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课山城街道东山腰尹克芳一、教学内容: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0页——23页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巩固对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强化连续进位中的“连续进位”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掌握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并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生活性和趣味性,体会到学数学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学生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则是“某一位上的乘积加上进来的数又要进位”的连续进位情况。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卡片。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温故而知新:1、复习旧知识。
师:小朋友,数学小精灵见听说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他今天特地跑来看看我们上课。
看,他还给我们带来两组口算题要考考同学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完成。
)9×7= 6×4= 7×8= 2×4= 6×8= 9×3=6×7+5= 4×5+6= 7×8+4= 2×4+5= 6×8+7= 9×3+5=2、出示课题:师: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的题目,同学们都比较快和准确,但算第二组乘加题时,同学们觉得有难度了,对吗?没关系,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笔算乘法,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以及利用计算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练习课(二)、计算练习,巩固笔算方法。
师:小精灵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计算题,他想通过同学们的帮助,知道这些计算的答案。
你们愿意帮帮它吗?1、计算并分类12×7 59×8 52×4 68×9314×4 426×2 459×7 238×9(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四人小组长协调分工每个同学完成两道题,计算结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的这些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谁能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分类如下:(1)根据:第一类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二类是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一类:12×7 52×4 59×8 68×9第二类:314×4 426×2 459×7 238×9(2)根据:第一类是乘起来进位,加起来不进位,第二类是乘起来进位,加起来再次进位。
第一类:12×7 52×4 314×4 426×3第二类:59×8 68×9 459×7 238×9(3)根据:第一类是一次进位,第二类是隔位进位,第三类是连续进位。
第一类:12×7 314×4 426×3第二类:314×4 426×3第三类:59×8 68×9 459×7 238×92、寻找错误,强调算理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与分类,你认为我们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要做到计算准确,你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展示自已的错误)1 2 (2) 5 2 (3) 4 2 6 (4) 4 5 9 ×7 × 4 × 3 ×77 4 2 8 1 2 6 8 3 2 2 3(学生相互找错误原因)3、小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中,同学们要注意计算中的每一步,看有没有进位,进的是几,把进上来的数记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算前一位积时,要想想有没有漏加后面进上来的数;算完后再检查一到两次。
(三)、应用练习,扩大思维范围谈话引入:小精灵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计算,他表扬我们小朋友是爱学习的好孩子,老师真为大家高兴!小精灵又遇到难题了,看看它又需要我们提供什么帮助?(出示课件)师:原来小精灵想买一些体育活动用品,想让同学伞帮它算算要多少钱。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你从题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会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同桌回答吗?并解答。
(四)、综合训练激发笔算趣味师:小精灵看着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这么出色,他想带同学们到趣味王国玩一玩,小朋友想去吗?好,我们一起跟着小精灵去吧!哦,趣味王国里有两扇大门档着我们的路,看谁最快拿到钥匙打开大门。
1、小组比赛计算学生集体计算,最后师生订正结果,并结合题向学生参透统计的意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大,积也大。
2、出示数学趣味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学习中间或末尾有0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中间或末尾有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中间或末尾的0,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1. 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出示:60×50240×20师:你是怎么口算的?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2. 同学尝试笔算并板演。
3.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1. 出示资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资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同学思维活跃,同学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括几个问题?(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括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分析数量关系,同学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
(见图1)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假如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2. 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780×54208×40107×130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漫游吧!1. 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650×40=2600()先让同学判断(2)(3)格外小心,同学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2. 第二关:选择超市。
(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见图3)(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A、100000B、10000C、1000(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
A、3B、4C、5(4)508×40,它们的积是()A、2320B、20320C、2032先让同学去猜测,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示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3. 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这里同学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练习课教学内容:24 -27页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1、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三)德育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悟学生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加深对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法的算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计算方面的能力。
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分析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教学步骤一、复习1、口算:0×9= 134×0= 0×0= 20×0=70-0= 146+0= 1564×0= 0×324=2、笔算(全班练习、指名板演):206×7= 2008×6= 1407×5= 1036×6=二、巩固练习:做练习五的第4~11题。
1、练习第4题;:学生认真检查,判断对错,并说明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原因?然后把错的改正过来。
2、练习第7题:学生独立读题目,并把解答过程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要求第四辆汽车要坐多少个同学,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哪个不知道?怎样找?哪个条件没有用?3、练习第8题:学生独立练习,注意找出关键字,订正时,提问:为什么第二步要用27÷3?使学生明白题中条件是:"剩下的正好排成3行",要把剩下的27辆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27÷3。
4、练习第6题:是加、减、乘、除混合练习,做题前提醒学生看清每题的运算符号。
独立认真做好每题。
做完后集体订正。
5、练习第10题:鼓励学生看谁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哪个得数大,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得出道理的给予表扬。
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计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四、课堂练习:1、练习第11题:先让学生明白题意,再学会独立推理。
从个位开始。
1724×3=51722、练习思考题:41×6=246 107×6=642 41×9=369 107×9=96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做10、11题和思考练习方框中的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