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程标准要求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材内容全解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我们生活中的噪声来源是非常广泛的:街道上汽车跑过的声音、自习课上的说话声、街边音像店中所放的音乐声等都可以认为是噪声。
长期处于噪声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心烦意乱、精神不畅,严重的可以损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现今社会,噪声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们生活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污染之一。
3.声音的大小如何去衡量?0dB是人们能够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dB——40dB是较为安静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人们可以正常的办公、休息;当声音的响度达到70dB时就会影响到人们的工作效率,我们下课时大声说话时的音量就已经达到这一程度;长期处于90dB的坏境中,人的听力就会受到严重干扰,引起听力减退、头疼等不适反应,高峰时马路上噪声就在90dB左右;当人突然处于150dB的环境中,双耳就会丧失听力。
环境保护组织对于声音的强弱有这样的规定: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应超过90dB;要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应当让声音在70dB以下;要保证正常的休息和睡眠,声音就不应当超过50dB。
然而在家用电器日益普遍的现代化社会中,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安静的环境,调查显示现在家庭中的电视机、风扇、电脑、洗衣机正常使用时所产生的噪声可达到50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45分贝,也就是说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问题。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面对如此严重的噪声污染,如何减小噪声的危害,控制噪声成为马上要解决的问题。
要控制噪声就应当了解从声音的产生到引起听觉的过程,在“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一节中,我们了解到:声源振动产生了声音,然后通过各种介质(气体、液体、固体)进行传播,最后通过耳道引起鼓膜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控制噪声也应当从三方面入手:防止噪声产生(声源处)、阻断它的传播(传播途径)、防止它进入耳朵(入耳处)。
现在我们的机动车生产厂家在车的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许多的机器都装有防震底座等,这都是从声源入手进行防治的有效方法;城市道路两旁和高速公路两旁都安装有隔声板,城市提倡多种树,这些都是从传播途径中进行控制;纺织工厂的工人戴耳塞进行工作这就是从入耳处减小噪声。
这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选择,有时可以数种方法并用。
现在的城市已经非常注意噪声扰民问题,很多城市已经出台了有关于夜晚施工的规定、有关于学校周边噪声管理规定等都对噪声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典型例题剖析1. 小华在家练习小提琴,邻居张奶奶认为琴声十分悠扬悦耳,是乐音;而邻居明明却认为小提琴声影响到了他的学习,是一种噪声。
他们谁的说法准确?为什么?答案:其实两个人的说法都是准确的。
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悠扬悦耳,振动波形十分规则的声音就是乐音,小提琴的声音是符合这一要求的,因此就是乐音。
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只要声音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都属于噪声,小提琴声尽管十分悦耳,但是已经严重影响到明明的学习,对明明而言这就是噪声。
从这一道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从环保角度讲,乐音也有可能转变成噪声,因此提醒每一个同学在平时听音乐、看电视时,注意调节音量的大小,不要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
2. 小红在用洗衣机洗衣服时没放平就开动了洗衣机,洗衣机机身振动发出很大的声音,小红迅速用棉花将自己的耳朵塞上,她的做法对吗?如果不对应当怎样去做?答案:这种做法明显是不对的。
解析:尽管将自己的耳朵塞上之后自己听不到噪声,但是洗衣机仍然在振动发出很大声音,这个声音还是会影响到其他人,对他人造成影响。
因此小红应当迅速关闭洗衣机,让它停止工作,然后将洗衣机放平后再进行洗衣就可以了。
中考考点对接(2012•盐城)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解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不符合题意;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符合题意;答案:D(2012•仙桃)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雨天打雷时,我们总是先听到雷声,后看见闪电B.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高低的C.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D.燃放鞭炮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解析:A.利用声速与光速的关系分析。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B.利用声音的三个特征分析。
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分辨物体。
C.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利用噪声的概念分析。
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噪音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A.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下雨时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
A错。
B.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声音的大小的,即调节的是声音的响度的。
B错。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敲门时,门的响声是由门的振动产生的。
C正确。
D.燃放鞭炮的声音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且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是噪声。
D错。
答案:C(2012•武汉)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在校园周围植树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解析:噪声的防治主要从三种方式上来进行: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根据每个选项的现象,分别进行分析判断。
A.在周围植树会在噪声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会增大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C.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不会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后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到,无法进行学习,不符合题意;答案:A知识能力提升1.下列措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是()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B.纺织工人戴防噪声耳罩C.城市道路旁安装隔声板D.放鞭炮时捂耳朵1.解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A不合题意。
B.纺织工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B不合题意。
C.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C正确。
D.放鞭炮时捂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故D不合题意。
故选C2.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B.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C.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D.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2.解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即振动的快慢)决定;(3)响度是由声源的振幅(即振动的幅度)决定;(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A.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响度越大;故A错误;B.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小;故B错误;C.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越低;故C正确;D.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污染;故D错误;答案:C3.有关课堂上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老师的讲课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C.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音调D.关闭门窗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3.解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A.老师的讲课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故B正确;C.听录音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是在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答案:B4.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4.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A.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B.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可以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对噪声没有影响,符合题意;C.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D.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答案:B5.下列措施中,哪一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A.做一个外罩将声源罩住B.在枪管上装一消声器C.在耳朵中塞一团棉花D.在声源和居民区之间植树造林5.解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逐个分析选择项中的措施,与以上三种方法相对应即可得到答案。
A.做一个外罩将声源罩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B.排气管上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C.戴上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D.在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