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思考阅读散文文化的技巧,掌握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价值,体会李冰兴修水利为民造福
的为政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的写作意图,理解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文章深刻的立意,使学生在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教学方法:1.阅读法,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

2.采用启发、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导入:世界闻名的历史古迹,伟大的人类工程有很多,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雅典卫城,中国的万里长城等等。

著名学者余秋雨却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读了这篇文章你可能会用一些新的思考。

二、介绍作者:余秋雨
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散文《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三、理清脉络,概括每部分大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都江堰的价值
②都江堰的水势
③对李冰父子的评价
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①最激动人心的工程;②都江堰的魅力;③魅力的缔造者;④贴近苍生的神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明确:长城和都江堰。

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
明确:对比手法
学生讨论,然后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比较对象比较项目长城都江堰
修建时间秦始皇时比长城早数十年
规模宏大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占据的是辽阔空间邈远的时间
社会功用已废弛至今在输送清流
水流外观突兀在外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文明状况僵硬的雕塑灵动的生活
心态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卑处一隅,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都江堰的水流有什么特点?壮观
2、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表现了这些特点?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等。

3、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明确: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的。

先抑后扬,从反面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三)阅读第三部分,思考文中重点语句,品味语言。

请学生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学生可以先分组讨论,然后推举发言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①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②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③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

④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四、结束语
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贵。

追寻文明踪迹,拥有历史情怀,这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与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同学们能有机会走出家门去亲眼看看我们的祖国,感受我们的文明,不但让中国在你的手中富强,更让我们的文明在你的笔下、在你的心中延伸,升华。

五、作业:为都江堰写一段赞美的话,突出都江堰的特点。

200字左右。

板书:
对比↓长城:雄壮,蛮吓,残忍
壮胆,排场
↑ 都江堰:智慧,仁慈,透明
清朗可鉴
《都江堰》教案
哈尔滨市第十八中学
刘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