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

家兔dic实验报告篇一:功能学实验家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学实验家兔实验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应用静脉注射兔脑浸液方法,复制家兔实验性DIC。

通过实验和几项血液学指标的测定及结果分析,了解实验室诊断DIC 的常用方法。

并且联系理论知识加深理解DIC 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实验动物未知性别家兔(实验室提供)一只。

三.实验过程1.家兔于仰卧位固定,颈部剪毛,在颈部皮下注射局麻药1%普鲁卡因约5ml,行局部麻醉。

2. 用剪刀颈部切开皮肤,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暴露气管后往外侧拉开切口边缘的皮肤及下方的肌肉组织,找到颈动脉并用玻璃分针分离,行颈动脉插管。

3. 第一次采集血标本:预先向10ml 离心管中注入%枸橼酸钠溶液。

再打开血管夹,从颈动脉插管放血,立即反复颠倒混匀(切忌振荡混匀),待离心。

向动脉插管中回推生理盐水,夹好血管夹。

4. 复制DIC 模型:抽取2%兔脑浸出液10ml于注射器中,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注入速度为每分钟2ml以下。

同时密切观察家兔反应,如出现呼吸急促,烦动不安,当即停止注射,迅速进行第二次采血。

若注射完后家兔未挣扎,则在注射后计时2min,2min后进行第二次采血。

采血方式与第一次采血相同。

5. 将前后两次所得的抗凝血,经3000rpm离心5min,将上层血浆清液分别吸至两支清洁试管中,切忌吸入细胞成分,并作好标记备用。

其中一支试管吸入血浆,另一只试管尽量吸取剩下的血浆。

6.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实验):向吸取血浆的两支试管中加入1%鱼精蛋白溶液50μl,轻轻摇匀后,在37℃水浴15min。

取出试管,在灯光下对黑色背景一边晃动试管一边观察,溶液清澈者为阴性,出现絮状沉淀或胶冻状物为阳性。

7. KPTT, PT, TT, FIB实验:剩余两支试管使用凝血仪测定KPTT, PT, TT和FIB,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药物及器材实验药物:2%兔脑浸出液(临用前配,并在37℃保存),1%普鲁卡因溶液,%枸橼酸钠溶液。

生理盐水,1%鱼精蛋白溶液。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37℃电热恒温水浴箱,离心机,刻度离心管(2 支),试管(5支),移液器(100μl,1000μl),纱布。

五.实验结果1、实验现象记录家兔皮下注射局麻药后,在皮下形成鼓包,经按摩揉动数分钟后,鼓包仍存在,局麻药未完全吸收。

经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推注兔脑浸出液后,家兔表现较平静。

推注完成后计时2min27s时家兔出现呼吸急促,燥动不安,欲挣脱动作,此时进行第二次采血,并离心,进行各项指标测定。

家兔在第二次采血后,又重新恢复平静,呼吸正常。

一小时后家兔仍未死亡。

六.讨论1.静脉注射兔脑浸液引起DIC的原因和机制兔脑浸液属于组织因子,大量的兔脑浸液静脉注射后,可激活家兔的外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凝血过程,依次激活凝血因子FIX, FVIII, FX等,激活凝血酶,从而使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

另外,凝血酶激活后反馈性激活FIX, FX, FXI, FXII 等,扩大凝血反应。

此即为高凝期,微循环易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大量凝血酶的激活和微血栓形成,使血液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同时可能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导致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不平衡,血液处于消耗性低凝期,此时机体有明显出血症状。

DIC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和FXIIa 等激活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形成,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称继发性纤溶亢进,此时机体出血十分明显。

2. KPTT、PT、TT、Fg和3P实验的原理、临床意义以及在本实验中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1)KPTT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KPTT试剂(包括接触因子激活剂和部分磷脂)以及钙离子,观察血浆发生凝固的时间。

由于在37℃时,以接触因子激活剂可以激活凝血因XII和XI,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通路。

另外,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2+参与下,实现凝血。

这样消除了血小板对凝血的影响,最后凝血时间仅与内源性凝血通路中的凝血因子活性有关,可以筛查内源性凝血通路是否正常。

实验中,由于家兔DIC时,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的凝血酶可以反馈性激活FXI, FXII,导致内源性凝血通路中的凝血因子被消耗。

因此KPTT延长。

(2)PT是在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即发生凝固;其凝固时间的长短是反映血浆中凝血酶原、外源性凝血因子V, VII, X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实验中,由于家兔注入大量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导致凝血酶原、外源性凝血因子以及纤维蛋白原均被消耗,因此PT时间延长。

(3)TT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测定血浆凝固需要的时间,又称为血浆凝血酶时间。

由于凝血酶在血浆中主要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促进凝血。

因此TT主要与抗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有关。

实验中,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后消耗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血栓,而且继发纤溶亢进,因此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物质增多,造成TT延长。

(4)FIB实验是在血浆中加入定量的凝血酶,使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

通过测量血浆凝固的时间来计算纤维蛋白原含量。

实验中,外源性凝血通路激活后消耗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血栓,理论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应该降低。

