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广场调查报告篇一:校园广场调研报告广场景观设计调研报告第一学年第1学期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校园中生活的主体是师生。
师生的行为是产生校园功能的本源。
师生的心理及行为决定着校园空间的使用方式,本文对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校园景观空间中,人和环境的互动状况和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行为心理需求和校园物质环境对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提供进行分析,使得我们的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能够最大可能地满足校园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
一个拥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一定是充满活力的、生长型的,它吸引着校园中的师生,也使师生更愿意参与进来,形成环境——行为心理的良性互动。
一相关理论和概念1 马斯洛需要理论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论,其理论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 行为的概念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3 交往的概念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二促进交往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又是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和手段之一。
这种需要在校园生活中表现为师生对交往活动的需求。
尤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全日寄宿制,大多数学生远离家庭,若社交动机或好群行为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不仅有碍人们互通思想、情感和互相理解,而且对心理素质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近来提出,现代健康观念已不仅指身体没有缺陷或疾病,而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
这种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说明了交往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1 满足必要性行为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杨·盖尔把我们的户外活动类型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必要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认知识别和功能使用。
认识活动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适当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要求空间的可识别性。
功能使用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等基本行为,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走向集中型、智能化[5]。
由于这一类型的活动在一年四季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参与者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因而也是对环境使用者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环境。
符合师生必要性行为心理需求的环境景观设计,有助于提高任务绩效。
教学环境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不是教学、科研工作直接使用的空间,而是在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建筑以外,包围教学建筑的一切空间,它为其所包围的教学建筑内部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
这些空间应该具有满足教学建筑采光、通风要求的适宜尺度,并应该是开敞、明快、宁静的。
考虑到教学楼的采光和通风要求,不宜紧临教学建筑的外墙种植高大的乔术和茂密的灌木,以避免使空间变得阴暗、荫蔽。
为创造宁静的环境,教学空间内,最好布置成步道区,也不宜设置运动场地。
在教学区内,可以在建筑群中有重点地布置一两个尺度适宜的景观空间,作为学生等候上课和课间休息的活动场所,也是校园的必要景观区[6]。
且作为校园的主要知识传播中心和师生活动服务中心,高效、快捷、明确的环境识别是这一区域的环境景观特征。
交通环境道路是组织整个校园空间的骨干。
而交通空间是以疏导人流、车流为主要功能,它既是在建筑物围合的许多空间之内穿过,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狭长空间。
可分为人流、车流、人车混流交通空间,其宽度应与人流、车流相适应,并配合设置绿化及必要的辅助设施,包括停车场地。
交通空间是动态的、喧闹的,应尽可能降低其对临近建筑或地带的影响。
交通空间宜是开敞的,不宜是封闭的,使人们行走其间能够左顾右盼看到周围景观,尤其车流交通空间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7]。
林荫道是一种特殊的交通空间,它是以沿道路一侧或两侧成排种植阔叶树,形成树冠绵延覆盖下的遮荫交通空间,对于划分空间、遮阳避暑、降低噪音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过长的步行道,还应该设置景观节点或变换路两侧的风景,防止产生视觉疲劳。
对于大面积的方形草坪,我们应满足师生抄近路的习惯,设置斜向铺装。
清晰的环境识别有助于人们有效的组织路线,在重要的交通点设置方位指示牌是十分重要的。
体育运动环境体育运动环境是指进行体育教学、锻炼、比赛等各种体育活动空间的环境。
各种运动空间的场地尺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运动空间是喧闹的,在功能分区上,应为其安排适当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其他建筑的噪声干扰。
