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一起经历过的保研作者:陶阿明学长中山大学——复旦管院硕士研究生(一)吐露真言的时候是时候写点什么了,记录2011,记录2011的夏天。
7月中旬,我拉着崭新的旅行箱踏上了我的保研路。
短短的三个月,去了两次北京,去了两次上海,去了一次武汉,去了很多所陌生而熟悉的学校:复旦、人大、清华、北大、外经贸、中科院、武大、暨南、华南理工。
当自己拉着那只已沾满灰尘的旅行箱,走出上海发往广州的列车车厢时,自己的保研之旅画上了一个句号。
此时已经是10月中旬,身心俱疲。
给老爸打了一个电话,老爸就说了一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吧!北上广跑了一圈,发现自己一点点成熟了。
被时间推着,不知不觉的长大了。
在漫长的旅途中,遇到一些有趣的人,看到一些别样的风景,懂得了一些本来就已懂得但被遗忘的道理。
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不是我拿到了一些offer,而是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一群来自全国各大名校的勤奋而且聪明的同学,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还记得在复旦管院,院长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还太年轻,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投资的,唯一可以投资的就是你们的时间。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的确现在我可以像很多保研的同学过着猪一样的生活,但是我没有。
我深知,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尽的睡眠和打机之中,不如好好读读书,学学英语。
面对一个硕大的图书馆,每次走进都深感自己的阅读量太少。
从保研结束到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不知不觉的已经看了30多本书了,这样的保研后生活过得真的很充实。
老妹曾跟我讲“全力以赴”和“尽力而为”的区别:全力以赴就是不给自己留退路,尽力而为往往已经给自己留了后路,所以全力以赴比尽力而为更为可贵。
一路走来,自己算不上是全力以赴,但可以问心无愧的是自己尽力了。
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给自己留了后路,我知道自己运气再不济也能去个暨南大学。
如果当初不抱着这个心态,也许自己可以走得更远。
不过现在做这样的假设,毫无意义了。
回过头看,运气的确帮了很大的忙,个人的努力至多占到50%。
前段时间看一个采访张朝阳和陈世骏的视频,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承认运气在他们的创业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不一样的保研路一切都要从保研说起。
大三第二学期,我萌生了一个想法,跨专业保金融的研究生。
当时我们专业有两位前辈都保到了经管专业,一个去了我们学校的管院,一个去了岭院。
两位师姐的成功经历无疑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支持。
既然别人可以做到,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或许我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不过两位师姐都有会计双学位,我什么辅修双学位都没有,有的就是一腔热血,有的是永不放弃的精神。
也许我的经历会激励一些师弟师妹,他们肯定会走得比我更远,所以我把自己走过的路记下来,希望对他们能够有所启发。
也许你们会奇怪,你一个学通信的人怎么突然想转金融?转来转去,无非是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
现在越来越意识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所以那些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同学,勇敢地去寻找吧。
就好比你大学四年都没有遇到过一个喜欢的女孩子,你是从此灰心丧气,还是鼓起勇气继续寻找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
其实很多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些最简单的价值观就足以支撑我们过上很好的生活了。
如果你不相信,或许你可以看看梅格·惠特曼的《价值观的力量》,做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
金融与我其实,我大学期间已经转过一次专业。
我大学第一个专业是理论与应用力学。
回想当年高考,赶上了“金融危机”,分数就像道琼斯指数一样直线下降。
当时随便填了中大,结果人品大爆发,压线进了中大(不是鄙视中大,而是中大在江苏招生分数确实很低,个别火爆专业除外)。
中大怎么也是全国排名前10的学校,所以自己就千里迢迢来到了广州。
既然是压线进的,学校比较照顾我,特地给我挑了一个力学专业。
很幸运的是,在我弄清楚力学是什么之前,我已经跳槽了。
自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不夸张的说,我从进校的第一天,就决定要转专业,所以大一过得非常苦逼。
当别的小朋友正在各种学生会、社团里当小弟跑腿时,我就抱着那本邪恶的《高数》去图书馆自习,后来高数满分的成绩无疑在我保研时起到了非常微弱的作用。
就这样,大一的发奋图强终于为我争得了转专业的机会,顺便捞到了国家奖学金,奖学金在保研中同样重要。
其实当初是很想去岭南学院读经济学的,我高中时代就很向往去人大读经济(其实这个暑假我离这个梦想很近,这是后话)。
不过岭南学院作为中大最牛逼的学院,要求也高啊。
加之自己当初也没什么奋斗精神,混日子的心态。
自己心想,算了,转个容易一点的吧,就选择了通信工程。
坦诚的讲,自己当时也不懂通信工程是什么玩意(百度知道了一下,然后就去参加转专业面试了),不过名字很好听。
感觉将来进移动、电信(其实电信工资很低)很容易,这个感觉,现在看来是不对)。
其实今年我们专业就业形势超级好,虽然中大的工科不是很强势,但是学生就业还是很抢手的,我们这些本科生随便都能找到月薪5000以上的工作,不少人年薪已经达到6位数了。
主要原因是我们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对其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国家奖学金还是比较慷慨的。
作为一个21世纪的高级知识分子,有点理财观是很重要的。
