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气相色谱法..
qx (lgrx) : 在待测柱上的相对保留值的对数。
相对极性Px分类:
β,β ' -氧二丙腈:P =100
角鲨烷:
P =0
其余:Px=0---100 分为5级 0—20 0或1 非和弱极性
角鲨烷、甲基硅 橡胶
21—40 2 中等极性 DNP、OV-17
41—60 3 中等极性 氰基硅橡胶
61—80 4 极性
二、实验条件的选择性
R(
n 4
)
r2r,12,1 1
k2k2 1
(a) ( b) (c)
a:柱效项 b:柱选择性项 c:柱容量项
1.提高r21和k
(1) r21 反映了固定液的选择性, r21值越大(即固定液选 择性 好),分离度就越大,分离越好。若r21 =1 ,则 R = 0 ,两组分不能分离。
1. 填充柱
2. 毛细管柱(开管柱)
四、检测系统 1. 热导池检测器 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3. 电子捕获检测器 4. 火焰光度检测器
五、温度控制系统 控制和测量汽化室、色谱柱、检测器温度。
色谱柱温控方式:恒温分析、程序升温。
三、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 高选择性 2. 高效能 3. 高灵敏度 4. 分析速度快 5. 应用范围广 沸点在500℃以下,热稳定好,分 子量在400以下的组分的分离和测定
对于气体、气态烃等低沸点混合物,柱温选在比平均沸 点低50℃至平均沸点范围内分析。
对于沸点范围较宽的试样,宜采用程序升温。
程序升温:指在一个分析周期里,色谱柱的温度随时 间由低温到高温呈线性或非线性地变化,使沸点不同的组分, 在其最佳柱温下流出,从而改善分离效果,缩短分析时间。
总结:范第姆特方程 H=A+B/U+CU
A,B/U,CU越小,色谱柱的塔板高度H 越小,柱效率越高。
改善柱效率的因素:
1.选择颗粒较小的均匀填料 2.选用较低的柱温操作 3.降低载体表面液层的厚度
4.选用合适的载气及载气流速:流速较小时,分子扩散项成为 色谱峰扩张的主要因素,宜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载气;流速较 大时,传质项为控制因素,宜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载气。
质量型检测器:用峰高定量时,需保持载气 流速恒定。
选择极化电压150~300V
4.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特点
优点:灵敏度高,噪音小,死体积小等
缺点:破坏样品,一般只能测定含碳化 合物。
第四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性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范第姆特方程式: H=A+B/U+CU
式中:U为流动相平均线速度,A为涡流扩散项,B/U为分子扩散 项,CU为传质阻力项。
氮气
分子量小,热导系数大,粘度小。 常用于热导检测器。
扩散系数小,柱效比较高。 除热导检测器以外的其它几种检测器 中,多采用氮气作载气。
要求:纯度在99.999%以上、净化 选择:主要取决于检测器、色谱柱及分析要求。
第三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
检测器:将流出色谱柱的载气中组分的浓度(或质 量)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 浓度型检测器:检测器的响应值和组分浓度成正比。
(5) 在一定范围内,微电流的大小与进入离子室的被测 组分质量成正比,所以氢焰检测器是质量型检测器。 (6) 组分在氢焰中的电离效率很低,大约五十万分之一 的碳原子被电离。 (7)离子电流信号输出到记录仪,得到峰面积与组分质 量成正比的色谱流出曲线。
3. 注意
气体及流量:燃气用氢气,空气作为助燃气, 载气用氮气。流量关系一般为,N2::H2:Air为 1:1~ 1.5:10。
3.检测限(D)
某组分的峰高恰为噪音的两倍(2N)时,单位时间内载气 引入检测器中该组分的质量(g/s),或单位体积载气中所 含该组分的量(mg/ml)。
D=2N/S 检测限越小,检测器的性能越好。
4.最小检测限与最小检测浓度
指恰能产生3倍噪音信号时的进样量或进样液浓度
(一)热导池检测器 (thermal conductivity detector)TCD表示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气液色谱固定液的分类和选择原则, 速率理论,色谱条件的选择,定性、定量方法及适用范围 2.熟悉气相色谱一般流程,检测器的分类、性能指标、常用检测 器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GC)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方法。
一、GC分类 1. 按固定相分
气-固色谱
气-液色谱
2. 按分离原理分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3. 按柱子粗细分 填充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二、气相色谱仪的一般流程
气路系统 进样系统 色谱柱系统 检测和记录系统 控制系统
载气→减压→净化→稳压→ →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 进样
