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已故亲人的文章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思念已故亲人的文章》的内容,具体内容:对已故的亲人,是思念还是忘却?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祭奠亲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去,牧童遥指杏花村。
再见黑纱,让我在恐惧中生出怜悯与微痛,难以割舍的心情又油然而生。
我一生中与父亲共同生活不到十八年,其中还有一段时间作为知识青年在农村务农,但是父亲的爱却温暖和影响了我的一生。
回忆爸爸的坎坷经历和一生,无不由"文革"动乱有关,当年的红卫兵运动、破"四旧"搞得人心惶惶,不知谁对谁错,家庭出身不好的"黑五类",父与子都遭了殃,像我们出身好的贫雇农也要过一道道说清楚有时又说不清楚的"关"。
望着现实中的爸爸坚强而深邃的双眸,我忽然读懂了父亲的深刻含义。
父亲从小逃荒到东北,来到抚顺后下过矿井,当过煤矿井下支柱工,矿工的疾苦,父亲的亲历是刻骨铭心的。
"来到千金寨,就把铺盖卖,新的换旧的,旧的换麻袋。
"他亲眼见到许多青壮年矿工三十多岁连告别人世,走完了艰难坎坷的一生。
父亲什么苦活脏活累活都干过,下过矿井、当过木匠,还帮他人承包过工程,施工看图纸、领大伙干工程,在那个时代怎么干也是富裕不起来,要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老爸也许早就功成名就或成为民营企业家了,更不会过早地离开我们。
我国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整了一批人,误了一代人,荒了一帮人,历史的沧桑记录下难忘的岁月。
那时无知的我痛恨自己无能、命运残酷和老天不公,实际上是中国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我国经济十年停滞不前。
父亲年轻时有强壮的体批魄,由于多年积劳成疾,患上了支气管炎,一到冬天就严重,他有很好的木匠手艺,干出的活儿谁都说好,考工定级一下子就晋上了七级工,令厂里的干部、工人刮目相看。
最难忘的是爸爸那宽厚的心怀,妈妈常说:"儿呀,你爸对你要求严格,什么都让你争第一,不允许你有一点差错,都是为了你好,你不能错怪你爸呀!他是恨铁不成钢啊!"爸爸是个响当当的男子汉,他把坚强藏在心里,有泪不能当着我们流,有什么苦都自己抗着。
我下乡后他十分想念我,只能跟母亲去说,为了不影响我的进步,每次写信却总是劝我不要想家,难道他不想我吗?不是。
每次我写信要回家时爸爸就开始忙碌起来,那些年我们国家很穷,许许多多家庭也不富裕,每月几十元的经济收入,即使这样也把年节凭票供应的鱼、肉、蛋留给我,让我在家的这些天吃得好一些。
他为了陪我唠唠嗑,有时竟问些鸡毛蒜皮的事,那时我不理解爸爸,说话也是很不耐烦,其实这是爸爸想和我多说些话,看看下乡的孩子出息了多少,更不理解父亲的心。
父亲通过多种方式培养我自信,锻炼我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在我努力进取之时,他更多的是表扬,同时还帮我找差距,从来都不挫伤我的自尊心,对爸爸博大的爱,渺小的我每当回忆起这些,泪水竟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爸爸是一个坚强的人,以前我从未见他流过泪,那一次为了儿子却落泪了。
三年自然灾害那年,作为长子的大哥一连几个月不来看他,也不打发孙子来,生活困难的我们与全国许多家庭一样,没有副食品,供应那点粮食定量根本不够吃,这时老爸想起了大儿子,他气愤地说:"老大,你这个不孝之子,我这么困难,你都不来看一趟,看我到你家非把你吃饭的锅给砸了不可!"那天早上,老爸是带着气踏上了去大儿子家的电车,晚上回来时不但没砸了他家的锅,却向老妈落泪了,我在一旁偷偷地看到了这一幕。
大哥家八口人,有六个孩子,大儿子仅比我小一岁,他家的经济条件更不好,仅靠大哥一人工资维持生活,实际困难比我们更多,三儿三女都不相上下,相互间小不了几岁。
那些年国家也未实行计划生育,讲的都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大哥家生活的艰辛就可想而知,那些年大家都是勒紧裤带度难关的。
父亲言语不多,他不爱过多表白自己,对我们小哥俩的学习却抓得很紧,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儿呀,学习谁也帮不了你,全靠你们自己,知识学在你们身上,武装在你的头脑里,将来才会有出息,爸爸妈妈不能跟你们一辈子。
"当我认为学的差不多了,有了厌倦情绪时爸爸又告诫我说:"儿呀,你是全家人的希望,不要让所有关心帮助你的亲人、朋友失望。
"父亲那质朴的话语,深切地感染了我。
我背负着父母的嘱托、亲人的希望,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
在父亲的教导下,我长大了,成熟了,走向了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好事就那么一点,不可能每个人都摊上。
"父亲一生总是与世无争,从不贪占他人的东西,你敬他一尺,他就会回你一丈,总是宁让人负我,我决不负人。
对公物的东西,从不往家拿一点儿,当木匠的家里没钉子用,说来都让人奇怪,需用时还得花钱去买,这就是我的爸爸。
后来父亲年龄大了,他希望儿子能多陪陪他,但是他又知道我下乡务农是接受再教育,是党中央的号召,不可能留在他的身边,他理解儿子。
那时我却忽略了对爸爸最基本的关心,不觉中父亲患了重病,要离我们而去时,我真悔之当初啊!父亲走了那天,我撕心裂肺地痛,把深切的怀念藏在心里,忘不了的养育之恩、教育之情,只能用辛勤地工作,优异的成绩让父亲放心,让爸爸含笑九泉。
爸爸那坚强的毅力、高尚的品德,让我感触最深,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繁重,没有压垮父亲,但是无情的疾病却击倒了爸爸,父亲的病情加重时,他没有消沉,积极与病魔抗争,用坚强的毅力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舍不得离开我们,我们不能没有他,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儿女的记忆里。