刚好当时班上有一个同学要炒股,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就把自己的那点奖学金扔进了港股市场(这可能是最后进入复旦的一大原因)。
既然炒股,咱们总不能像交易大厅里的老大爷老大妈一样啥都不懂就冲进去吧,咱们是有文化的人,得看书。
当然了光看一本书肯定不够的,就算把《证券分析》翻100遍,也不能保证你在股市上赚钱。
诚如把《高等数学》的习题全做完,也成不了数学家。
看书的过程中,发现经济、金融真的很好玩。
当然如果只是停留在好玩层面上,我现在可能已经继续在IT领域深造了,成为信科院的一名准研究生了。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我希望把它当一辈子的事业来做,当然不是一辈子炒股了。
坦诚地讲,自己越来越不认为普通人炒股能够赚钱了,尤其是中国这样的股市,政策影响太大了,政策就是领导的心情,领导也是人,心情起伏是常事。
在广外的岁月想跨专业保金融,我知道难度很大。
事实上现在国内的经管专业都超级火爆的,看每年各大名校经管专业招生分数就知道了。
如果以后国家放松金融管制,这个行业是有大发展的。
我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虽然我没有双学位,但不能没有基础知识。
大三第二学期没什么课(所以说我运气真的很好),自己每天一大早拎着一大包书去广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在中大旁边)自习。
为什么选择广外呢?首先广外的自习室是通宵的,想学多晚就学多晚,想多早过去就多早过去。
其次,广外读英语的氛围超好,每天一大早就有一群小朋友散落在广场上吼叫,我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他们的一员,面对一群陌生人吼英语要放松得多。
还有广外的妹子们长的还是不错的,学习累了,还可以看看美女,在中大是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偶尔我也跑去管理学院旁听,课间死皮赖脸的向老师请教问题,现在看来当初提的很多问题是很傻逼的。
要是换做是以前的我,肯定不会这么厚脸皮,没办法,为了保研脸皮不厚不行。
后来看了一点《厚黑学》(一本很好的书),才发现这个社会上脸皮厚的人是很有竞争力的。
想起比尔·盖茨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只以成败论英雄,而不太关心你的过去。
所以在你成功之前,不要太在乎你的自尊。
就这样在广外待了一个学期,自习室里人基本上都混得脸熟,只是不知道彼此的名字而已。
不过最近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广外领导再也无法忍受中大的帅哥们去广外抢夺丰富的美女资源,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封闭自习室,只允许广外本校的小朋友进去。
仔细想想,自己的运气真好,充分享用了广外自习室。
一路走来,老天爷真的很眷顾我。
(三)夏令营的那些事自从下定决心保研后,保研论坛就成了我每天必逛的网站。
在论坛上得知,原来还有夏令营这件事。
现在国内顶尖的经管学院基本上只通过夏令营招人,九月份推免的话名额非常少。
既然夏令营如此重要,自己得申请一下。
我大概从五月份开始准备材料,写个人陈述、做简历、准备网申(老妹帮了很多忙,自己做的并不多,我欠你的太多).......听很多前辈讲,金融专业很喜欢招理工科的。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发现这句话有一些问题。
首先金融和经济都喜欢学数学的,这是真的,哪怕没有辅修或双学位他们都要。
但是工科的就不一样了,如果没有双学位,基本上没有希望。
继续夏令营的话题,还记得当初去学院开成绩排名的时候,非常不幸的发现自己是第一名。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人就是很奇怪的,本来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就是因为和涛哥握过一次手,以后一般的人都不屑于握了。
自己也是这么一个奇怪的人,本来就是通信工程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朋友,突然发现自己是第一名,这整个人的想法就变了。
如果是10名左右的话,我可能觉得保去暨南(广州市著名学府)读金融已经很抬举我了。
其实我转专业之后成绩也就是前十的水平(综合测评就更糟糕了,因为我不参加各种比赛和社团,没有加分,之后的两年都只是勉强拿到了三等奖学金),但是由于我大一发愤图强,分数异常高,结果导致我这么多年的总评成绩很牛逼。
既然得知了自己是第一名,那申请夏令营的时候还是很有底气的,而且当时认识岭南学院的一位副教授,主要是自己脸皮厚才认识的,经常麻烦他帮我签推荐信,这也为我夏令营申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后来九月份推免的时候,自己的排名已经不是第一了,至于是第几,学院出了很多种,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
当时自己报了9所院校的夏令营:北大光华、人大汉青、中科院管院、上财金融、上交安泰、上交高金、复旦管院、浙大管院、厦大经院。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复旦管院和中科院管理以及人大汉青的夏令营。
算是参加的比较多的人了,而且层次还算比较高。
其他报的学校都没有收留我。
下面具体讲讲这些夏令营吧。
复旦管院:是起点更是终点复旦管院的夏令营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夏令营。
当时真没有想到会去复旦,因为那是一个硕博连读的项目,自己对于读博士还是有几分畏惧的,这也直接导致了自己面试的时候不够虔诚,从而悲剧。
当时一心想去浙大管院。
坦诚的讲,浙大管院不如复旦管院。
不过自己对杭州这座城市颇有好感,很想在西子湖畔好好读几年书。
有的时候,我们想要的未必得到,但是我们得到比想要的还要好。
讲讲复旦吧,复旦的建筑真的很丑陋,难以和其名校身份相称,光看外表一个正常的人是很难对复旦产生好感的。
一栋30多层的高楼矗立在校园之中,显得很不伦不类。
复旦管院真的很有米,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国内名校的经管学院都很有米,利用各种MBA捞钱。
参加这个夏令营的有很多水准很高的选手,我们小组的除我之外,其他人最终都去了北大光华或者清华经管。
由于复旦管院的夏令营时间时全国较早的,所以成了很多大牛的第一站,这些大牛在复旦结束后立马奔赴上交或者上财。
还记得当时复旦夏令营结束后,自己连夜在保研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一度很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