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_地表地球化学作用与元素迁移
第三章_地表地球化学作用与元素迁移
花岗岩岩体风化剖面
§2 元素在水溶液中的迁移形式
地表条件以地壳与水圈直接接触为 特征。流体相对自然界元素的迁移具 有重要影响,其特点表现为:
H2O
➢ H2O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尤其是地表环境中普遍存 在,为过剩组份;
➢ H2O的存在对环境的性质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如干 旱与潮湿环境);
➢ 不同的元素与H2O反应表现出复杂的行为,影响着 元素的迁移和沉淀、富集与分散。
5.大洋沉积物;6. 岩浆;7. 大洋
地表条件下岩体被抬升、剥蚀和发生风化作用的过程
引言
地球自形成以来,其化学组成的演化就从未停止。因此组 成地球的各圈层和各圈层内部不同尺度物质体系的化学组 成是时间的函数。
不同尺度体系的化学不均一性是驱使化学作用发生的原因 之一,如高含量矿体成矿元素的含量呈中心式向周边围岩 扩散(地球化学找矿勘查的重要依据)。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① 空间上的位移表现为元素发生了重新分配,使得不同 元素发生相对分散或集中; ② 元素的迁移由多个环节组成,即元素存在形式的非稳 定化(活化)、以新的形式发生化学迁移、以与新环境平衡的 形式沉淀或结晶而进入新的体系;
③ 元素的化学迁移存在于各种地质过程(大至圈层尺度的物 质运动,如地幔对流、板块俯冲,小至单个矿物的蚀变),以 化学形式组成和记录了地质事件;
物理迁移—以岩石和矿物碎屑形式发生 的物质迁移。如河流的机械搬运。
生物迁移—以有机物形式发生的物质迁 移。如植物从土壤吸取元素而生长。
上述作用类型通常相互伴随,如河流上游搬运的河砂到了大海 沉积物中可能仅剩下石英砂,化学沉淀的碳酸盐在浊积岩中变成了 角砾状灰岩,土壤中生物生长导致了化学风化的加速等。
2Mg3Si2O5 (OH )4 3CO2 Mg3Si4O10(OH )2 3MgCO3 3H2O
蛇纹石
滑石
菱镁矿
•定量测量
对研究的体系(对象)进行元素含量对比分析,可定量 地了解元素在体系中发生迁移的特征,即带入或带出的元 素及其程度。
由于元素迁移将引起样品密度、体积的变化,不能简 单地将迁移前后的样品直接进行元素含量的比较,需要建 立可比较的参照指标。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三章 地表地球化学作用与元素迁移
内容提要
化学作用与化学迁移 水-岩化学作用
物理化学条件特征 作用的基本类型 天然水的类型 迁移形式
水-岩化学作用影响因素
内因—体系组成 外因—物理化学环境
实例分析与讨论
风化作用 硫化物矿床风化 沉积过程
碳元素的地表迁移及壳-幔物质交换 1.软流圈地幔;2.岩石圈地幔;3.大陆地壳;4.大洋地壳;
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也是导致化学作用产生的重要因 素,如地表条件下岩浆岩的风化蚀变、不同地幔深度条件 下温度和压力的差异引发的地幔物质对流等。
地球化学组成和环境条件的持续演化意示了地球的化学作 用的普遍性,而不同圈层边界在化学组成和环境条件上的 显著差异,导致了强烈的化学作用产生。
地壳表层是地壳与水圈和生物圈接触的边界,是元素发生 重新分配的重要场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环境。认识 地表条件下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了解地球的化学作用 过程、物质循环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水溶液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根据水中分散质点的大小,可将含水流体分为以下类型: 溶液:以单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D<10-6mm) 胶体:分子或微粒子(D:10-3~10-6mm) 悬浮液:D>10-3mm
1. 离子或分子
不同化合物因其结合的键性不同,当其进入水溶液后 也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于溶液中: 离子化合物:在水中电离为离子 分子晶体化合物:受极性分子的吸引,分解为极性分子 原子晶体化合物:具共价键,只能分解为分子
§1.地球系统的化学作用与化学迁移
1. 地球系统的化学作用类型
➢ 水-岩反应和水介质中的化学作用 ➢ 水-气化学作用 ➢ 熔体-岩石和岩浆化学作用 ➢ 岩-岩化学作用(如陨石轰击地壳) ➢ 有机化学作用
生
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 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 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 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4. 元素迁移的标志
新鲜橄榄岩
宏观观察
岩石发生了矿物组合的变化, 如橄榄岩因交代作用发生的蛇纹 石化。在蛇纹石化过程中橄榄石 多变为利蛇纹石,斜方辉石多变 为绢石(具斜方辉石假象的蛇纹 石 )。
蛇纹石化橄榄岩
3Mg2SiO4 4H2O SiO2 2Mg3Si2O5 (OH )4
橄榄石
蛇纹石
(1)等体积法:通过对比元素迁移前后体系密度的变化,计算 出体积校正因子,再对元素含量进行修正;
(2)等阴离子法:假设元素迁移前后体系中氧离子的数量没有 变化,以160个氧离子为基础,分别计算出元素迁移前后 与其结合的阳离子的数量,以判断发生迁移的元素及变化 量;
(3)稳定元素法:假设元素迁移过程中,某(些)元素没有发生 明显的变化,即该元素的绝对含量保持了相对稳定。通过 对比在体系变化前后该元素相对含量的变化,确定出校正 因子,进而对其它元素的含量进行校正。这类元素有Ti(或 其它HFSE)、V等。
离子电位与水溶液中的离子
离子电位(π) 定义为: π = 离子电价 / 离子半径
第(3)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操作性较强。
•条件界面
体系发生元素迁移的外部 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因此, 当研究对象处于不同的条件界 面后,将发生元素的迁移。如 岩体或地层与流动水体系的接 触、矿体出露于含水层等。这 种观察将提醒研究者采集地质 样品时,注意样品的代表意义: 不同变化特征(蚀变程度)的样 品,其所代表的地质意义不同。
④ 元素的化学迁移是联系元素分布与分配的桥梁。如元素 在地球中的分布是通过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而实现其在不同 圈层中的分配;成矿作用是在地壳元素分布的背景下,通过 元素的迁移,以较高浓度的分配形式集中富集的结果。
3. 物质迁移的类型
化学迁移—以熔体、溶液或气态形式发 生的物质迁移。如碳酸盐的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