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 适应:是生物体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有利于生存和生产的生物学反应或遗传学改变。
2. 应激:指动物机体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非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3. 气候服习:指本来对某种气候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内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各项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逐渐趋于正常,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这一过程称为气候服习。
4. 气候驯化:动物处于某种环境中,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某此性状甚至体型发生变化,各种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又趋于正常,这种过程称为气候驯化。
5. 温热环境:是指直接与家畜体热调节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6.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同,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称为小气候。
7. 散热调节:热调节中使散热增加或减少的调节称为散热调节或物理调节。
8. 产热调节:热调节中使产热增加或减少的反应称为产热调节或化学调节。
9.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日出前温度最低, 午后2:00温度最高,每日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称气温日较差。
(越靠近地面,气温日较差越大)10.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平均气温最高,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11. 等热区:恒温动物仅仅依靠物理调节就能维持体热平衡的环境温度范围,叫等热区。
12. 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
13. 过高温度: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14. 舒适区:指在等热区的某一温度范围内,家畜代谢产热正好等于散热,不需要进行物理调节即可维持体温正常,称此温度范围为舒适区。
15. 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可用重量或水汽压表示。
16.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17. 露点: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而且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此时水汽析出形成露水,此时的气温称为露点。
18. 风向玫瑰图:是依据某地区一定时间内风向变化的情况绘制成的图,它可以表明一个地方一定时间内的主风向。
也称“风向频率图”。
19. 有效温度: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20. 温湿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
又称“不适指数”。
21. 冷风指数:是气温和风速相结合以估计寒冷程度的一种指标。
用于估计裸体皮肤的对流散热量。
22. 饱和差:指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差。
23. 热性喘息就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动物出现的增加呼吸频率,降低呼吸深度的现象。
常见于汗腺不发达或缺乏汗腺的动物如猪、鸡、狗。
24.呼吸性碱中毒:热性喘息在排出大量的水蒸气的同时,将体内大量CO2排出体外,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23. 生物节律:机体许多机能的工作速率(运转效率)与性能指标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为生物节律。
24. 光周期:指每天光照时间与黑暗时间交替循环及其变动的规律,即光照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规律变化,称为光周期。
25. 红斑作用: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皮肤出现潮红的现象。
26. 色素沉着:指动物在太阳光照射下,皮肤和被毛颜色变深的现象。
27.勒克司:是照度单位,当投射到1m^2面积上的光流通是1流时,照度为1勒28.长日照动物:光照时间逐渐延长情况下发情配种的动物。
如马、驴、雪貂、浣熊、狐、野猪、野猫、野兔、仓鼠和一般食肉、食虫兽以及所有的鸟类。
29.短日照动物:光照时间逐渐缩短时发情配种的动物。
如绵羊、山羊、鹿等。
30. 水体自净:是指水体受污染后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逐渐消除污染以达净化的过程。
31. 土壤自净作用:是土壤污染后,在土壤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作用下,使污染物中的病原体死亡,有机物无机化或腐殖质化,有害污染物浓度减少的过程。
32. 溶解氧(DO):指溶解在水中的氧含量。
其含量与空气中的氧分压、水温有关。
33. 化学耗氧量(COD):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氧的量。
34. 生化需氧量(BOD):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消耗的溶解氧量。
35. 细菌总数:指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0C培养24h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数。
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制为100CUF/ml36. 大肠菌群指数:指1L水中所含有大肠菌群的数目。
