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解读(PPT 65页)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解读(PPT 65页)
镇政府办公楼内; 2)综合文化站设置完备率达到80%:有多功能厅、图书室、
培训室、共享工程活动室并配备相应设备,有室外活动场地。
※综合文化站数据一览表和证明材料:包括面积、建成时间、投资数额、 人员设备等。
(五)电子阅览室(含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建设。 指标要求:
1)市和县图书馆、文化馆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100%; 2)乡镇(街道)文化站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60%; 3)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标准配置的电子阅览室设置率60%。
把握几点: 目 的:打破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发挥图书资源的最
大效应,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责任主体:县级以上政府,建立稳定持久的保障机制。
方案制定:因地制宜地做好建设运行方案。
(包括资金投入模式、分馆布局、分馆建设标准、管理制度和 效果监测等。)
重点环节:定期配送、通借通还、督导考核。
※验收时查看建立总分馆制的文件、实施情况、采购和配送情况等。
(七)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
指标要求:
1)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 2)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
解读提示: 1)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2)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 ※验收时重点查看文化信息资源的使用情况。
(八)数字资源建设。
解读提示:
1)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重要文化项目不少于3项;
2)要形成本地区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体系。
关于均等化:
●均等化是相对均等而非绝对均等,均等化并不意味着 公共文化服务的简单平均化和无差异化;
●均等化是在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均等,具有“保 基本”和“兜底线”的性质;
●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应该有不同的均等化标准和目标。
(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
指标要求:
1)80%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面积达 到300平米;
2)达到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文 化部制定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等文件的要求。
解读提示: 1)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必须是单独设置,不能设在乡
解读提示: 1)乡镇(街道)、社区配置标准:《“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
实施方案》《乡镇基层服务点配置标准》《村级基层服务点配 置标准》;
※2014年底数据一览表和证明材料。
2)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要求:
60%的行政村(社区)要建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 不低于200 平米,并配套建有群众文化广场。
解读提示: 1)特殊人群的范围增加了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
难群众; 2)市县图书馆有盲人服务设备或资源开展面向盲人的服务; 3)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有面向农民工的服务项目; 5)农民工文化活动常态化。
※验收时查看政府的实施意见或推进计划,要有具体的活动资料。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
(一)市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合理、网络健全。 指标要求:
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布局合理,方便群众参加活动。
解读提示: 1)市级“三馆一院”和县级“两馆”选址符合要求; 2)必须是独立建制,不能搞“一馆挂多牌”; 3)非遗展示馆:不要求单独设置,可放在文化馆、博物
(一)管理体制和规划、政策。 指标要求:
1)建立党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 和工作机制;
2)政府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和政策; 3)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
解读提示:
1)管理体制和机制: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挂帅;
关于标准化:
●《国家标准》:是“底线标准”,对政府的“强制性标 准”;
●《国家标准》:是“指导标准”,制定地方实施标准;形 成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
●《国家标准》:以县为基本单位重点推进。
(二)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指标要求:
1)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设置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2)县级以上文化馆针对上述人群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专题文化培训。
解读提示:
1)西部增加的美术馆,免费开放也要落实到位; 2)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公示:在场所显著位置;通过网站或服务
地图;公示包括项目、时间、地点等内容;形成2个以上服务品牌;
3)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要有免费提供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指标要求:
馆内。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现 状:
设置上 按行政层级进行 建设上 实行分级负责制
布局不合理
要 求: 1)“全覆盖”:健全四级公共文化设施。 2) 均等覆盖 :根据城市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规划建设。
需要注意的问题:
1)省级或市级文化设施不能替代所在地的市或区公共文化设 施。
国际 图联:
每5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有效服务半径4公里
※ 上述指标以2014年底图书馆的统计报表数据为依据。
(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建设。
指标要求:
80%的市县两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
解读提示: 1)未评估定级的图书馆、文化馆:提供达到部颁三级馆
必备条件的证明材料;
2)在建馆舍:提供项目立项、项目投资、馆舍设计等文 件,并确已开工。
2)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有以理事会为代表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 ●建立公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并实施; ●建立群众意见的征询制度并实施。
(三)建设标准的贯彻执行。
指标要求:
1)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 部、建设部编制的有关建设标准,根据服务人口等制定公共文化 设施建设规划,进行馆舍建设;
●力争达到调整后的指标。
2)藏书量的计算方法: ●包括市、县两级图书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图书室、 农家书屋的总藏量; ●农家书屋必须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人均占有藏书量: ●总藏量除以本区域常住人口总数; ●省会城市可将省级图书馆藏量计算在内。
4)人均年增新书量:
●注意各层面图书增量及市、县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增长情况。
●明确领导小组的责任分工。
2)政府规划和政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有专项规划或规划中有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内容; ●出台的政策文件及实施情况。
3)示范区创建规划的落实。 ●创建规划是创建城市获得示范区创建资格的主要依据。
(政府必须履行自己的承诺,说到做到) ●创建规划中确定的创建标准不能随意调低。
2)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达到本省先进水平; 3)无偿划拨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 4)公共文化设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便捷。
解读提示: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公共图书馆建设用
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 《文化馆建设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城市 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
解读提示: 1)政府出台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
文件; 2)政府出台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并将购
买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查看政府的采购文件、采购项目、采购结果、实施情况、绩效评价等证 明材料。
(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实现免费开放
指标要求:
1)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00%实现免费开放; 2)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目录并公示; 3)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 4)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5)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有向社会免费开放的 项目。
(二)工作机制和教育培训。
指标要求:
1)建立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 2)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 3)把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当地党校、行政学院、干 部学院教学体系。
解读提示: 1)建立专家咨询制度。 ●有制度、有组织和人员、有工作咨询情况; ●不能用制度设计研究课题组替代专家咨询制度。
1)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一场以上电影; 2)每个行政村每年看2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 3)每个行政村每年组织3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
解读提示: 1)这项指标专指农村,不包括城市社区;
2)做好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求实效。
(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指标要求(第三批):
1)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各配备一台以上流动服务车; 2)市县图书馆以总分馆等多种形式形成服务体系,实现通借通还; 3)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具有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
指标要求:
1)市一级建设1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 不低于10TB;
2)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2TB ; 3)建有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馆。
解读提示: 1)网站建设要求。 ●服务栏目方面:有信息发布、文件检索、文献阅览、视频 阅览、读者服务、信息咨询等;
●服务资源方面:博物馆、美术馆要有网上展览;文化馆要 有网上展览、演出、艺术鉴赏等项目。
我国: 每46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有效服务半径57公 里
2)进入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不能取消。
●信息网络不但取代不了纸质阅读,反而促使读者回归实 体书。
3)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大上”。
●“设施孤岛”与基层文化设施缺乏现象并存; ● 文化设施建设的重心转到城市社区和乡村基层纳入”
纳入当地政府的基本职责; 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当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纳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重要服务对象; 纳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 纳入当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