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力和视力检测

视力和视力检测

45
感受器理论
视网膜上单位面积的光感受器体积越小,或排列密 度越大,则细胞间距越小,则最小视角越小
中心凹的视力最好 偏离中央0.25°,视力大约降低一半 待到中心凹边缘5°时,视力只有0.3。
46
感受器理论
其他影响还有视网膜各层细胞之间的神经 联系。视网膜马赛克(mosaic)式的细胞分布 排列无疑会限制了分辨力,但人眼仍能表现 出很微细的空间信息,如游标视力。
眼识别远方物体或目标的能力称为远视力,识别近处细小对象或目标 的能力称为近视力。远视力检查通常用视力表来进行。
2
常用视力表
标准对数视力表 Snellen视力表 Bailey-Lovie视力表
3
标准对数视力表
由我国缪天荣根据Weber-Fechner 法 则于1959年设计
采用文盲可认的 四种不同朝向的E形视标 其视标大小为几何级数增减,确定
10
各种视力表达的相互关系
11
其他常见视力表
ETDRS视力表
12
图形视力表
小数视力表
13
近视力与近视力表
近视力检查的目的:用于检查在近距工作 时,眼内调节使用情况下的视力水平。
影响因素:调节能力 中央部屈光介质
14
近距视力表
15
近视力与近视力表
视标:阅读字体
翻转E
16
近视力的表达
D VAsc:OD CF/50cm,OS HM/眼前
30
针孔视力检查
原理:针孔镜片会增加焦深和减少视网膜 模糊斑大小;减少屈光状态的影响。
目的:判断被测者视力低于正常是否由屈 光不正引起;矫正视力低于4.8者。
设备:投影式视力表或壁挂式视力表灯箱; 近视力表;遮盖棒;针孔镜片。
31
步骤
1.被测者配戴远距矫正镜片。 2.遮盖被测者左眼,先检查被测者右眼。 3.让被测者手持针孔镜置于被测眼前,同一般视
第二章 视力和视力检测
1
第一节常用视力表和相关视力检测设施
1861年Francisus Donders首次使用“视力(visual acuity)”一词,并 将其定义为视敏度(sharpness of vision),即受检者主观视力与标准 视力的比值 。
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视力的好坏由视网膜分辨影像能力 的大小来判定,普通所谓视力是指中心视力而言,它反映的是视网膜 最敏感的部位——黄斑区的功能。
24
第二节 视力检测
远距视力 近距视力 裸眼视力 矫正视力
25
远视力检查
目的:衡量视觉系统辨别微小物体的能力 设备:视力表 准备:被检测者的准备
检查距离的设定 房间灯光的设定 视力表高度的设定
26
1. 远视力(distance VA): 鼓励尽量读出,读错一半的上一行即为
最小视力。
小数记录法 V=1/θ 五分记录法: L= 5-lgθmin
52
视力的表达
三者之间的关系 V = 1/θmin = d/D L = 5+lgV
最小分辨角(MAR):VA=α 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表达 : VA=log α
53
视力表的记录
α'
小数 分数(5m) 对数
1/α
检测d/设计d logα
10 0.1 5/50 1.0
亮度:在相当一个亮度范围内,视力是稳定的。但当亮度 太强时,视力反而下降。
57
影响视力的因素
瞳孔大小:
根据Rayleigh理论,假设波长不变,瞳孔直径增大会使分 辨力提高,其首要条件是光学系统无像差存在。但实际上 由于像差的影响,人眼瞳孔增大到一定程度,视力反而下 降。实验证明,在良好的照明条件下,最佳视力时的瞳孔 直径为3mm左右。 这是指在光适应条件下的分辨力与瞳孔大小的关系。但在 暗适应条件下,瞳孔直径增大能增加视网膜照明而使视力 得到改善。
1′视角为正常视力的标准 视力采用五分记录 即logMAR视力为0(视角为1’)时 记录为5.0。
4
每行视标增率为1.26 也可用5分记录
5
对数视力表的缺点
每行的视标数不等,大视标个数较少,仅 1~3个,对患明显影响视力的眼病,如老 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患 者的视力变动难以进行评估
48
波动理论
黄光波长555nm,瞳孔直径3mm,则 θ=2.44×555nm×10-9 ×60’’ =93’’ 3×10-3×0.00291 根据Rayleigh判据:两个Airy斑中心相距一个Airy 斑半径时,可为一个光学系统所分辨, 则,人眼可 分辨极限 θmin= θ/2=47’’
49
视力表的记录
极限夹角 α= 4×10-3×60" =49" 16.67×0.000291
