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尼化探工作小结

印尼化探工作小结

印度尼西亚波恩巴那县2号金矿B区普查
化探工作小结
湖南恳德利地矿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二年三月
印尼波恩巴那2号矿区普查
化探工作小结
编写人:
审查人:
总工程师:
提交单位:XXXXX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提交时间:二O一二年
目录
第一章序言
第一节工作目的、任务
第二节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第三节工作区位置、交通及经济地理概况第二章勘查区地质特征
第三章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
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分析方法及质量评述
第三节资料整理及图件编制
第四章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特征
第一节元素区域分布特征
第二节元素背景空间分析特征
第三节不同地质单元元素分析特征
第四节元素综合异常的分析特征
第五章异常解释推断
第一节异常的圈定
第二节异常的解释推断
第六章结论建议
附图目录
图号顺序号图名比例尺
第一章序言
第一节工作任务、目的
XXXXX地矿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印尼拉莫拉贸易有限公司的实际需要和矿权地质实际情况,经过认真研究物、化、地质资料,对印尼波恩巴那县2号金矿进行1:1万化探土壤测量,其目的是通过1:1万土壤测量,初步查明测区内异常来源,确定可进一步找矿工作的靶区。

第二节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一、完成工作量
本次共完成1:1万土壤化探采样3.344km2,采集土壤样品223件,重复采样21件,重采率为9.01%,化学样采样285件,分析样品518件。

二、主要成果
1、通过1:1万土壤采样工作,获取了测区系统的化学资料,采用计算机编制张单元素的地球化学图件。

2、通过对13种元素的迁移、富集、共生组合规律初步评价与探讨,圈定综合异常处。

第三节工作区位置交通及经济地理概况
一、工作区位置、交通
勘查区位于印度尼西亚东南苏拉威西省东南部,有公路经过工作区南部,交通方便,工作区距波恩巴那县35km,勘查区面积3.344km2。

勘查区面积3.344km2。

工作区拐点坐标
拐点经度(E)纬度(S)
°′″°′″
1 121 49 19.13 4 38 34.00
2 121 50 19.46 4 38 34.00
3 121 50 19.46
4 39 32.03
4 121 49 19.13 4 39 32.03
第二章勘查区地质特征
工作区位于印尼东南苏拉威西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汇聚区,构造控矿作用强烈,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及其过渡带上,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物质迁移,伴随火山岩的喷发与
浸入。

测区发育的近北东向及其派生裂隙,由于断裂的长期活动,岩石发生糜棱岩化现象,岩石多发育强烈硅化、炭化等现象,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控制了矿体的形态。

工作区内南部为白云母片岩北部为碎屑岩、灰岩。

第三章工作方法与质量评述
本次化探严格执行《金、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标准。

整个工作分为野外采样,样品测试、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等三个阶段。

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
野外工作采取1:1万化探土壤测量,采用200m×20m的矩形网,平均平方采样250个,根据该测区的地质特征,测线南北布设。

采样部位:采样基岩风化层顶部残积层,采样时避免各种污染。

遇有岩石露头、废石堆、崩积物、河床堆积、湖泊等不能采样时,只能弃点或移点,但在记录是都已注明弃(移)点原因,位于最大距离不超过20m,超过20m当做弃点处理。

采样方法:每个采样点都在周围10m范围内3-5m 处取样组合成一样。

采样点逐点标注,采样粒级为40
目,采样重量150g,过筛残留物不大于5g。

记录要求: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样记录本,记录项目为线号、点号、采样坐标、采样层位、采样深度、样品性质、植被露头情况等内容。

第二节分析方法及其质量评述
根据1:1万化探资料确定分析元素13种,Cu、Pb、Zn、Au、Ag、As、Sb、Hg、Ba、Mn、Bi、Bn、i。

分析单位Au采用10-9,其他元素采用10-6。

1、样品加工化验
样品加工严格按照Q=kd2公式制备样品,k(0.4-1.0),加工损失率不大于5%,缩分误差不大于3%。

内检样按基本分析样品总数的10%提取,重新编号,提取付样送实验室分析。

外检样是在内检样分析合格的基础上,按基本分析样总数的5%提取,又下一级实验单位送高一级的实验单位分析。

2、检出限
所测试元素检出限均符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中分析元素的检出要求。

从化探普查资料选定的详查区,指示元素与该异常的有效指示元素相同,分析检出限应低于测区指示元素的背景平均值(x )(剔除异常点的算术平均值)。

3、各元素报出率达100%。

说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满足化探成果要求。

4、内检合格率
第三节资料整理及图件编制
一、数据处理
对测区进行了背景值统计,分别计算出标准离差、变异系数、浓集系数和异常下限等地球化学参数,根据异常下限值成图。

对各地质单元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数理统计,对全区13种元素背景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

二、图件编制
1、点位数据图
以野外采集的实际点位坐标数据确定点位,将分析元素报告数据与确定点位一一对应成图。

2、单元素地球化学图
本次工作编制了Cu、Pb、Zn、Au、Ag、As、Sb、Hg、Ba、Mn、Bi、Bn、i等的地球化学图。

等值线按照《土壤地球化学规范》(DZ/T 0145-94)规范执行。

3、综合异常图
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分类及本区异常元素组合特征,将13个元素分为组
个元素的异常按确定的异常下限由单元素地球化学图上提取,采用不同色彩与花纹表示,并与简化地质图套绘而成,成图及着色在微机上完成。

第四章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第一节元素区域分布特征
一、元素富集特征
为研究测区元素的分布特征,引用浓集克拉克值(K)进行表述,即浓度克拉克值来描述测区内各元素的富
集与贫化特征,测区元素浓度克拉克值计算结果见下表:
二、元素分异特征
第二节元素背景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节不同地质单元元素的分布特征
由于测区面积较小,区内的地质单元相对单一,所以未对不同地质单元元素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和评述。

第四节元素综合异常的分布特征
第五节异常解释与推断
第一节异常的圈定
一、单元素异常的圈定
单因素异常以测区背景平均值加两倍标准离差求出理论异常下限(综合T=X+1.65S及T=X+2S计算值确定),再结合地球化学等值线及圈定效果确定所用异常下限值,异常强度分级按异常下限2n倍进行,最后以某条等值线在地球化学图上直接提取异常。

二、综合异常的圈定
通过对各元素地球化学图和各元素在时间空间变化上相关关系的分析,根据异常所处的地质特征结合各元素异常之间多有重叠、渗透、关联现象,综合考虑异常在地质体中的位置、各元素异常浓集中心的吻合情况以及主要异常元素的规模等进行圈定,综合异常的提取是在单元素的地球化学图上给定一个含量值进行的。

三、异常的评价方法
根据所圈定异常的强度、面积、规模、衬度、异常极大值异常元素组合的参数,集合异常所在的找矿环境对异常进行评价作为本区以后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地球化学依据。

第二节异常的解释推断
根据异常的综合特征结合地质、物、化探资料,解释评价
第六章结论建议
一、结论
1、本区属于植被区,以草地为主,地势平坦,基岩出露较少,地表残坡积层较少。

2、本次工作取得了该区基础地球化学依据,共圈定综合异常处,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二、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