37. 大肠菌群值:指含有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
38. 水体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造成水质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39.浑浊度 (turbidity): 指悬浮于水中的胶体颗粒产生的散射现象,表示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的阻碍程度。
40.生物富集: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聚集,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能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浓度的现象。
41.生物放大:由于各级生物个体的生物富集作用,使污染物在食物链的高端生物体内比低端生物体内逐渐增加、放大。
42. 导热系数:是指当物体厚度为1m时,两表面温差为1℃,1小时内通过1m2面积传导的热量。
(在0.12以下的材料为隔热材料)(空气的导热系数为0.23)43. 中和面:是指如畜舍屋顶不透气,墙壁的透气能力一致时在内墙壁二分之一高处形成的一个与大气压力相等的分界面。
44. 入射角: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所引直线与地面水平线的夹角。
45. 透光角:指畜舍地面中央一点到窗户上缘(或屋檐)和下缘所引两条直线的夹角。
(不小于5度)46. 自然照度系数:指舍内水平面上散射光强度与同一时刻舍外空旷无遮挡物地点的天空散射光的水平照度的比值。
47. 采光系数:指畜舍的有效采光面积与舍内地面面积之比。
48.畜牧场生产工艺是指人们利用动物和饲料生产畜产品的过程、组织形式和方法,包括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的组装。
49.可感散热:辐射、对流、传导,三种散热方式,其散热量只与有效散热面积及体表与环境温差成正比,也称非蒸发散热50.非可感散热:蒸发散热只能使舍内适度增加。
周围物体不感到热,约占总散热量的30%51.外围护结构:将舍内环境隔开的畜禽舍的屋顶和外墙52.日平均温度:每日2时、8时、14时、20时测百叶箱温度的平均值53.有效温度:也称“实感温度”,指能较有效代表环境温热程度的空气温度,在不同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对畜体热调节产生相同影响的空气温度。
54.温湿指数:是气温和气湿相结合以估计炎热程度的一种指标55.最大水汽压: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称为饱和水汽压,这时的水汽压称为最大水汽压或饱和水汽压。
56.下限临界温度:气温下降,畜体散热增加,必须提高代谢率以增加产热量,这个开始提高代谢率的温度称为“下限临界温度”或“临界温度”。
57.上限临界温度:气温升高,机体散热受阻,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温恒定,体内蓄热,体温升高,代谢率也提高,这个因高温引起代谢率升高的外界温度称为“上限临界温度”或“过高温度”。
绪论1、什么是家畜环境?家畜环境分类?家畜环境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一切外部因素,也就是影响其进化、生态反应及其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称。
家畜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包括空气、土壤、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学特性。
人类社会环境是指与动物生活、生产相关的政策法规、农业制度、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必考)2、谈谈你所了解的现代规模化养殖业中环境问题,及你的看法。
畜牧业的四大支柱: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疫病防治、动物环境第一章环境应激1、畜牧生产中常见的应激因素:1. 物理因素:冷热、辐射、噪音、气压;2. 化学因素:空气中的CO2、NH3、 H2S等有毒有害气体、化学毒物和药剂等;3. 饲养因素:过饥或过饱、日粮不平衡、日粮变更、饲养水平、饮水不足、水质不清洁、水温过低;4. 管理因素:饲养员更换、断奶、称重、转群、抓捕、驱赶、运动不足、饲养密度过大;5. 生物学因素:传染病、预防注射;6. 外伤性因素:去势、打耳号、烧烙、断尾、创伤、骨折;7. 心理因素:人的粗暴对待等;8. 运输因素:长途运输;9. 定向高强度选育2、应激对家畜有什么不良影响?如何预防和减缓应激?(一)不良影响:1. 对畜禽健康的影响;猪有可能会患“突毙综合症”,诱发感染为主的应激综合症。
2. 对生产力的影响;(1)对繁殖性能的影响;(2)对生长肥育性能的影响;(3)对产蛋性能的影响;(4)对肉品质的影响。
(二)预防应激:应当采取适当的监测手段,如现场观测法;激素检测法;酶学监测法;氟烷测验法;遗传标记法等(三)减缓应激的措施:①加强选种工作选育;②控制畜舍的环境因素;3.PSE肉指猪屠宰后肌肉色泽呈现灰白色(Pale)、软(Soft)、汁液渗出(Exudative)。
常见于猪腰部和腿部肌肉,呈淡白色,与周围肌肉有明显区别,其表面湿如水洗,多汁,指压无弹力,呈松软状态,故又称为“水煮样肉”。
原因:①猪品种和遗传等内在因素;②应激反应。
对应激敏感性高的猪,在宰前的长途运输、驱赶、麻电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猪只的高度兴奋和狂躁、恐惧状态。
③科学饲养,加强管理;④应用抗热应激药物和添加剂4. DFD肉指猪在宰后色泽呈现暗黑色(Dark)、质地坚硬(Firm)、表面干燥(Dry)症状的肌肉。
原因:屠宰前长途运输、长时间绝食,处于饥饿状态等应激因素作用下,造成肌肉中肌糖元消耗过多,肉pH值维持在6一6.2以上,细胞色素酶作用下,氧合肌红蛋白(鲜红色)变成了肌红蛋白(紫红色),此外肌纤维不变细,水分不渗出,所以肉质较硬,肌肉组织干燥紧密。
5.应激的预防方法1)培育抗应激新品种:纯种改良、杂交改良2)环境调控①畜舍设计牧场规划、畜舍设计②环境控制畜牧场质量控制(温度、空气、废弃物等)③环境绿化道路、畜舍周边3)改善饲养管理①调整营养水平②饮水充足、洁净③饲养方式少喂勤添、适口性等4)抗应激添加剂①镇静解热剂②电解质醛固酮、氯化钾、碳酸氢钠③维生素VB、 C、E增加抗氧化功能④抗生素增加抵抗力,慎用⑤中兽药添加剂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6)驯化和适应6.应激的阶段:(1)动员阶段(警觉反应):指机体受到刺激后,尚未获得适应,可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