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考察报告2011年05月09日早上8:30,上饶师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09级(2)班全体同学在臧敏老师和李永飞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三清山考察的征程。
三清山概况。
三清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距玉山县城50公里,距上饶市78公里。
为怀玉山脉主峰。
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山上石峰千姿百态,景观类似黄山,又因为毗邻黄山,所以有黄山的姐妹峰之称。
尤以奇峰古松响云彩瀑神光最为奇特。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自古素有“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的美誉。
三清山经历了14亿年的地质变化运动,风雨沧桑,形成了举世无双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并称自然四绝。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1997年8月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等访华团慕名来三清山考察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
地质调查风化地质作用和流水的片流、淋蚀作用是三清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的雕刻刀,主要是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一、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溶液及生物作用,使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分为三大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作用中,岩石热膨冷缩,产生风化裂缝,久而久之,几组风化裂隙日益扩大,岩石表皮层层脱落,变成球形、椭球形,这种现象叫球形风化。
三清山景观中的葫芦石、神龟探海、玉女开怀等,就是由球形风化而形成的。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
在三清山,由于植物生长在岩石裂隙中,随着植物生长,其根系日益发达,植物根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崩解,称为根劈作用。
如禹皇顶下的根抱石现象三清山随处可见。
二、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地面流水是促使地壳(地貌)发生变化的强有力的地质动力。
地面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其次是融雪水,在地下水丰富的地区,也可以泉水形成转为地面流水。
由无数股细小水流沿着岩石裂隙或节理流动的叫片流。
雨水的淋蚀和片流的作用,是构成三清山峰林地貌的主要原因。
风化作用与流水作用使三清山形成造型雄伟的柱状石峰(巨蟒出山)、石林、峰墙(万笏朝天)、悬崖绝壁(九天长城)各种拟人似物的怪石(女神峰、猴王观宝等等),成为引人入胜的风景地貌资源。
从地貌学上看,三清山、黄山是花岗岩景区的典型代表,从美学角度看,其自然景色也是山石景观中最杰出的代表三三清山地质演变概述三清山今天所呈现出的神奇壮观的地貌景观,是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长期作用分不开的。
(1)三次大规模的海侵三清山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华夏——扬子古板块结合带。
在地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和燕山运动的相继作用,三清山在地质史上经历了14亿年的沧桑巨变,供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
1、第一次发生于14亿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时三清山地区的地壳运动正处于“地槽”沉降阶段,海水浸没达4亿年之久,沉积数千米厚的双桥山群的复里式海相碎屑岩,并夹杂有海底火山喷发物。
在“晋宁运动”后,才结束了地槽式沉降历史,地壳开始逐渐回返上升,出水为陆,三清山地区进入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
2、第二次发生在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末期,海水浸没达1.6亿年之久,一直延续到奥陶纪末期,沉积4000多米厚的浅海相砂岩个碳酸岩类,并含有三叶虫、笔石和海绵等海相古生物化石。
以上两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后经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第一幕”造山运动,三清山从此完全脱离海水环境,不再接受沉积。
3、第三次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虽发生第三次大海侵,但海水仅到达三清山东南角的边缘部分。
直到1.8亿年前,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内发生异常强烈的造山运动,即燕山期运动,并伴随有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活动,从而奠定三清山够景的地质基础。
(2)准地台发展阶段加里东运动以后,在江西大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地台隆起和凹陷,地貌上出现了一系列馒头状丘陵,其顶部多为相当厚的浅薄相砂页岩和碳酸盐岩类盖层。
进入中生代至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强烈碰撞并挤压、抬升,使扬子准地台东部发生构造“活化”,地面盖层继而发生强烈褶皱与断裂(此类断裂在今天三清山依旧可见)。
(3)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体的形成在燕山运动中,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三清山地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其中以中期(中侏罗纪晚期—晚白垩纪早期)活动尤甚。
伴随而出现的大量酸性花岗岩侵入活动,地下岩浆强烈涌起,冷凝形成了大面积的“三清山花岗岩体”。
从此,奠定了三清山今天构景岩石的地质基础。
