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
毛笔草书法作品欣赏: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1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2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3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4
毛笔草书法作品赏析5
草书正文章法要素:
书法的章法是一个老问题,书法章法指导书也出版了很多种。

但到目前为止,书法理论界并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章法理论体系。

尤其是行草书正文的章法,学术界研究不多,且各种说法不一。

剔除某些书法理论家有意神化的因素,仔细分析,其实只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小、倾斜、粗细、疏密、连断、穿插、飞白、浓淡。

其中,又以大小、倾斜为核心。

下面试一一加以说明。

­
一、大小­,大小变化,是正文章法的第一要则。

王羲之云“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

”真是深得章法三味。

从这个意义上说,楷书、篆书等外形方正的字体,只须均匀安排好空间,照文字写去便可。

但行草书万不可如此。

王羲之云“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惬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置大小于正文章法之首位,良有以也。

­
大小变化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字与字之间有大有小,二是字的内部亦有大有小。

字与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好安排,一般说来,笔画多的自然大,笔画少的就应写小。

但也不是绝对。

古帖中经常可以看到书法家把笔画比较少的字如“也”、“乎”等写得很大。

一般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句尾,以示强调。

大小近似的字数绝对不能连续超过三个,否则,必成板滞。

这是由人的审美心理决定的,超过三个就会造成审美疲劳。

所以在第四个字时,必须要加以变化。

­
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变化,只就大体而言,最精微的还是字内的变化。

一字之内的变化,可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或左大右小,或左小右大。

非经长期训练,无法体会其妙处。

­
二、倾斜­,如果整篇作品仅有大小变化,仍毫无生气可言,必须让每个字都动起来。

其秘诀,就是倾斜,亦即王羲之所言“僵仰”。

古人描述倾斜的术语较多,如欹侧、问背、奇崛、气势等,但都不如“倾斜”明白易懂。

­
受过长期楷书训练的人,习惯于平正,对倾斜最难接受。

殊不知古人云既达平正,复求险绝。

险绝即倾斜也。

古人所谓的“势”,正是倾斜所致。

很多书法爱好者不知倾斜之理,不能臻至更高境界,惜哉。

­
倾斜所造成的“势”,符合人类视觉的本能追求。

人类视觉有天生追求平衡的倾向,而一旦达到平衡,反而趣味全失。

倾斜的字,正处于趋向平衡的过程,就如物理学上的势能。

为求险绝,不惜张牙舞爪、扭捏作态,甚至叫嚣怒骂,狂魔乱舞,也无碍。

技法纯熟之后,脱去张牙舞爪的外象,复归平正雍容。

此时的平
正,绝非楷书的平正于一笔一画之中,仍能极尽险绝之变化。

曾桨《西墅集》云“大抵作书须结体平正,下笔有源,然后伸之以变化,鼓之以奇崛,则任心随意,皆合规矩矣。

”倾斜之诀窍在于掌握字的重心。

倾斜方向两种:一是纵向的左右倾斜,二是横向的上下倾斜。

纵向与横向可以结合使用。

邱先生的“轴线说”所解剖的,就是单字的纵向重心。

­
除单字之倾斜外,连续几字所形成的列之倾斜变化也非常重要。

古代书法作品大多是从上至下顺势而下,虽有轴线的变化,但变化不多。

因为古代书家多靠长期修习而得的艺术直觉来创作,未能用理性的思考将这种艺术直觉加以系统总结。

将一列的宽度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也分为多个部分,但于实际创作意义不大。

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列轴线的倾斜走向,三部分足以说明列之变化,则列轴线的倾斜走向可分为两类一、由左经中至右二、由右经中至左。

前者简称左中右,后者简称右中左。

而两者又可再加以变化,左中右又派生出左中、中右右中左又可派生出右中、中左。

左中、中左是为了留出右边的空隙,右中、中右是为留出左边的空隙。

这六种变化,看似简单重复,实则不然。

左中右、右中左,都是从一列的最边摆动到另一最边处,摆动幅度大,倾斜效果强烈。

而中右、右中者,目的是为左边留出空隙中左、左中者,是为右边留出空隙。

留出来的大量空白空间,与有墨的地方形成强烈对比。

如果再加之以大小变化,愈写愈小,贝空自愈大,效果愈明显,形成“密处不容透风,疏处可容走马”的效果。

列之轴线倾斜变化,摇摆效果强烈,不可多用,否则,摇头摆尾,有做作之嫌。

古人云“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钟嵘《寺
品》)。

一列的中间部分,是列的主干,也就是列的风骨列轴线的左右摇摆,就如列的丹彩。

主干是主要的,丹彩是次要的,只是为了增添审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