在各个运动空间周围宜适当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既可作为隔离地带,隔离带可以减低噪音,又可以起到部分遮荫作用,以供人们在运动间隙时休息使用,也为那些观看的人提供场所,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锻炼。
学生宿舍环境我国高校传统的布局是由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师生活区构成的,但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接轨,学生宿舍区越来越淡化,很多宿舍区布置在校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但更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大部分学生反映这种方式不利于同学间的交流,更不存在班级的含义,高中一直处于填鸭式教育的学生很难适应,以至于成绩直线下降。
我们更倾向于宿舍的公寓化转化,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且布置在校园的边缘,根据地域气候,朝阳避风,与学生活动中心、食堂、操场、教学区方便到达。
通常当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学生生活区呈三角状态布置时,相互之间距离最短,利用率最高。
在宿舍区周边也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
对于宿舍篇二:青春广场调研报告校园公共空间——青春广场的调研报告摘要:通过对青春广场的调研,从使用者的角度发现问题。
为未来青春广场的改造提供指导。
关键词:校园公共空间青春广场一、前言随着学校的文化交流活动日趋丰富,对室外空间的要求更加强烈,校园公共空间是广大师生和来客进行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
同时,一个好的校园公共空间是一个学校良好形象的体现,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提高了身体的各项素质。
为此,我们组的成员选择烟台大学的青春广场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通过它来了解一个校园公共广场是如何为使用者服务的。
这次调查我们主要是从青春广场的位置及周边环境、青春广场的尺寸与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尺寸的比较、现场观察、对使用者的采访、问卷调查、资料的整理与总结几个方面展开的。
为使调查的可靠性,在调查时间的安排上,我们选择了不同的时间段,包括同学下课时间、上课时间、白天、晚上、周末、工作日。
二、调查分析1、青春广场的位置及周边环境青春广场北面为学生宿舍1、2、3号楼,西北有新建的教师公寓,东西两面是第一和第三餐厅,南面是八景园和老图书馆。
可以说青春广场处于教学区和宿舍区以及服务区的交通枢纽上。
青春广场的周围以学生的活动空间为主,广场的状况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因此我们在发放调查问卷时主要是面向学生,希望通过采访和问卷的调查的方式能够了解他们对现在的广场的想法以及他们所渴望的广场形式。
2、青春广场的大致尺寸及现状经过现场测量与观察我们发现,青春广场是一个67m*71m的方形场地。
场地全部采用300mm*300mm的硬质铺地。
广场的东侧是一个23m*17m的舞台空间。
舞台的东侧是一些样式不一的商铺;广场的南北两侧均中有两排相隔5m 宽的杨树与芙蓉树,树干周长均不超过800mm;广场的西侧是一片茂密的树林。
3、现场观察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我们发现,青春广场的使用现状是:在学生上课期间,这里基本上没有人在这里逗留,偶尔会有几个人在这里打个羽毛球(在下午四点钟左右,也有学校的国防生在此进行军事训练);下课和吃饭的时间段内,同学们三三两两地从这里穿过;周末时,青春广场相对活跃一些,各大社团和班级会在这里举办各项室外交流活动(我们遇见的有梅花桩社团的宣传活动、旧货交易活动、推广普通话活动、音乐会、交谊舞会等等);到了晚上,广场上没有座椅,没有良好照明设施,几乎没有人在广场上活动。
4、现场访谈另外我们对在青春广场及其周边进行了几次有针对性的现场访谈,在采访过程中,一个卖水果的商贩说她大概4点半至七点半在广场西北角摆摊卖点水果,她指出这里靠近宿舍楼,人比较多,学生从宿舍楼过来或者回宿舍的路上买点水果也比较方便。
她建议将广场上放一些健身设施,为同学们服务。
来买水果的同学听说要对青春广场进行改造,她很兴奋地说:好啊,要改漂亮一点。
5、调查问卷设计及统计分析针对先期的现场测绘、调查统计和现场访问,设计了十二个问题,其中选择题十一道,问答题一道。
调查问卷在青春广场周边和学校人流较大的地点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60份,并全部收回,问卷全部有效。
答卷人员男女各30名,包括学生、老师、学校职工。
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1、您的职业是() A、学生B、老师 C、学校职工2、您认为广场在校园中的作用是() A、人流集散的地方B、学校举行室外会议的场所C、进行师生交流的场所D、学生举办活动的地方E、休闲之所F、其它篇三:校园绿地现状调查报告校园教工生活区绿地现状调查报告绿地作为绿色资源,在人群高度集中的校区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重要自然要素资源,当代国内高校校园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多以人工绿地为主,且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
校园绿地正是由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校园绿地的结构具有空间形态、功能、环境意象、景观、场所意义等不同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相互影响和作用,共同构成高校校园绿地系统的整体结构。
校园绿地和一般绿地具有相同的空间形态构成,一般可分为点、线、面;而高校校园绿地的功能需求的特殊性,其绿地功能分区构成根据高校校园不同功能建设用地,将绿地系统可大致分为教学区绿地、学生生活区绿地、教工生活区绿地、体育运动健身区和其它用地绿地五大区块,每一大区内二次划分为道路绿地系统、专类园绿地系统和附属绿地系统;根据空间异质性——而根据绿地系统空间异质性分为乔木、灌木、草皮、乔灌、乔草、灌草、乔灌草、苗圃共八种类型;从绿地空间中的物质构成又可分为水景、植物景观、场地、景观小品和标志物,还有相关配套设施,包括休憩设施、照明设施、卫生设施。
绿地景观意向构成对使用者是有特殊意义的,凯文·林奇认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
他将构成景观意象的物质形态归结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