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创作》课程纲要
2017年10月1日
前言
近十年,绘本开始在中国盛行。
与传统绘画相比,绘本创作可通过连续画面叙述故事,为儿童提供了描绘生活、记录情绪的广阔空间。
绘本多变的外观造型,装帧设计,多样的绘图手法、趣味的图像叙述,使得孩子更愿意与人分享创作思路和故事情节,深受孩子们的追捧。
绘本因其生动活泼、丰富蕴藉、深入浅出与奇妙的生长性,成为最适合儿童阅读并进行美术创作的一种优秀范本。
绘本创作课程是将绘本阅读与美术创作结合起来,打造出具有人文风格的美术体验式实践课程,适用于小学中段的学生。
本课程在欣赏绘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美术创作的快乐,可以自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绘本,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课程包涵了大量绘本精美插图和相关图片,同时也拍摄了许多视频,供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创作,感受美术创作的快乐。
本册内容可以成为学校拓展性教材,建议1周进行一次。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以“欣赏绘本”为载体,通过美术创作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来开展动手实践的拓展性课程。
本课程针对学生创作难的局面,以欣赏参照优秀绘本为手段,不断让学生在读图审美过程中愉快得学习美术,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教学,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二.设计思路
1.创新性
现如今,针对中段小学生绘本创作的课程几乎没有,更不用说能让小学生学会绘本创作了。
本课程利用学校的绘本资源,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建构。
在本课程中,我们通过欣赏优秀绘本中的精美插图,
让学生感受、理解美术创作的方法,最终学会绘本创作。
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起点更低,也更容易接受。
2.实践性
本书每节课都有两个不同任务的活动或游戏组成,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动手实践过程中,学会创作绘本,积累创作的经验。
3.系统性
绘本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从文本到插图、从制作再到装饰的完整的、系统的过程。
学生要想学会创作,必须要按照书籍的制作步骤一步一步来实践,不能跳过某些步骤,也无法随意选择,只能按照书籍制作过程,有条理有秩序的做。
这样,学生才能制作出一本完整的绘本。
4.可视性
本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绘本创作,为此每节课都拍摄了大量的视频,通过老师视频与图片的双重结合,提高学生创作兴趣与效率。
三.基本理念
1.提升学生的欣赏与审美能力
从绘本多元化的艺术创作风格入手,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让学生在欣赏中享受美,也感受美,进而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艺术美。
好作品看得愈多,眼光就会愈敏锐。
不论美术、音乐或文学,多接触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不断接触好的作品,自然能培养出高端的审美眼光。
绘本阅读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
2.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
绘本,以画为主,比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表达的系统更符合儿童形象性思维的特点;绘本,以画传达故事情节,也更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
有的绘本在故事情节上吸引人;有的绘本在作画风格上独树一帜;有的绘本则好似给读者送上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这些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绘本中熟悉美术创作手法,吸取美术养分,让学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创作出
真正属于孩子的世界。
这种学习实际是再创造的过程,学以致用,进而创新。
3.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
绘本能激活孩子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美术创作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体验的机会。
透过文字与画面,学生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接收丰富的信息。
学生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
这些都有利于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4.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道德情操
绘本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美好的品质、文学的味道、深邃的哲学,通过绘本阅读,开启智慧,丰富心灵,获得文学的滋养、美学的熏陶和哲学的启蒙,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每一个绘本都有其主旨的体现,在“阅读—感受—创作—再欣赏”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综合素养必将得到提升。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绘本,熟悉绘本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初步掌握绘本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能够自主编制绘本。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欣赏绘本,提升欣赏与审美能力。
2.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促进孩子的“眼—脑—手”三方面的协调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克服困难,拥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2.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情操。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的选择遵循教育性、规范性、适合性、循序渐进原则,主要的内容如下图。
绘本创作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每课时的内容分为绘本鉴赏和美术创作2个板块,针对不同学生学习进度的不同而有所增减。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可分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教学建议
绘本创作课程,从儿童立场和儿童视角出发,努力让绘本创作日常化、易操作,也努力让绘本课程游戏化、快乐化。
1.从了解到创作,层层深入
本课程将绘本创作分割成几大步骤,简化绘本创作,让学生了解绘本制作的每个阶段。
根据小学中段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创作。
首先,学生了解绘本的基本知识、绘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其次,根据学生自编的故事文本,指导学生吸取优秀经典绘本中的创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单幅创作练习以形成手绘基础。
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把故事完整地绘画出来,加以外观装饰和装
帧设计,绘本就完全可以自主创作出来。
课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从优秀经典绘本中吸取创作灵感和方法,从而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自己的绘本创作中,改变了学生“不敢创”、“不会创”、“创作难”的局面,让学生掌握了绘本创作的方法,能够自创出一本完整的绘本。
2.“读图”激趣,培养审美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
所谓“读图”就是对绘本作品进行一番全面的解剖分析,在绘本教学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创作,而要围绕绘本的主题以及如何表现这个主题、画面的结构关系、画面的气氛、为达到气氛运用的各种手段等问题,进行解剖分析。
让孩子从书的封面到封底、从扉页到版权页、从前言到目录等认识书,引导孩子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3.“改编、续编”开发兴趣,提高美术创作能力
首先,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并积极鼓励他们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和创作的乐趣。
其次,通过师生交流,让孩子近距离接触一下绘画的方式方法,熟悉绘画方式方法,学会用线条、色彩、肌理等来表达故事情节发展和主人翁情绪变化。
第三,用改编的方法让每个孩子亲自尝试不同角色的情感体验,尝试不同的创作方法,尝试不同的绘本设计,让孩子做绘本的主人。
第四,用续编激发孩子想像力、创造力,在创作中,孩子们既可以体验成就感和绘画的快乐,又可以强化其阅读兴趣。
4.“眼-脑-手”互动协作,实践性强
绘本创作是一个需要学生眼、脑、手并用,不断实践,才能完成的复杂过程。
学生要先用眼睛欣赏观察,产生了想法,要靠大脑思考,要用双手不断实践创作,不断修改,才能创作出一本完整的绘本。
二.课程评价
1.评价目的
为了鼓励学生持续创作,保证创作的数量,提高创作的质量,本课程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2.评价原则
(1)坚持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
评价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绘本创作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坚持不懈,最终完成绘本创作。
(2)课程评价要以人为本,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有所区别对待,重视学生的行为、认知和情感上的投入。
(3)不仅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的手段,将自评、他评结合起来,实现有机结合。
3.评价方法
评价应客观如实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度、过程。
观察:观察学生学习前后和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变化,以描述性评语的方式予以展现。
考查:对技能及知识点的考察。
展示:由教师制定内容或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展示性评价
比赛:通过个人或集体比赛的方式进行评价
4.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绘本创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态度、是否有进步、技能、表现能力有无提高、以及绘本作品完成的难易程度等诸多方面,可以是描述性评语的方式,也可以是传统的等级评定,亦或是自创的多等级评定或某某之星等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资源是指应用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
主要包括绘本资源——如各种绘本图片、ppt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计算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报纸杂志期刊、电视广播、影视作品等;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等;生成性资源共享——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的照片和出现的问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课程资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