但实际上观察到DIC后采血得到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反而比实验前血浆要略高,可能与吸取DIC血浆样本时,由于吸入少量细胞,在检验时细胞破坏释放蛋白质,从而影响结果;或者由于血浆中含有异形球蛋白,影响了实验中血浆凝固。

(5)3P实验用于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单体(sFM)含量。

在DIC继发性纤溶亢进期,由于纤溶系统激活,产生大量纤溶酶。

纤溶酶大量降解纤维蛋白多聚体,产生大量FDP。

FDP与sFM在血浆中可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不会降解。

加入鱼精蛋白后,可溶性复合物解离,游离出的FM便会相互聚合形成不溶性的肉眼可见的颗粒状、絮状或胶冻状沉淀,因此可观察到阳性反应。

实验中,由于DIC激活外源性凝血通路,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及多聚体,因此3P实验应该可见沉淀,呈阳性。

到实际上未能观察到阳性反应,可能为采血时家兔已处于DIC 中晚期,sFM也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FDP,而3p实验要求较大分子量的FDP或sFM,因此未能形成沉淀。

七.实验结论经实验现象及理论分析,在DIC时KPTT、PT、TT均延长,FIB含量降低;3P实验仅适用于DIC早期检测,DIC中晚期可呈阴性。

篇二: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报告病理生理实验报告——家兔失血性休克——2011302280083潘晴实验目的1、了解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并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2、观察失血性休克时和抢救休克时动物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微循环改变;3、了解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救治措施。

实验原理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机体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并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是休克常见的病因。

休克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当血量锐减(如外伤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时,极易导致急性循环障碍,组织有效血液灌流量不足,即休克的发生。

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改变,将休克分为三期: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或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或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DIC期)。

但依失血程度及快慢的不同,各期持续时间、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均有所不同。

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止血和补充血容量,以提高有效循环血量、心排血量,改善组织灌流;其次根据休克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状态。

实验对象家兔实验器材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手术器械、输液装置、尿量测定装置、量筒、注射器、针头、20%乌拉坦、1%肝素、1%NA、生理盐水。

观察指标动脉血压(BP)mmHg 中心静脉压(CVP)cmH2O 呼吸(R)频率、幅度尿量(U)ml/10min实验步骤1、称重麻醉:(乌拉坦5ml/kg);2、固定备皮: 仰卧固定,颈部和腹部剪毛备皮;3、血管分离: 颈部正中切口,分离右侧颈外V和左侧颈总A ,穿双线备用;4、荷包缝合: 切口部位: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3-5cm内,正中切口;5、肝素抗凝:(耳缘V,1ml/kg)排净空气,尽量靠近远心端,回抽有血;了6、血管插管: 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7、呼吸装置: 胸腹部正中皮肤呼吸最明显处,穿单线固定,并连于张力传感器; 8、%AD()第一次记录9、复制休克(40mmHg,30min)第二次记录10、注射NA(耳缘注射,1ml/kg)第三次记录11、静脉补液(40~60滴/分)第四次记录注意事项1、麻醉深浅要适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过深则抑制呼吸。

2、牵拉肠袢要轻,以免引起创伤性休克。

3、动、静脉导管,事先用肝素充盈,排除空气。

导管插入后,再推入少量的肝素抗凝,防止导管前端堵塞;静脉导管插入后可缓慢滴注生理盐水保持管道通畅。

放血后也应及时往动脉导管内推注肝素。

4、血管插管时,结扎远心端,夹闭近心端,仅先后顺序不同:颈外V:先夹闭近心端,后结扎远心端,插入4-5cm;颈总A:先结扎远心端,后夹闭近心端,插入2-4cm。

剪口部位尽量靠近远心端,成45度角朝向近心端剪开小口,约为管径的1/3-2/3,插管方向朝向近心端。

5、输液时应注意三通管的使用,输液装置只能单向与静脉导管相通,不能在输液的同时测中心静脉压。

要观察中心静脉压时,需关闭输液通道,使换能器与静脉导管单向相通。

6、第一次实验记录:动物稳定10min 后,记录正常状态下;7、第二次实验记录:颈总A插管的三通开关处断续放血,血压维持于40mmHg 左右20-30min,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

每放血10ml即关闭开关,监测BP变化;血压维持于40mmHg时,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重点记录BP 上升的最高值及变化时间)。

8、第三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措施一:耳缘V缓注1% NA(1ml/kg),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变化(重点记录BP 上升的最高值及变化时间)9、第四次实验记录:休克动物的抢救二: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输液速度---40-60滴/分,输液总量---约为失血量的2-3倍,每输液50ml即观察并记录各项指标的变化。

实验记录结果一:结果二:理想结果注实验并没有很成功:其中没有进行抢救措施一,所以注射NA后的变化没有记录;抢救措施二中的生理盐水错误地沿着耳缘静脉输入了,BP,CVP变化不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