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共1题;共18分)1. (18.0分) (2020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
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
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
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
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
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
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
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
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
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
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
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
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
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
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
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A .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 . 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 . 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 .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 . 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 . 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 . 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 . 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 . 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 . 《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共2题;共24分)2. (18.0分) (2017高二下·大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石,字子坚,辽阳人,贞懿皇后弟也。
石敦厚寡言,而器识过人。
天会二年,授世袭谋克,为行军猛安。
睿宗为右副元帅,引置军中,属之宗弼。
拜参知政事。
阿琐杀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离只,遣使奉表东京,而群臣多劝世宗幸上京者。
石奏曰:“正隆【注】远在江、淮,寇盗蜂起,万姓引领东向,宜因此时直赴中都,据腹心以号令天下,万世之业也。
惟陛下无牵于众惑。
”上意遂决,即日启行。
安化军节度使徒单子温,平章政事合喜之侄也,赃滥不法,石即劾奏之。
方石奏事,宰相下殿立,俟良久。
既退,宰相或问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为天下奸污未尽诛耳。
”闻者悚然。
石司宪既久,年浸高。
上表乞骸骨,以太保致仕。
十六年,薨。
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
时论得失半之,亦岂以是耶?旧史载其少贫,贞懿后周之,不受,曰:“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
”后感泣曰:“汝苟能此,吾复何忧。
”史又称其未贵,人有慢之者,及为相,其人以事见石,惶恐。
石曰:“吾岂念旧恶者。
”待之弥厚。
山东、河南军民交恶,争田不绝。
有司谓兵为国根本,姑宜假借。
石持不可,曰:“兵民一也,孰轻孰重?国家所恃以立者纪纲耳,纪纲不明,故下敢轻冒。
惟当明其疆理,示以法禁,使之无争,是为长久之术。
”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北京民曹贵谋反,大理议廷中,谓贵等阴谋久不能发,罪止论斩。
石是之。
又议从坐,久不能决。
石曰:“罪疑惟轻。
”入,详奏其状,上从之,缘坐皆免死。
北鄙岁警,朝廷欲发民穿深堑以御之。
石曰:“不可。
古筑长城备北,徒耗民力,无益于事。
北俗无定,居出没不常,惟当以德柔之。
若徒深堑,必当置戍,而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堑已平矣。
不可疲中国有用之力,为此无益。
”议遂寝。
【注】正隆:金国海陵王的年号。
(1)对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 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B . 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C . 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D . 石以勋戚/久处腹心之寄/内廷献替外罕得/闻观其劾奏徒单子温/退答宰臣之问/气岸宜有不能堪者(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 . “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C . “劾奏”中的“劾”即检举揭发,“劾奏”指向皇帝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 . “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指整个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李石见识过人。
他是皇亲国戚,但不张扬;中都发生变故,众大臣劝世宗去上京,李石分析形势,认为世宗去中都对国家有利,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
B . 李石痛恨贪赃枉法的行为。
节度使徒单子温贪赃枉法,李石弹劾他,奏事时让宰相等候了很久,出后,宰相询问缘由,李石的回答令人震动。
C . 李石安于贫穷,有度量。
史料记载,李石小时候贫穷,拒绝姐姐帮助,让姐姐感动;李石还没显贵时,有人得罪了他,日后李石却不计前嫌,待他更好。
D . 李石处事公正。
军队和百姓发生矛盾,有人想袒护军方,李石提出公允的意见;有人图谋造反,与之牵连获罪的人判定死罪,李石对判决提出疑问,并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皇帝。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贫。
②趣有司按问,自是军民之争遂息。
3. (6分) (2017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二)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庄子·知北游》)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道家不同的生死观。
(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儒家生死观或道家生死观的现实意义。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共3题;共25分)4. (9分) (2017高三上·武清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按要求作答。
双调·水仙子【元】无名氏夕阳西下水东流,一事无成两鬓秋。
伤心人比黄花瘦,怯重阳九月九,强登临情思悠悠。
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没来由惹起闲愁。
(1)第三句借用了哪位文学家的哪句名诗?有何用意?(2)第四,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特别传神,请找出并赏析。
(3)末句说“没来由惹起闲愁”,诗人的“闲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 (8分) (2016高二上·银川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柳永的《望海潮》中体现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的三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②柳永《雨霖铃》中虚写别后想象美景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③苏轼在《赤壁怀古》一词中描写周瑜外形、气质的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④苏轼在《定风波》一词的结尾,表达人生态度的三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⑤《师说》中阐述“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明”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
⑥《师说》第一段中,点明“从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