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3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3讲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3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3讲


6.3.2贝氏体转变是一个半扩散型相变

贝氏体转变中,铁和合金元素的原子不发生扩散, 只有碳原子发生扩散。
11
6.3.3贝氏体中铁素体的形成是按马氏体的转 变机制来完成的

实验证明,贝氏体相变时也出现表面浮凸,说明 贝氏体转变时F是通过切变机构转变而成的。也出 现惯习面,上贝氏体的惯习面是{111}γ,下贝 氏体的惯习面是{225}γ。 贝氏体中铁素体与母相奥氏体也保持严格的结晶 学位向关系。 350-450℃形成的上贝氏体中F与A存在西山关系: {110}M∥{111}γ 〈110〉M ∥〈211〉γ 250℃形成的下贝氏体中F与A存在K-S关系: {110}M∥{111}γ 〈111〉M∥〈110〉γ
7.4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应用
从CCT曲线上获得钢真实的临界淬火冷
速Vc;
是制定钢正确的冷却规范的依据; 可以估计淬火以后钢件的组织与性能。
31
1
6.1贝氏体的组织形态
6.1.1上贝氏体(B上)
形成温度:600~350℃ 光学显微镜下:羽毛状

电子显微镜下:不连续的、短杆状的渗
碳体分布在板条状铁素体基体上。
亚结构:位错(位错密度比马氏体低2~
3个数量级)。
20μ m
上贝氏体与珠光体及板条马氏体的区别:
素体 含过饱和的碳,其中有位错缠结存在;上 贝氏体铁素体条较宽,其宽度随形成温度 的下降而变细。Fe3C是断续的,短杆状的, 分布在铁素体之间,主轴平行于铁素体条 长轴。 上贝氏体中的铁素体的形态与亚结构和板 条马氏体相似,但位错密度比马氏体低23个数量级,约108-109cm-2。
魏氏组织的形成与钢中的含碳量、奥氏
体的晶粒大小及冷却速度有关
可见形成魏氏组织:①在一定的含碳量范围内;② A晶 粒粗大,越易形成魏氏组织,形成魏氏组织的含碳量的 范围变宽;③冷却速度适中。
魏氏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魏氏组织是一种过热缺陷组织。使得机械性能 下降,尤其是冲击韧性、塑性降低、脆性转化 温度升高,使钢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魏氏组织降低钢的机械性能和A晶粒粗化联系在 一起。 对易出现魏氏组织的钢材,应通过控制轧制、 降低终锻温度、控制冷却或改变热处理工艺, 如通过细化晶粒的调质、正火、退火、等温淬 火等来防止或消除魏氏组织。
6.2贝氏体的性能:
取决于其组织状态;而组织形态与其形成 温度有关,随形成温度降低,贝氏体中的铁素 体变细,含碳量增加;渗碳体的尺寸变小,数 量增加,形态由断续的杆状或层状变向细片状 变化。因此,贝氏体的强度,硬度提高。
6.2.1上贝氏体:
硬度低,韧性差,性能不好。 原因:形成温度较高,F晶粒和碳化物颗粒较粗 大,碳化物呈短杆状平行分布在F板条之间,F 和碳化物分布有明显的方向性,使得F条间易产 生脆裂,F条本身也可能成为裂纹扩展的路径。 上贝氏体的机械性能不好,应避免B上组织的形 成。
7.2.2亚(过)共析钢的CCT曲线
亚共析钢曲线特征:有四个转变区。先共析相 的转变区、珠光体转变区、贝氏体转变区和马 氏体转变区。此外,马氏体转变开始线(Ms线) 的右端下降。 原因:由于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和贝氏体转变 使周围奥氏体富碳所致。 过共析钢曲线特征:与共析钢CCT曲线相似, 没有贝氏体转变区,所不同的是有先共析渗碳 体析出区。此外,马氏体转变开始线(Ms线)的 右端升高。 原因:由于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使周围奥氏体 贫碳所致。
为什么在Ms点以上贝氏体温度范围内,贝氏体
中的铁素体可以通过马氏体机构形成呢? 原因:如图所示,奥氏体中局部含碳量的降低为 贝氏体转变创造了热力学条件。
T0:马氏体相变的 平衡温度;
6.3.4贝氏体中碳化物分布与形成温度有关 对于低碳钢,转变温度较高,得到由板条 铁素体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少量的间 距较大的铁素体板条+P(M或A/)组成, 如图a)所示。 转变温度较低,处于上贝氏体转变区,得 到羽毛状的上贝氏体,如图b)所示; 转变温度更低,处于下贝氏体转变区,得 到针状的下贝氏体,如图c)所示;
6.4魏氏组织的形成