(4)新构造运动的隆起抬升在距今200—3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即新构造运动)中,“三清山花岗岩体”多次受到隆起恶抬升。
因新构造运动具有多次、间歇性震荡运动(以上升运动为主)的特征,因而三清山体被抬升至很高(其主峰玉京峰海拔1819.9m,是怀玉山脉的最高点)。
又因在上升过程中受断裂带的控制,同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断裂谷(如西海岸)、断裂线等,所以三清山出现了山脉与盆地相间的整体布局,此后,又沿各类节理形成了万态千姿的花岗岩地貌形态。
(5)多级“剥蚀面”的形成“三清山花岗岩体”在节节上升过程中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间歇,快速抬升与相对宁静稳定的相互交替,使得外动力的侵蚀作用表现形式亦相应有所不同。
快速抬升阶段表现为以切割为主;相对宁静阶段则造成局部平坦地形(如三清福地)。
今天从三清山的垂直纵剖面上看,至少可以看出三级“古剥蚀面”:第一级“古剥蚀面”在海拔650m—800m左右;第二级“古剥蚀面”大约在海拔1650m —1800m左右。
第三级剥蚀面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三清山花岗岩体”在间歇抬升过程中又受到各类外营力(如风化、剥蚀、搬运等)的侵蚀、切割作用,使上覆盖层物质除在个别地段外,基本上都被剥蚀、搬运干净,从而形成了今天高差悬殊的奇峰怪石。
二、三清山地质构成三清山地质形态是以花岗岩为主的,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火成岩,主要成分是长石、石英、云母。
花岗岩质地坚硬,一般是黄色带粉红色的,也有灰白的,难被酸碱或风化作用侵蚀,花岗岩是深成岩,常能形成发育良好、肉眼可辨的矿物颗粒,因而得名。
其主要特征为高硅、富钾和低钙,三清山花岗岩株原始产状形态基本完整,相带发育完全,且岩相主要为中心相——过渡相——边缘相。
内部相主要为中粗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过渡相主要为中粒斑状钾长花岗岩,边缘相主要为细粒似斑状钾长花岗岩。
三、考察准备工作1、人员组成:2009级(2)班57名学生;指导老师:李永飞2、考察计划(1)地点:三清山(2)时间:5月10日—5月15日(3)所需考察工具:海拔表、地质罗盘、钢卷尺、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照相机(4)三清山地质考察日程及线路安排第一天(5月10日):西坑——金沙——石鼓岺水电站——玉帘瀑布第二天(5月11日):休整---.室内课第三天(5月12日):西坑——石英砂矿洞第四天(5月13日):西坑——金沙——汾水第五天(5月14日):西坑——紫湖第六天(5月15日):休整四、主要地质露头及各地质考测点的方位、大致内容及考察方法01号点:海波450m,石鼓岺水电站内容:(1)观测俘虏体;(2)观测深切大构造河谷。
02号点:海拔700m,玉帘瀑布内容:(1)二级剥蚀地台,实证三清山地质抬升时对周边地区地貌形成的巨大影响;(2)观测三清山边缘残存盖层。
03号点:海拔470m,石英砂矿内容:认识黑云母、各种变色石英砂、各类沉积矿物、变质矿物。
地貌水文考察1.总论1.1三清山地貌概况三清山山体长12.2km,东西宽6.3km平面呈落叶型,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处在造山运动频繁而剧烈的地带,因此断层密布、节理发育、山体不断抬升,有经长期风化侵蚀和重力崩解作用,形成奇峰矗立,幽谷千刃的山岳绝景奇观。
三清山景观富丽,与其适宜的地质、气候相关。
其地质条件,地貌景观都与黄山相似。
大规模的酸性花岗岩侵入活动,奠定了三清山地貌景观的地质基础。
在抬升强烈地区,大面积的花岗岩出露,即三清山中心区;四周为沉积岩,主要是石灰岩出露面积较大,在此基础上再经受长期外营力作用,形成今日三清山地貌。
三清山中心区主要有花岗岩组成,石灰岩亦有所分布,由于三清山地区长期以来遭受多次造山运动,断层十分发育,加上花岗岩本身岩石不透水性,使地表水冲蚀现象十分显著,深切河谷十分发育,河道系统较多,同时,大气降水或地表水沿着裂隙渗流,形成裂隙运动,加快本区的花岗岩的风化侵蚀作用,山脚四周为石灰岩多溶洞、漏斗分布。
信江发源于中国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
干流自东向西流向,流经上饶、铅山、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余干等县市,在余干县境分为两支注入鄱阳湖,沿途汇纳了石溪水、铅山水、陈坊水、葛溪水、罗塘河、白塔河等主要支流。
全流域面积17600平方公里,现有人口420余万,现有耕地391万亩,其中水田349万亩。
信江以上饶和鹰潭为界,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上游沿岸一带以中低山为主,地形起伏较大。
中游为信江盆地,其边缘地势由北、东、南三面渐次向中间降低,并向西倾斜。
下游为鄱阳湖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
流域内山地面积占40%,丘陵占35%,平原占25%。
信江流域位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
一般从4月开始,雨量逐渐增加;至5~6月份,降雨猛增。
流域上游的怀玉山一带,中心年降雨量一般都在2000毫米以上。
7~9月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除地方性雷阵雨和台风雨外,雨水稀少。
流域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8℃,年平均降雨量为1845毫米,降雨分布是东多西少,山区多于平原。
年内分布极不均匀,4~6月占全年雨量的50%,7~9月则只占18%,常出现上半年雨多易涝,下半年又雨少易旱的情况。
位于信江上游支流金沙溪上的玉山七一水库,总库容1.8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4万亩,发电装机7000千瓦,是50年代修建的信江流域目前最大的一座水库1.2考察准备1.2.1地点:三清乡1.2.2时间:2011年5月16日—2011年5月22日1.2.3人员组成:2009级(2)班学生1.2.4路线安排:以西坑为驻地出发第一天(5月16日):西坑—金沙—岭头山—方塘—信江源第二天(5月17日):休整第三天(5月18日):西坑—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西海岸—景区第四天(5月19日):西坑—金沙(全国首个旅游日)第五天(5月20日):西坑—金沙盆地—玉女潭第六天(5月21日):休整第七天(5月22日):休整1.2.5考察方法地貌学研究方法主要有4个方面:①地貌形态测量。
地貌发育过程始终贯穿着物质的侵蚀和沉积两个侧面。
鉴定和分析相关沉积物的成分、组构和分布特征,可获得有关沉积物来源、搬运营力、沉积环境以及形成过程等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