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丁有宽教育思想

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丁有宽教育思想

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丁有宽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方镇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凸现出来。

教育理念滞后、课程结构单一、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观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育专家丁有宽老师早有慧眼,在几十年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就是针对上述提到的存在问题和弊端,致力于读写结合教材教法的改革与实验。

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一系列的教育理论,都与当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一致。

下面让我们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进一步学习丁有宽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一、从“人文性”看丁有宽老师的教育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表现在:(1)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3)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语文教育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精神。

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丁有宽老师几十年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和“爱心是根,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丁有宽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该是“教书育人的统一”,“练文炼人的统一”,“练语言,练思维,练感情的统一”。

这可见,丁有宽老师的教育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性”。

关于“练语言,练思维,练感情的统一”,丁有宽老师提出要防止进入三个误区:第一,脱离语言文字片面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二、脱离语言文字生硬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脱离感情和思维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关于“练语言”,丁有宽老师提出:一是练语言品格,即练语言的完整性、条理性、具体性、准确性;二是练理解语言;三是练表达语言。

关于“练思维”,丁有宽老师提出:一要重视练好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二是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

关于“练感情”,丁有宽老师提出:一要文情统一,以情感人;二要文理统一,以理育人。

二、从“差异性”看丁有宽老师的教育观点。

《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提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

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每个人的先天基础有别,后天生存与发展环境也是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智能特点进行教学,才有利于大脑开发和潜能开掘。

关注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有助于革除目前教学的弊端,迎接时代挑战。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便成了今天语文教育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面向全体,偏爱差生”,“培优扶差,因材施教”这是丁有宽老师的教育观点。

这一教育观点,从根本上一改陈旧的教育观念。

丁有宽老师提出“四全教育,系列育才”,即全标、全员、全程、全力。

丁有宽老师主张面向全体学生,抓两头,促中间,培优扶差,优中差共进。

丁老师持着这一教育观点,几十年致力于“教书育人,转化差生”的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丁有宽转化差生有方:总结差生类型,因材施教;设计转化差生流程,循循善诱;落实转化差生措施,步子扎实。

丁有宽老师总结出差生的八种类型:激动型、外向型、内向型、随波型、变异型、弱智型、特殊型、综合型。

丁有宽老师设计转化差生的教育流程:(1)挖掘闪光点;(2)扶持起步点;(3把握转折点;(4)促进飞跃点。

第(1)(2)步要求从宽,扬长避短,动之以情;第(3)(4)步要求从严,扬长补短,晓之以理。

丁有宽老师落实转化差生措施:三先、三多、三有别。

三先:训练在先,习作批改在先,辅导在先。

三多: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

三有别:要求有别,内容有别,评估有别。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说过:“估量科学和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不应过份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少数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而应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丁老师的“面向全体,偏爱差生”,“培优扶差,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正是对素质教育这一特性的高度概括,更体现了当前新《课标》理念的“个体差异性”。

三、从“自主性”看丁有宽老师的教育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核心是“自主性”。

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体验学习,三是发现学习。

这三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中同时存在,互为补充。

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人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

然而,学生年龄小,知识积累有限,人生阅历不深,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讲解,需要接受学习。

目前,中小学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繁琐提问多,单纯、孤立的字词句训练,学生死记硬背、疲于应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学方式,让体验学习、发现学习进入语文课堂就成了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而语文学习对中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

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方法的种种不足,在文献资料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

这对合作学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只有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才能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相互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探索研究,探寻追究。

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强化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是有效地连结课内外阅读的学习,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视野;借助语文的工具,展现语文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的学习。

丁有宽老师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与《语文课程标准》“自主性”的新理念完全一致。

丁有宽老师指出,“主导”、“主体”、“主线”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上。

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也会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具体体现在语言训练这条“主线”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导上,即善于设计,善于组织,善于引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善练上,即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迎新。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主体性学习,丁有宽老师提出要努力做到二个相信、四个不要、六个解放、八个转变、十个给。

二个相信:一是相信自己,大胆尝试;二是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

四个不要:一是不要“定死例子”,让学生有更多的内容可选择;二是不要“圈小圈子”,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三是不要“牵牛鼻子”,让学生有独特的思维和感受;四是不要“打闷棍子”,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六个解放:一是解放孩子的脑袋,使他们能想;二是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三是解放孩子的耳朵,使他们能听;四是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五是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做;六是解放孩子有双脚,使他们能走。

八个转变:一是从学服务于教向教服务于学转变;二是从逼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三是从教师讲堂向学生学堂转变;四是从僵化程式向现代的启发式转变;五是从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变;六是从只重学会向注重会学转变;七是从只重优生,弃差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八是从只重课内向课内外结合两轨运转转变。

十个给:一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二是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三是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争论。

四是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抓住。

五是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六是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七是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八是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九是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

十是给学生一个课题,让他自己去创造。

关于“训练”一词,这里要特别提出来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通篇不提“训练”一词,作为指导性文件的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淡化“训练”?20世纪末,人们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忽视学生的文学素养、悟性、灵气和创造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批评,当然,造成语文教学的种种失误,并不都是“训练”的错,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本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训练”逐渐演变成单纯的“题海战术”,再加上大量死板的、质量低劣的不标准的“标准化的试题”占去了学生多数宝贵的时间,并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影响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指导性文件的课程标准,淡化“训练”一词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然,淡化“训练”不等于不要训练,尤其是小学生,是打基础的阶段,这就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必要的语文基础训练。

丁有宽老师以“训练为主线”中的“训练”,绝非上述的“题海战术”和加班、加点、加压、加考的“疲劳战术”。

丁老师主张的“训练”,是有的、有序、有点、有法的训练。

他提出了导练的“十个要求”:目的要明,要求要实,重点要准,内容要精,方法要活,时间要少,容量要大,节奏要宜,双情要浓,效率要高。

四、从“互动性”看丁有宽老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过程中的“互动”。

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

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

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