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铅中毒

铅中毒

-910
大气铅污染的健康危害特点:
1、直接由呼吸道吸入血; 2、是其他环境介质中铅的来源; 3、越接近地面铅的含量越高,儿童呼吸道 承受的铅暴露剂量较成人高16倍。
11
(二)铅的吸收 1、肠道吸收:肠道吸收是非职业性铅暴露时铅吸 收的主要途径。在成人肠道对铅的吸收率约为 5%~10%,与成人相比,儿童胃肠道铅的吸收率 高、排泄率低,经口摄入造成中毒的危险性很大。
至易吞入消化道。 2、排泄少: 成人吸入体内的铅99%最终将随大、小便排出,
而儿童的排泄率仅为66%左右。 3、储存池的铅流动性大。
13
四、铅在体内的分布 铅通过肠道、呼吸道等途径吸收入人体后,
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体内铅的分 布可分为两部分:交换池和储存池。
交换池中的铅:血液和软组织中的铅,约 占体内总铅量的10%左右。
10
血铅 (μg/dl)
发育毒性
造成儿童不同病理损害的最低血铅水平 (1ug/dl=0.0483umol/L)
20
七、临床表现: 可分为亚临床表现和临床表现 涉及多系统和器官,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常见: 消化系统:腹痛、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 神经系统:易激惹、多动、反应迟钝、嗜睡、运动 失 调。严重者可有狂躁、谵妄、视觉障碍,甚至脑神 经瘫 痪,惊厥、昏迷直至死亡。 血液系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泌尿系统:早期氨基酸尿,糖尿,高尿磷等;在晚 期患 者可见到氮质血症等肾功能衰竭的表现。 一般认为只在血铅≥2.173μmol/L即450μg/L时才出现 以上症状。
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铅;
3、Ⅱ—B级 150-199 μg/L 轻度铅中毒 非药物驱铅
应在1个月内复查一次血铅;
4、Ⅲ级 200-450μg/L 中度铅中毒 非药物驱铅
1周内复查血铅;
5、Ⅳ级 450-699 μg/L 重度铅中毒 药物驱铅
48小时内复查血铅;
6、Ⅴ级 ≥700 μg/L 极重度铅中毒 药物驱铅
立即复查血铅;
23
•儿童铅中毒的处理应遵循: 健康教育、环境干预和临床治疗的原则。
•健康教育是基本手段;
•环境干预是根本办法
•对中度以上铅中毒,临床治疗是重要 环节。
24
健康教育内容: 1、一般知识介绍:什么是儿童铅中毒? 铅从哪来?有什么危害? 2、行为指导; 3、营养指导; 环境干预: 1、铅源的勘察; 2、铅源的去除;
储存池中的铅:这部分的铅约占体内总铅 量的90%,骨组织(如:骨骼、牙齿等)是体 内最主要的储存池。
其他组织中的铅:脑组织是铅的重要靶器官, 海马回和大脑皮层的铅含量最高。
储存池与交换池中的铅维持着动态平衡。
14
五、铅的排泄 吸收入体内的铅通过三条途径排出: 1、2/3经肾脏排出体外; 2、1/3通过胆汁分泌排入肠腔,然后随大便
9
三、病因
(一)环境中的铅来源 1、大气铅污染:含铅汽油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和铅作业
; 工厂排出的废气(非自然来源)
2、室内含铅涂料和油漆:住房含铅涂料和油漆老化脱 落后被儿童误食,或风化后污染室内环境,间接被儿童 所摄入或吸收;
3、饮食和水:如:松花蛋、爆米花等含铅很高,水受 到铅污染;
4、燃煤、吸烟、印刷品、玩具、文具等; 5、母孕期铅暴露:胎盘转移造成胎儿的过量铅暴露; 6、父母或家庭成员为铅作业者;
2
China must recognize childhood lead poisoning as a critic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at threatens its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fessor John F. Rosen
3
有关铅与人类健康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4、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 NCAM参与 神经系统发育的调控,慢性铅暴露能延缓这一转 变过程,使脑组织中各个成分的发育不能同步, 而至神经系统的结构异常。
18
(三)心血管系统 机体的铅负荷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铅中毒
可使心肌变性。血铅过高与高血压也有关。 (四)肾脏 铅对肾脏的毒性作用可分为急、慢性 两种,急性可逆,慢性不可逆。 (五)免疫功能 免疫系统是铅作用的重要靶系统。
铅中毒时宿主对许多病原的抵抗力下降,易感 性增高。 (六)内分泌系统
1、铅可影响维生素D3的代谢。 2、铅影响甲状腺素合成中碘浓集过程,使其合 成减少。
19
150
死亡
100 肾毒性 腹绞痛
脑病 症状性贫血
50
血压 ↑
40
血红蛋白合成 ↓
维生素D代谢异常
30
红细胞原卟啉↑
20
神经传导速度 ↓
胎盘转移
5
• 铅对人类的毒性作用自古以来即有认识,儿 童铅中毒作为一门独立的儿科疾病被发现也 已有100年历史。
• 现状:环境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危害,特别 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儿童环境医学领域中 研究最早、最深、最广的课题。我国对铅中 毒的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主要报道的为症 状性铅中毒,而亚临床水平的儿童铅中毒研 究则在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开始。近年来的研 究告诉我们,即使在我们认为完全正常的人 群中,也有相当惊人数目的儿童处于对发育 有潜在危害的铅暴露下。因而,有关铅的研 究正在成为儿科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 20世纪60~70年代,由化学分析发展到仪器分析, 卟啉和血红素代谢相关指标与铅良好的剂量一 反映关系为研究提供了条件.人们研究了血铅与 脑、肾、胃肠等脏器的关系,为诊断和预防铅中 毒提供了依据.这是铅中毒研究的第三阶段.
•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工业劳动条件的改善, 而全球性的工业、交通业发展,大气铅污染日益 加重,迫使人们开始研究低剂量铅暴露对人群危 害,如:低剂量铅暴露对神经行为、心血管、生 殖机能和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这是铅中毒研究 的第四阶段.
2、铅抑制铁铬合酶(血红素合成酶),阻止铁 与原卟啉的铬合过程,使原卟啉在体内堆积,血 红蛋白合成更加减少。
17
(二)、神经系统
1、神经递质活动的改变 使乙酰胆碱释放减 少。乙酰胆碱为正常智能发育所必需。
2、海马回结构异常 动物实验证明铅可以选 择性地蓄积于海马区域内,引起其结构紊乱。
3、第二信使系统功能障碍 铅能抑制腺苷酸 环化酶的活力,使三磷酸腺苷转化为cAMP的过程 受阻,从而影响和干扰神经细胞的功能。
0.483 μmol/L。据认为无铅汽油的使用是美国儿童铅中 毒流行状况改善的原因。
在我国,儿童铅中毒和铅水平的研究结论:我国儿 童无论是平均血铅水平,还是铅中毒的流行率均已明显 超过美国等许多其他发达国家的儿童。有报道说:我国 城市儿童约30%~40%血铅水平超标,即使没有工业污染的 普通市区,也有约10%~30%的儿童血铅超标.
研究认为,手 — 口途径是铅进入儿童体内的 重要通道。 2、呼吸道吸收:呼吸道吸收也是铅吸收的重要途 径之一,铅随灰尘由呼吸道入肺,并进入血液循 环。但如果尘埃直径大于5μm时,可通过呼吸道 纤毛运动被清除或咽入消化道。 3、皮肤吸收:非职业性铅暴露时铅极少经皮肤吸 收,有研究证明铅经皮肤吸收率为0.06%。
25
3、根据血铅水平处理: 1)Ⅰ级为可接收水平,是相对安全水平。Ⅱ— Ⅴ级属于不同程度的铅中毒。 2)Ⅱ—A级 属轻度铅中毒,应经常进行血铅测 定,动态观察血铅水平的变化。每3个月复查一 次血铅。寻找可能的铅暴露源,并设法脱离。 3)Ⅱ—B级 属轻度铅中毒,一个月内复查血铅 水平,经常监测其变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 营养指导,多食用含钙、铁、锌和维生素B、C 丰富的食物。寻找可能的铅暴露源。 4 )Ⅲ级属中度铅中毒,应在1周内复查血铅,
6
一、定义及其变革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在人体
内无任何生理功能,其理想的血浓度为零。然而, 由于环境中铅的普遍存在,绝大多数个体或多或少 存在一定量的铅,铅在体内的量超过一定水平就会 引起对健康的危害。体内血铅达多少时为铅中毒? 6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儿童铅中毒的诊断 标准多次修订。
21
八、实验室检查 1、 骨铅水平是反映铅负荷的理想指标,但由于受设备 的限制,尚难普及应用;即应用X射线荧光衍射法 2、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血铅测定; 3、纸片法血铅测定(筛查法); 4、辅助检查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网织红细胞计 数、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 等指示铁营养状况的指标。 九、诊断
排出; 3、约8%左右的铅通过皮屑、头发及指甲脱
落排出体外.
15
铅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
铅吸收
呼吸道 消化道

