同学讲解,模仿《雨霖铃》的教学设计,学生自己主持,自主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