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
1830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文坛占统治地位的思潮是现实主义。
特点为:
一、明确反对伤感和过度的感情用事;
二、现实主义者普遍受当时流行的科学或哲学概念所左右。
三、对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十分关注。
巴尔扎克年轻时曾模仿过古典主义悲剧家拉辛,创作上又有一种浪漫主义倾向。
随着《朱安党人》和《驴皮记》的问世,转向了我们通常所说称的批判现实主义。
在巴尔扎克看来,古典主义的戏剧与启蒙主义的哲理小说拘泥于观念,过于理智,浪漫主义笔下的形象则过分夸张,不够真实,他称自己走的是第三条道路--文学的折中主义,力求创作的幻想的自由与作品的真实性相辅相成。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巴尔扎克强调物质与现实高于人的意识,人的意识决定于物,性格的差异取决于人物所处的环境。
以往作家尤其是浪漫主义小说家在描写人物性格时,往往把人物与环境对立起来,把人物从物质世界中分离出来,强调人物的个性特征.19世纪普遍关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历史小说《朱安党人》是用真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
巴尔扎克采用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法,将《人间喜剧》分为三类:
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占头等重要地位。
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高老头》私人生活场景
伏盖公寓:拉斯蒂涅、伏脱冷、高老头
泰伊番小姐
上流社会:鲍赛昂夫人、雷斯多伯爵夫人、
银行家太太但斐纳
人类社会不过是个人私欲的竞技场。
情欲和利己主义是世界的动力,人性并非本恶,但人性趋恶,趋恶之动力在于私欲,这种趋恶倾向在金钱时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可抗拒性。
但恶是一种被社会发展认可了的客观的、现实的和无法抗拒的存在。
巴尔扎克:“人类社会不过是个人私欲的竞技场。
”
情欲和利己主义是世界的动力,人性并非本恶,但人性趋恶,趋恶之动力在于私欲,这种趋恶倾向在金钱时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可抗拒性。
康德“自然的历史是由善开始的,因为它是上帝的事;自由的历史是由恶开始的,因为它是人的事。
”
黑格尔“正是人的恶劣的欲念——贪欲和权势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
勒萨日创作了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1715,1735)。
小说叙述吉尔·布拉斯的遭遇。
他原是天真纯朴的人,为了冲破封建社会的种种障碍,适应这个社会,他不择手段地向上爬,终于爬到首相秘书的地位。
作者通过吉尔·布拉斯的形象,说明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出身微贱的人,即使有很好的德行,很大的才能,也不会受人重视;他要有所作为,必须和坏人同流合污。
作者肯定了吉尔·布拉斯的利己主义人生观。
在他看来,吉尔·布拉斯走骗子的道路,应该负责的是社会,而不是吉尔·布拉斯自己。
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在叙述主人冒险生活的同时,穿插了一连串的故事
拉斯蒂涅
19世纪初法国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出身破落贵族家庭,热情纯朴,涉世不深,富有才华和正义感,一心想出人头地。
伶俐狡猾,头脑冷静,在邪恶的诱惑面前,并非毫无顾虑,有时也为自己的荒唐行为感到羞愧,每次内心斗争的结果,总是邪恶占上风。
抛却勤奋苦学,选择爱情门道,是其性格明朗化的标志。
性格的形成与书中三个人物的教育有很大联系。
环境与性格
“穷苦的大学生跟巴黎的斗争,好好描写下来,便是现代文明最悲壮的题材.”
巴尔扎克让拉斯蒂涅往返于伏盖公寓与上流社会之间,在他的心灵中烙上了一道道深刻的环境刺激的痕迹,最后重新铸造出他的性格模型,拉斯蒂涅的性格成了环境的产物.
高老头(李尔王式的悲剧)
“父爱的基督”,作者想描写一种充满巨大力量的感情,无论是灾难、痛苦或不义,任何东西都不足以破坏这种感情。
过分夸张,不真实,不典型。
拿破仑时代“贵人迷”的典型。
巴尔扎克喜欢揭示一种恶性膨胀的感情,像癌症一样不可救药,这种激情不加抑制任其发展,会扼杀其他的一切感情,最终导致个体的毁灭,葛朗台的吝啬、高老头的父爱都是如此。
写作特色
借助物质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巴尔扎克喜欢围绕他的人物耐心地打圈子,先描写城市,然后描写街道和房屋等等。
在他身上有一个考古学家、一个建筑师、一个室内装潢师、一个服装师、一个生理学家、一个评价专员,这些角色先后出台,宣读各自最精确的报告,然后艺术家才登场。
巴尔扎克对细节的把握是建立在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清醒的哲学观点的基础上的。
他的细节描写有些地方虽有沉闷乏味的缺点,但非常的真实,非常的富有力量,真实本来就是这样的:它有说不清的琐事细节,这些细节又说不尽的细微轻妙。
生活中人们处处留下自己的痕迹,要说明完整而真实的人,就需要说明这一切痕迹。
作家看到并抓住了细节,也看到了联系各个细节的规律。
《人间喜剧》:一幅人类的全景图
这里每一部小说和其他的小说都有关联,同一个人物屡次重现,一切都联系起来,形成
一条锁链,这是成百个场景组成的一出戏剧,每一个场景都使我们回忆起其余的场景,在每一页上,都可以纵观整个《人间喜剧》。
歌德
歌德的生平和创作
1770年8月,歌德结识了文艺理论家赫尔德,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
《五月之歌》:德国近代抒情诗的创始人。
把颂诗的结构和民歌的形式融合成一种新的抒情诗体,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和民歌的根基。
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
歌德由此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最大成果。
世纪病(忧郁病)的的蔓延;
个人主义文化的弊端。
历史剧《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从狂飙突进转变为古典主义。
1794年,歌德与席勒结识并开始合作。
合作警句诗集《馈赠》:讽刺了当时的文化界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浮士德》第一部
晚年作品:《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亲和力》自传《诗与真》《浮士德》第二部
“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过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片段”
诗剧《浮士德》
开端《天上序幕》:全剧思想总纲
上帝与魔鬼靡非斯特关于人的争论
靡非斯特:来源于希伯来文,说谎者、破坏者之意。
代表怀疑、否定和毁灭,恶的化身。
点出全剧基本主题:关于人的理想和追求的问题,也引出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活历程(五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