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活动中生活化环境创设

美术活动中生活化环境创设

小班生活化环境的创设促进幼儿发展的初步尝试小昆山幼儿园郁斌仙教育基于生活,又要促进生活的发展,以生活为目标。

新《纲要》中明确的提出课程的生活化,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动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

课程基于幼儿的直接经验,是密切联系幼儿自身生活、自然,社会生活的课程,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活动,生动、自然的生活能吸引幼儿学习的兴趣。

轻松、自由的环境和广泛的空间和时间更能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生活活动中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鼓励,强调合作学习,将使幼儿获益终身。

那么,对于小班幼儿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如何创设生活化的环境呢?美术活动中的生活化环境就是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力容易转移、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用控制工具不够准确等等,那么更需要创设一个他们熟悉的环境、利于他们学习探索的环境、并提供适宜的材料。

我主要是通过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

一、生活化环境的创设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

可见,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它的创设和布置已经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重要的教育因素。

幼儿园生活化环境的创设,对小班美术教育活动的展开是十分重要的。

1、环境的互动促进幼儿的创作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儿童出生后就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得到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幼儿美术活动同样不应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重视活动室大环境的的创设,为幼儿创设一个生活化的能够与幼儿有效互动的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与幼儿真正互动的大环境,真正能为主题开展服务的大环境,为我们教育教学所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这才是环境所具备的价值,否则环境就失去了其创设的价值。

如在开展活动:《花儿朵朵开》和《美丽的小花》时,我们为幼儿创设一个春意融融的环境:从主题墙面“小花园”到小花挂饰,到各种立体的装饰盆花等等,孩子们沉静在花的海洋中,充分感受着春天各种各样花的美丽。

活动室里的大环境是由教师和幼儿在主题的开展过程中逐步共同创设而成的:建构区的“小花园”、美工区的“美丽的春天”、主题墙面“小熊家的花园”等等,孩子对此非常熟悉。

在《花儿朵朵开》活动中,老师结合环境运用优美的语言“春天到了,美丽的春姑娘本领真大,轻轻的一吹:柳树姐姐发芽了,长出了长长的头发;在草地上一吹,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露出点点嫩芽。

春姑娘也到我们小一班的花园里来了,她轻轻的一吹我们花园里的花都开了。

看看我们小一班的花园里哪里花开了?你最喜欢那朵花?”让孩子们找找教室里面美丽的小花,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小花的颜色、形状的等等,这样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自己身边最最熟悉的环境、从孩子们在生活中最喜欢的花朵着手,就有了很高的观察和创作的兴趣。

活动室内生活化大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美术活动开展中的有效的资源。

而且活动后孩子们的作品“小花园”、“一瓶瓶花”,都布置在活动墙面、娃娃家里、主题墙面,幼儿在相互的欣赏过程中感受春天花儿的美丽,同时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孩子们充分与环境互动起来,在环境中观察感受春天的美丽,幼儿的作品又布置添加到活动室中,在主题的开展中不断的丰富活动室的环境。

2、丰富的环境提供幼儿创造的线索美术活动的最大特征是创造性,而丰富的材料是发挥幼儿创造性的物质基础。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

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

儿童并不是被动的经验接收者。

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为了能让儿童作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

如活动:《暖烘烘的窗帘》中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利于幼儿表现的丰富环境。

活动中我将孩子们自带的丰富玩具充满整个活动室的角落,帮助幼儿进行创作联想。

还运用了一些色彩鲜艳、由简单图案的图片作为给与孩子们的环境暗示,给处于涂鸦期的幼儿一个环境上的暗示和美的感受。

孩子们表现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提供的这些简单的,色彩鲜艳的图片给幼儿欣赏的同时,萌发自主造型图像的兴趣。

选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内容:玩具、树叶、窗帘。

孩子们不会显得很陌生,内容取自幼儿熟悉的生活,进行创意的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用树叶制作窗帘、玩具宝宝跳到树叶窗帘上来玩(涂鸦的玩具图案装饰绘画),孩子们很熟悉,就很有兴趣。

活动中由于桌面上材料的暗示,有个别孩子还自发想到“用树叶来帮小兔做窗帘”,也可见材料对于幼儿的暗示作用很大,能够帮助孩子较快进入活动,主动推进活动内容的展开。

二、生活化材料的选择《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稻草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以下的“宝宝穿新衣”的活动中教师就收集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来制作印章,孩子们在绘画中感受着生活化材料的奇妙变化。

活动1、《宝宝穿新衣》中的材料选择活动前我收集生活中的多种材料来制作印章:纸团、布团、土豆、菜心、纸卷、玉米等。

我们选择了孩子们生活中最最熟悉的东西作为绘画的材料,孩子们很是新奇,在绘画操作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不同的材料表现出来的不同花纹之后,更是兴趣浓厚,提高了十二万分的积极性。

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蔬菜、纸、布原来也是可以用来画画的,从中感受着生活化材料的奇妙变化。