定义:从奥氏体晶界生长出来的近于平行的或 其它规则排列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 组织。
产生条件:
Wc小于0.6%的亚共析钢、和Wc大于 1.2%的过共析钢在铸造、热轧、锻造后 的空冷,焊缝或热影响区空冷,或加热温 度过高并以较快的冷却速度冷却。 形成机制: 魏氏组织中F按切变机构形成,与贝氏体 中铁素体形成机理相似。有表面浮凸现象, 沿一定惯习面({111}γ)并以一定晶体学 位向关系(K-S关系:(111)γ//(110) α,[110]γ//[111]α,)切变共格长大。
6贝氏体(B)转变
贝氏体转变是一种半扩散型的中温转变,
转变温度位于珠光体转变温度之下,马氏 体转变温度之上。 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 是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 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有 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有扩散兼有切 变。奥氏体向铁素体的晶格改组是通过切 变方式进行的,通过碳原子在铁素体中的 扩散沉淀出碳化物。
7.2 CCT曲线的分析 7.2.1共析钢CCT曲线(最简单) 只有珠光体和马氏体两个转变区,无贝 氏体和先共析相转变区,曲线简单。 V c:上临界冷却速度、临界淬火速度, 是指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 分解,而全部过冷至MS点以下发生马氏 体转变的最小冷速;它与CCT曲线的鼻尖相
切。
消除方法:
7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 线)及其应用 研究意义:实际的热加工和热处理过程 并不是等温冷却过程,而是连续冷却过 程,所以要研究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 转变的过程,要研究CCT曲线。
7.1 CCT曲线的建立 通常用膨胀法、金相法和热分析法 可测定,一般常用膨胀法来测定,速度 快,数据准确。具体过程是将钢试样奥 氏体化→测定不同冷速下的膨胀曲线→ 在膨胀曲线上确定临界点(转变开始点 和转变终了点)→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了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6.2.2下贝氏体:
强度高,韧性好,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原因:铁素体针细小而均匀分布,所以塑性、 韧性 好;在铁素体内又沉淀析出细小、多量而 弥散分布的ε-碳化物,故具有高密度的位错, 所以强度高。 生产中常采用等温淬火的方法获得下贝氏体组 织。

6.2.3粒状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内的小岛起到复相强化的作用,其 强度随小岛所占面积的增多而提高。如图9-56 所示。
6.1.2下贝氏体(B下) 形成温度:350℃~Ms 光学显微镜下:黑色针状或针叶状; 电子显微镜下:在针状的铁素体内分布 着微细的六方点阵的ε-碳化物,碳化物 平行排列并与铁素体长轴成55~65°角。 亚结构:高密度位错,无挛晶存在。 (位错密度比B上中的高)。
10μ m
6.1.3粒状贝氏体(B粒) 一般在低碳钢,低、中碳合金钢中产生; 形成温度:在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以上和奥 氏体转变为贝氏体最高温度(Bs点)以下 的范围内。 金相组织形态:在大块状或针状铁素体内 分布着一些颗粒状小岛。这些小岛高温下 原是富碳奥氏体区,冷却过程中由于冷却 条件和奥氏体的稳定性不同,可形成珠光 体、马氏体,也可以A/的形式保留下来。 如图所示。 容易在连续冷却中获得,如轧后空冷。 7

Vc′:下临界冷却速度,是指过冷奥氏 体连续冷却过程中全部转变为珠光体的 最大冷却速度。
22
•P转变区:
左边一条线 叫过冷A转变 开始线,右 边一条线叫 过冷A转变终 了线,下面 一条线叫过 冷A转变中止 线。
•M转变区:
Ms和Vc线以 下的区域。
• 当V<Vc′时,室温组织:全部为P。 • 当Vc′ < V<Vc时,室温组织为: P+M+残余A。 • 当V>Vc时,室温组织为:M+残余A。
6.3贝氏体转变特点 6.3.1贝氏体转变是一个形核与核长大的过程
需要一个孕育期,上贝氏体的领先相是铁素体, 铁素体晶核首先在奥氏体晶界贫碳区上形成,下 贝氏体的领先相也是铁素体,但由于过冷度大, 铁素体晶核可在奥氏体晶粒内部形成。 贝氏体长大速度受碳的扩散所控制。通常,B上的 长大速度取决于碳在A中的扩散,而B下的长大速 度取决于碳在F中的扩散。贝氏体转变速度远比马 氏体低。

亚共析钢连续冷却时会形成贝氏体区。
共析钢在连续冷却时不形成贝氏体,过 共析钢也是如此。 原因:共析钢、过共析钢奥氏体中含碳 量高,使贝氏体孕育期延长,在连续冷 却时贝氏体转变来不及进行便冷却到室 温。
7.3CCT曲线和TTT曲线的比较 连续冷却转变可以看为无数个温差 很小的等温转变过程。转变产物是不同 温度下等温转变组织的混合。但由于冷 却速度的影响,使得某一温度范围内的 转变不能充分进行。 共析钢的CCT 曲线在TTT曲线的右下方, 合金钢也类似。 TTT曲线的临界淬火速度Vc//=1.5V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