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父亲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饱经岁月的沧桑,他艰难地走完了成长、奋斗历程,完成了正直、质朴、坚强、倔强、平凡而伟大的人格塑造过程,成为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父亲的一生是苦过来的、累过来的、熬过来的,他忍受了世上所有的痛,体味了人生多少情,更饱尝了生活中多少酸甜苦辣,最后把爱留给了我们,留给了一代代子孙。
父亲走了,将一个有着许多经历的人生,草草地打上了句号。
他以平凡人、平凡心、平凡事度过了平凡的一生,留给儿女和家人的是永远的怀念。
母爱永恒母亲是一本书,是一本写在她脸上,却铭刻在我心里的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这本书伴我走过童年、青年和中年,直到永远......,我将她传给子孙后代,真情地告诉她--母爱永恒。
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为儿女付出的爱,从不会向他们索取任何回报,这种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最无私的爱,是世上永远尝不完的爱,她把人世间的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儿女终生难以报答,母爱的博大,让人世间任何的爱都显得那么渺小。
早为人夫、人父的我,每每回忆过去,总有一股似泉水般激流从内心深处涌出,童年的记忆、儿时的感受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好像就在昨天。
我生在新中国,是伴着共和国的脚步长大,在儿时的世界里,母亲是我幸福的摇篮。
我的童年,走过共和国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困难时期,国家在一穷二白中起步,那时的每个家庭几乎生活在温饱线上,许多家庭的兄弟姊妹都比较多,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我的童年,虽然家境清贫,但是生活充满了乐趣。
母亲的童年,是在旧中国度过,未满20岁她就从老家山东讨饭来到大东北,她没有上过学,是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小脚女人。
那一年她穿着大襟上衣,父亲穿着对襟上衣,他们都穿着通用的抿式裤子,扎着绑腿,不远万里用脚趟用步量,在洒满汗与泪的征途上,一路走来落户到抚顺千金寨,在这座煤城与父亲结合后生儿育女几十年。
他们为了把儿女抚养成人,远离故土和亲人,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才华,直到故去他们也没有回一次老家看看,把爱留给了我们,把一生全部给了这个家。
我是家中的老小,是母亲43岁那年有的我。
在我的记忆里,她十分疼爱我们,从未向我们儿女发过火,更没有因为什么事而碰我们一个手指头。
童年上学时,我每次放学回到家中,总感受到母亲的眼里会放出一种奇异的光彩,她让我快步跑到身旁,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感受爱的温暖,我不止一次次地仰起脸问道:"娘,您到底为什么爱我?"老娘抚摸着我的头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娘的孩子!"我每天都向父母汇报在学校里学习的情况,那时母亲总是夸我说:"我儿子是最棒的、学习是最好的!"当我做得不够理想时,她又鼓励我讲:"我儿子不比别人差,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她常和邻里的大娘大婶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在教育子女上有许多朴素的哲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
现在想起来,我在教育女儿时存在着一些误区,对孩子好发火,那训斥人的态度总是凌驾于他人之上,岂不知大人都接受不了的话语,让一个孩子能受得住吗!母亲的爱心,不仅仅在子女身上,她还十分喜爱邻居家的孩子。
我家隔壁是同学付家明的家,他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他和弟妹无人照顾,母亲又自觉地挑起看管他们的担子,不仅中午饭帮着做,而且在家还帮着看门望锁,尽一位长辈的责任和义务,母亲的言行,使我们懂得了施爱与他人是美好的、也是幸福的,更让我看出了母亲那质朴善良的人格魅力。
母亲影响我最深的是她的善良、勤劳、节俭和坚强的意志。
从小学到初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母亲总是早早的把饭菜做好,然后再叫醒我们起来吃饭,没有一天让我们空着肚子去上学,吃饭时总是让我们和爸爸先吃,剩下了她再吃,一起吃饭时我注意到她总是最后放下筷子,当时我没在意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我看到母亲不是不爱吃、不想吃,是她舍不得吃,把好吃的都留给我,逢过年节供应的鱼肉蛋,她是顾了小的顾老的。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她知道要靠父亲支撑这个家,靠他挣钱生活养家。
在家里她饿不着就行了,一日三餐总把我们挂在心上。
母亲的勤劳能干在邻里中是出了名的,建国初期,全市没有多少楼房,许多家庭都住平房,烧煤又太贵,大多数家庭都买煤泥来打煤坯,生火做饭和冬季取暖经济又实惠。
每到秋季几乎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不管谁家打煤坯她都主动去帮着和煤泥,住小房砌院墙她又帮着和灰递砖,收拾房子她又去帮着刷桨,街坊邻里夸老娘说:"李大娘一天到晚是个闲不住的人!"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小脚女人的人格魅力在邻里间有口皆碑。
母亲的节俭我们当儿女的有时也生气,她自己总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衣服穿得整整齐齐。
对邻里凡有恩于我家的,每逢过年过节一定要去报答。
打发我和二哥买些礼物去看看人家,她总这么说:"别人敬咱一尺,咱得回敬一丈。
""宁让别人对不住咱,咱决不能对不住人。
"母亲是如此慷慨大方,她常说:"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