活动2、《漂亮的彩车》中材料的提供材料:画有轮廓线的各种常见汽车,雪花积木、泡沫垫、纸卷等自制的印章、颜料。

此次活动我提供了新的拓印材料:雪花积木、泡沫垫制作的印章。

泡沫垫上本身具有的花纹和一朵朵雪花积木正好形象的表现彩车上的花。

孩子一边在拓印装饰的时候一边就感受着雪花积木等印成花的奇妙体验。

我在演示的时候孩子们就被雪花积木印出来的花吸引了,都高兴得拍起手来。

活动3:《新年树》中材料的选择操作材料:绿色即贴剪的松树、印有各种礼物的包装纸、各种星星状的粘纸、绒线蝴蝶结等本次活动孩子们通过大家一起来剪礼物、挂礼物等活动中感受着大家一起布置新年树的快乐,体验着新年到来的喜悦。

小黑板上立体的一棵棵松树就像是一片小树林。

新年树的装饰材料我提供了精美的包装纸,利用上面现有的色彩鲜艳、造型形象的图案,变成了孩子们喜欢的一件件礼物。

其次装饰的材料还有孩子们喜欢粘纸、衣服上的闪光片、绒线做的蝴蝶结等,都来自于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常见材料。

孩子们用这些平时妈妈做衣服用的装饰物、礼品店里的包装纸、自己喜欢的玩具来装饰新年树,也是材料上的一种迁移。

孩子们在与这些材料的对话中感受着制作新年树的喜悦,体验着自己剪礼物、挂礼物的快乐。

看着满满的一棵新年树上的礼物,有一种成功地满足感,一个个满心欢喜:“老师我挂了很多很多的礼物!”“老师看看我的新年树!”......其实有时候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只要我们用心去发掘,有很多材料可以为我们所用,拓展孩子思路的同时也拓展着我们的思路。

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发现感受着原来我们身边的玩具、废旧材料、生活用品等也都可以变成画笔,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

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三、生活化情景的创设美术活动生活化使幼儿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来源于生活,幼儿生活是幼儿美术教育现实的,感性的基础。

利用多层次的现实生活情景进行教育,使幼儿美术教育更生动形象。

能让幼儿更好地体验生活。

在《下雨了》的活动中,创设了这样一个贴近于幼儿生活经验的情景来帮助幼儿表现有序的小雨点:“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大树上的叶子也被风儿吹得到处跳舞,有一群调皮的小雨人儿也想出来玩玩,小雨人儿是谁呢?原来是小雨点,他们躲在云朵里,他们排着很长很长的队伍,在天上跑来跑去,寻找着好玩的事。

他们跑啊跑啊,跑到了漂亮的小房子上面,雨点嘀哒嘀哒,落在屋顶上,屋顶说,欢迎欢迎欢迎秋天来到。

”——教师用棉签点画雨点到屋顶上。

“小雨点又跑啊跑,跑到了花朵上面,雨点嘀哒嘀哒,落在花朵上,花朵说:骨碌骨碌我要喝水。

”——教师用棉签点画雨点到小花上。

“小雨点又跑啊跑,看见地上这么热闹,就嘀哒嘀哒,落到地上,小朋友说:哈哈哈哈,雨点开花。

”——教师用棉签点画雨点和雨花。

活动中运用拟人化的方式把孩子们生活中的事物赋予生命,这样就特别适合小班幼儿:“小雨人而从天上排着队伍下来玩”“给房子洗洗澡、给毛毛虫喝喝水”等等,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使孩子们对小雨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幼儿表现出来的“排着队伍的小雨点”也比我预料的要好得多,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比较有目的“点”,能够让小雨点排排队下来玩。

孩子们在这样一个美术活动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有目的地点画小雨点,从中也感受的了秋天下雨的快乐,乐于用礼貌用语快乐的打招呼。

又如在《毛毛虫》的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小青虫长大后变蝴蝶”的情景,把幼儿带入动人的情景世界,激发他们帮小青虫长大的愿望。

把美术的技能和方法融于情景之中,成为幼儿乐于接受的表达手段。

使技能和方法成为幼儿大胆表现的手段,让他们在情景之中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最后一个环节“送毛毛虫到小包包里睡觉,花园里的花开放了”的情景,孩子们直接与墙面互动,既美化了环境,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又使全体幼儿都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漂亮的墙面布置使能力差的幼儿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并使这份喜悦在班中每个幼儿的心里延续。

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再创作的欲望。

在后续活动《美丽的花蝴蝶》中,以“毛毛虫睡了一觉醒过来,发现自己长大变成了蝴蝶”为导入情景,孩子们拓印对称的蝴蝶飞在美丽的花园里。

又如在《小动物的新毛衣》的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景环境,没有穿衣服的小动物布置在整个活动室的各个地方,孩子们一下子就感受到活动的氛围,环境就给于幼儿暗示的作用和影响。

孩子们成为故事中的角色,跟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孩子们从为动物妈妈想办法——替小动物着急——主动提出“我们来织毛衣”——最后亲自把衣服送给小动物,整个活动自然推进,孩子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