43
视角
弧度:切面绕圆周转动半径长度而形成的夹角为 1弧度。
对于圆周,长为2πr,因此360°= 2π弧度, 1°= 2π/360=0.0174弧度, 1'=0.0174/60=0.000291弧度
44
感受器理论
感受器理论的分辨力理论极限约为49″,但 实际存在个体差异。
二、视觉分辨力的极限理论
在正常情况下,人眼对外界物体的分辨力 是有一定限度的,称之为视觉分辨力极限 理论。
感受器理论: 光的波动理论:
41
视觉分辨极限理论
感受器理论:只有当相隔一个非刺激锥体细胞受 到视觉刺激,人眼才能区别开两个物点。
42
视觉分辨极限理论
相邻两锥体中心距离为2μm,因此间隔一锥体的 两锥体距离为4μm;眼结点离网膜中心凹距离为 16.67mm。
等价的Snellen等表示法
M单位:一种印刷字体尺寸。
点数:点数:印刷业中常用(一个点制尺寸表示一个完整 的字体规格,点制尺寸表示从下行字母的底到上行字母的 顶部之间的区域)
1点=1/72英寸
4点=4/72英寸=1.41mm
因此8点以M制表示约为1.0M。 。
17
N标识:印刷体尺寸以点阵表示。 Jaeger: Jaeger表示法以字母J后跟一个
5分 5-logα
4.0
1 1.0 5/5 0 5.0
0.1 10 5/0.5 -1.0 6.0
54
发育过程
出生12个月内,光感知能力达到成人水平 6~8月平均屈光状态+2.00D±2.00D 1周岁时+1.00D±1.10D 2周岁前是发育关键期 4~6周岁到达成人的正视水平 婴幼儿表达视力低于实际视力
47
光的波动理论
光波动学说中衍射现象表明,即使一个完 美无缺的光学系统,点光源经过该系统形 成的像也不是一个点像,而是一个衍射斑, 称之为Airy氏斑。
Rayleigh认为第一个斑的峰值与第二个斑的 边缘重叠后,当两个斑峰间凹陷处的照度 达到峰值照度的74%左右时,这是人眼可 以分辨的最小距离。
物体大小
= 视网膜像大小 物体至第一结点距离 x视网膜至第二结点距离
37
术语与符号
视标:指测定视力用的各种文字,数字, 图形等,对象不同,可选不同。
视角:指外界物体上两点在眼结点(N)处 所成的角,以a表示。单位为分。
结点:眼球屈光系统的光心,在眼球光轴 上角膜顶点后约7mm,光线通过结点方向不 变
同样,6/6-2表示6米距离的视标行除了2个字母外,其余 的都可读出
9
Bailey-Lovie视力表
1976年由Ian Bailey和 Jan Lovie发明。 此视力表设计特点: 每行均有五个字母 字母间的间距与字母的宽度相同 行间距为下行字母的高度 所选用的字母具有相同的异读性 数字越小,视力越好。
力检查方法检查被测者能辩认的最小视标。 4.鼓励被测者尽量辩认视标,即使发现被测者在
猜测视标方向。如果被测者对一行视标中和一半 以上视标辩论错误,即可停止辨认 。 记录:OD 4.9(PH)或 OD 4.6(PHNI)
32
近视力检查
目的:衡量视觉系统在阅读距离辨别最小 视标的能力
设备:近视力表(阅读视力卡) 准备:被检测者的准备
检查距离 良好的阅读物照明
33
近视力检查步骤
先右后左 检测视力 两眼分别检查 记录:VAcc:OD 5.0(1.0),OS 4.9(0.8)@N
34
光感和光定位检查
目的:了解被检者残余的视觉功能 设备:笔试小手电筒 准备:检测距离40cm,光线暗 光定位步骤:先右后左;手电分别照亮被
测者9个视野位置,记录光定位的手电位置。 光感步骤:先右后左;手电直接照被检者,
记录是否看到光。 注意:光定位测试时叮嘱被测者头不动,
看正前方,用眼角余光看其他地方。
35
光定位
+-- +++ +++
36
第三节 正常的视力及其表达
视力(Vision):眼睛能够分辨两物点间最小最小距离的 能力,以视角来衡量。能分辨的视角越小,视力越好,通 常用视角的倒数来表达视力, V=1/S。
数字来表示印刷字体尺寸,不适用于视力 检测。 J1表示字体最小,J16表示字体最大
18
近视力表
近视力测量应尽量不用Jaeger视力表和点 制视力表(point notion)。这两种视力表 的视标大小变化都不是呈线性变化,且不 同印刷版本上大小也有不同。
简化Snellen近视力表中视标虽是线性变化, 但也存在问题。
19
视力表的形式
1. 印刷视力表-直接照明、背景光照明 2. 投影视力表-患者与屏幕的距离 3. 视频视力表-亮度、像素、屏幕大小
20
21
视力表的照明
视力表的照明恒定,避免在同一视力水平受照明 的影响而改变
视力表照明的要求为:外部照明:480~600Lux, 内部照明:120~150cd/m2
先右(OD)后左(O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