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抗震复习要点

工程抗震复习要点

工程抗震复习要点
抗震结构设计考试重点
1、地震动三要素:幅值、频谱、持续时间。

2、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1)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2)虽然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距离震中不同的地点,地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即地震烈度不同。

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离震中愈远,地震烈度就愈低。

3、为评定地震烈度,就要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地震烈度表。

它是以描述震害宏观现象为主的,即根据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的损坏程度和地貌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宏观现象进行判定和区分。

4、地震区划是指根据历史地震、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观测等资料,在地图上按地震情况的差异划出不同的区域;
(1)《抗震规范》将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
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超越概率为63.2%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

(2)地震动参数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
(3)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应采用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

5、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都是地球上的
4个主要地震带之一。

6、地震灾害的三个方面:地表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和次生灾害造成的破坏。

7、(1)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情况下米用基本烈度。

(2)基本烈度与众值烈度相差约为1.55度,
而基本烈度与罕遇烈度相差约为1度。

8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
(1)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一一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如产生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大爆炸)。

该类建筑必须经
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2)乙类(重点设防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

如城市生命线工程建筑和地震时救灾需要的建筑。

(3)丙类(标准设防类)建筑一一指一般建筑,包括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等。

(4)丁类(适度设防类)建筑一一指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一般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性建筑等。

9、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各类建筑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下列设防标准:
(1)甲类建筑应采取特殊的抗震措施;
(2)乙类建筑除《抗震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9度时可适当提高
(3)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4)丁类建筑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采取抗震措施,但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10、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4类。

11、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就是指地震作用在结构中
所产生的内力和变形,主要有弯矩、剪力、轴向力、和位移等,最后将地震作用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进行组合,并验算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及变形,以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要求。

12、(1)结构的地震反应是指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它包括地震在结构中引起的速度、加速度、
位移和内力等
(2)结构的地震反应不仅与地面运动的强弱程度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即结构的自振周期和阻尼等。

(3)地震作用的大小不仅与地震烈度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建筑物的动力特性有关。

13、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14、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拟静力方法(等效荷载法)、直接动力分析法(时程分析法)。

15、单质点弹性体系计算简图的核心结构质量的描述,分为集中法描述和分布法描述,其中集中法描述的关键是确定质量的位置和大小。

16、由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计算公式可知,结
构的自振周期与其质量和刚度的大小有关。

质量越大,则其周期就越长,而刚度越大,则其周期就越短。

此外,自振周期是结构的一种固有属性,也是结构本身一个很重要的动力特性。

17、质点的绝对最大加速度取决于地震时的地面运动加速度、结构的自震频率或自振周期以及结构的阻尼比。

18、加速度反应谱与体系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19、质点的绝对最大加速度与质点质量的乘积即为水平地震作用的绝对最大值。

20、《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21、建筑抗震设计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构造措施。

22、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小于70 mm
23、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力时,为考虑小塔楼的不利影响,通常将小塔楼的等效地震力增大 3 倍。

24、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二、名词解释
1、抗震设防: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标。

2、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特别是从结构总体上考虑抗震的工程决策,即正确的解决整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3、振型分解法:如果用体系的振型作为基底,而用另一函数q(t)作为坐标,就可以把联立方程组变为几个独立的方程,每个方程中只包含一个未知项。

这一方法称为振型分解法。

4、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5、底部剪力法: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即作用与结构底部的剪力,然后将此总水平地震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律再分配给各个质点。

6、地震影响系数:实际上就是作用于单质点弹性体系上的水平地震力与结构重力之比:S a / g k。

7、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三、简答
1、简述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的"三水
准”设防目标,以及具体设计过程中的“两阶段”设计法
答:(1)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2)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验算工程结构在多遇地震影响下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并通过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三水准的设防目标;
第二阶段设计:验算工程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

对少部分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重要结构和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等,需进行第二阶段的抗震设计。

2、简述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地震作用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1)底部剪力法: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除上述结构以外的建筑结构。

(3)时程分析法: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规范规定的高层建筑。

3、《抗震规范》关于抗震结构体系有下列要求:(1)有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宜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建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强度以及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4)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强度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能力。

4、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
计原则。

强柱弱梁: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

强剪弱弯:在弯曲破坏之前不发生剪切破坏。

强节点弱构件: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梁、柱)的承载力。

5、砌体结构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
(1)构造柱的作用:可以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增强房屋的变形能力,在墙体开裂后,构造柱与圈梁所形成的约束体系可以有效限制墙体的散
落,使开裂墙体从滑移、摩擦等方式消耗地震能量,保证房屋不致倒塌。

(2)圈梁的作用:可以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可以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提高墙体的抗震能
力,还可以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