血液
软组织Biblioteka 小便大便16
六、病理生理
(一)血液系统
血液系统是对铅毒性最为敏感的靶系统之一。 铅对该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在血红蛋白合成过程 中的两个环节。
1、抑制氨基乙酰丙、 酸脱氢酶( —ALAD) 的活性,使其转化为原卟啉的过程受损,导至血 红蛋白合成减少。 —ALAD因转化减少而在体 内堆积,且 —ALAD具有神经毒性。
* 儿童铅中毒并不表示临床意义上的中毒,仅表示体 内铅负荷已经处于有损于儿童健康的危险水平。
*儿童铅中毒的临床诊断并不取决于有无相应的症状 和体征,主要依据体内铅负荷状况。
22
十、处理 依据不同的血铅水平采用不同的方法
血铅水平分级:
1、Ⅰ级 <100μg/L
可接收水平 非药物驱铅;
2、Ⅱ—A级 100-149μg/L 轻度铅中毒 非药物驱铅
12
(三)儿童铅代谢的特点 1、吸收多: ①吸收率较成人高; ②较多的手—口途径; ③生长发育迅速,能量需求较大,单位体重摄
取食物较成人明显多,铅经食物途径摄入也较多; ④胃排空较快,排空状态下铅的吸收率大幅度增
加,胃在排空状态下铅的吸收率比充盈时增加45%; ⑤呼吸道纤毛功能尚不健全,清除铅尘的能力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