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导学案第三课
(2)纲常名教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
(3)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
时代
思想主张和成就
影响
陆九渊
南宋
(1)“心”是宇宙成物的本原,“心”即“理”。
(2)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天理。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王阳明
明朝
(1)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
(1)北宋的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
B、把天理和伦理纲常联系起来。
C、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B.伦理道德C.性恶论D.唯物思想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
5.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王阳明的“良知”是指()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当堂检测】
1.下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的发展B.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
C.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D.宋代“三教合一”潮流盛行
2.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2)南宋时期的朱熹
A、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
3、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问题导引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点源于理学提倡的什么观点?如何评价程颐的这种思想?
2、宋明理学的影响(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重难点阐释】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老师评价:
第3课宋明理学导学案
编写人:金应国审核人:周炫玉审批人:
【使说明与学法指导】
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引导,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学习目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三教合一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A.人固有的善性B.自然规律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6.“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
7.古代有一个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B.确理而后有气
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