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通论 文字 (三)

古代汉语通论 文字 (三)

通论一
文字
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统的 文字。现存的甲骨文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 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占卜的记录,因 此又称它为卜辞或贞卜文字。因为它是用刀 刻的,又称为契刻辞或刻文。甲骨文是在河 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又称为殷墟卜辞。
甲骨文形体结构特点:
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 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 种写法,异体字很多。 存在相当多的合文。 合文,形式上像一个字,实际上是把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字合写在一起,代表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词或语素。 书写行款无定式。 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公元1899年, 王懿荣首先发现了 甲骨文。
王国维——甲骨学的奠基人。
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简称。古代把祭祀看 作吉利的礼仪,所以祭祀时候用的铜器,叫 做“吉金”。金文又称、铜器铭文等,是指 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主要 见于周代的青铜器。商代也有,但是很少。 金文旧称钟鼎文,因为多见于钟鼎之物上; 又因为金文多是铸刻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的, 这种器皿总称为“彝”所以又叫“彝器文 字”。 篆
小篆的特点:
笔画线条匀称,字形规整,符号化程度进一 步加强,图画性大大减弱。 字体结构定型。 合文现象完全消失,异体字大幅度减少,一 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
隶书
所谓“隶书”,就是徒隶之书,就是小吏们使 用的比较潦草的走了样的篆字。隶书有秦隶、 汉隶。秦隶通行于秦末汉初,又叫古隶。汉隶 又叫今隶,通行于西汉中叶到晋初。 “隶变”是汉字演变的分水岭,使象形字变得 不那么象形了。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甲骨 文、金文、六国古文、秦系大篆和小篆等,都 属于古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都 属于今文字。
隶书的特点:
用平直方正的笔画取代了圆润曲折的线条, 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貌,奠定了方块 汉字的基本形状。 大量出现偏旁简化和形体省并,使汉字的 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致许多隶书 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隶书
商代 金文
周代金文
金文的特点:
仍以象形、会意为主,象形字的形象性仍然 很强,但形声字明显增加。 异体字、合文大为减少,偏旁逐渐趋于稳定, 行款也渐趋固定。 笔画丰满圆润。
六国古文
狭义的理解:王国维提出,春秋战国时代 的东方文字就是古文,也就是除了秦国以 外的其他六国的文字。《说文解字》所收 “古文字”基本上属于此类。 广义的理解:是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

秦系大篆和小篆
篆书是小篆和大篆的合称。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方文字,也就是秦国的 文字,也叫籀文。“籀文”的名字出自《史籀 篇》。 小篆也称秦篆,是与大篆相对的一种字体,它由 大篆简化而来。秦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以大篆 为基础,吸取六国古文的长处,对文字进行整理 规范,使众态纷呈的文字统一于小篆,使汉字处 于象形文字的最终形式上和最终阶段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