一、载气系统
二、进样系统 进样器、气化室 三、柱分离系统 分离系统的核心是色谱柱。
(2)k 值与组分分配系数、固定液的用量和柱温有关。 固定液液膜薄一些,同时还可缩短分析时间。 太厚,传质阻力大,引起谱峰展宽。
2.提高n
(1)载气种类的选择 首先应考虑检测器对载气的要求,如电子捕获检测器要求 高纯氮气作载气。热导检测器则选用H2或He作载气。
H A B /u Cu H最小,柱效最高。
(1)非极性吸附剂:如活性炭,适用于 低沸点的碳氢化合物的分析。
(2)弱极性吸附剂:如氧化铝吸附剂, 适用于分析C1~C4烃类及异构体。
(3)强极性吸附剂:如分子筛,适于分析N2,O2,CO, H2等气体和正异构烷烃。
(4)氢键型吸附剂:如硅胶吸附剂,适用于分析有氢键 或极性的化合物。
流动相 氢气
一.教学内容
1.气相色谱法分类、一般流程 2.气液色谱固定液的要求、分类以及选择原则,载体的要求 3.检测器的分类、性能指标,常用的检测器的结构、检测原理
和使用注意事项 4.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及色谱条件选择方法,样品预处理方法 5.定性、定量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1.气液色谱固定液的要求、选择原则 2.检测器的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 3.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及色谱条件选择方法 4.定性、定量方法
酸洗法 碱洗法
除去载体表面的铁等金属氧化物。 用于分析酸性化合物。
除去载体表面的Al2O3等酸性作用点。 用于分析胺类等碱性化合物。
硅烷化法
将载体与硅烷化试剂反应,除去载 体表面的硅醇基。 分析形成氢键能力较强的化合物。 二甲基二氯硅烷,六甲基二硅烷
(二)气—固填充色谱柱 1.固定相 吸附剂分类:
(二)载体(担体)
载体是固定液的支持骨架,使固定液能在其表面上
形成一层薄而均匀的液膜。
1.要求:
表面积大,孔径分布均匀; 表面吸附性很弱;
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好;
2.分类
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硅藻土型载体
红色载体 常与非极性固定液配伍
白色载体 常与极性固定液配伍
非硅藻土型载体
氟载体、玻璃微珠 素瓷
3.载体的钝化 钝化:除去或减弱载体表面的吸附性能。
氢火焰各层图
A区:预热区 B层:点燃火焰 C层:热裂解区: 温度最高 D层:反应区
(3)生成的正离子CHO+ 与火焰中大量水分子碰撞而发 生分子离子反应:
CHO+ + H2O ──→H3O+ + CO (4)化学电离产生的正离子和电子在外加恒定直流电场 的作用下分别向两极定向运动而产生微电流(约10-6~ 10-14A);
4.热导检测器特点
优点: 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无机物,有机物), 不破坏样品。
缺点: 灵敏度低,噪音大。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在高温火焰作用下,有机物组分电离成正负离 子,在收集极(正极)和极化极(负极)外电 场作用下定向运动而形成离子流(电流)。放 大后被检测。
离子流强度决定于: 电离的程度---被测组分的性质, 进入离子室的被测组分的量
聚乙二醇
81—100 5 极性
β,β ' -氧二丙腈
3.固定液的选择——相似性原则
被分离物质 非极性
固定液 非极性
主要作用力
出峰顺序
色散力 按沸点顺序,沸点低 者先出柱。相同沸点
的极性组分先出。
中等极性 中等极性 诱导力和色 按沸点顺序。相同沸
散力
点的极性组分后出柱。
极性
极性
静电力 按极性顺序出柱。非 极性组分先出柱。
H
H最小
B/u
Cu
流 速 稍 高 于 最 佳 流 速 H2,15~20cm/s
A
N2,10~12cm/s
u最佳
u
图 H-u曲线
(2)柱温的选择
柱温选择的原则:在使最难分离的组分能尽可能好的分离 前提下,尽可能采取较低的柱温,但以保留的时间为宜,峰 形不拖尾为度。
对于高沸点混合物(300~400℃)希望在较低温度下进 行(低于沸点100~150℃)分析
最通用 聚醇:如聚乙二醇PEG20M ,氢键型 聚酯:丁二酸二乙二醇聚酯 ( PDEGS或DEGS)
极性分类
用相对极性 P 来表示
Px
10( 01q1qX) q1q2
q1(lgr1) : 苯与环己烷在β,β'-氧二丙腈柱上的 相对保留值的对数。
q2 (lgr2) :苯与环己烷角鲨烷柱上的相对保留 值的对数。
热导检测器(TCD)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质量型检测器:检测器的响应值和单位时间内进入检 测器某组分的质量成正比 。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热离 子
二、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要求: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噪音低;线性范围宽; 死体积小,响应快。
1.噪音和漂移 噪音(N):无组分通过时,仪器本身和工作条件等偶然
1、热导池的结构
双臂热导池
四臂热导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