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必修《醇厚的中原韵》
一、设计思想:
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风格,认识“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
运用聆听、模唱、比较,进行逐层探究,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的密切联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旋律线等因素上。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
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因此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应该大部分能掌握,教材内容也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因此掌握本节课至关重要。
我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民歌的创作手法,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对前几节课的一个总结和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
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
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王大娘钉缸》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
《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
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
其内容概括简练。
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
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
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
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三、教学目标:
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策略和手段
运用了对比法、体验法、欣赏法,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
生动形象,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二)讲授新课:
1、《沂蒙山小调》
(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
(学生看电子白板)(2)、带着问题欣赏歌曲。
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
(3)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小组探讨问题。
思考:乐曲分为几句?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句头是怎样衔接的?每一句句末的旋律走向有什么特点,结音分别是什么?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1)、首先介绍“地花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
(3)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初步认识:
①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差别:
在于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而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
②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仍然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
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1)随录音哼唱江苏民歌《孟姜女》片段,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提问:《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的句头是怎样衔接的?这种旋律发展手法叫什么?
(2)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
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落音,进一步认识、探究“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
(三)课堂小结
总结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特征
体裁:小调最丰富;
调式:徴、调式最多、其次是宫调式;
音阶:六声、七声为多。
(四)、拓展与探究
试着用鱼咬尾或起承转合的方法写一首短曲。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1、《沂蒙山小调》“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2、《王大娘钉缸》民歌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孟姜女哭长城》民歌的同体变异现象
八、作业设计:
课下搜集中原地区的民歌,下节课上同学们欣赏交流二年
级语文上册句子排序练习题
1
()碧溪河从村前流过。
()村后是一望无际的桑园。
()我家住在碧溪河边,这是江南水乡的小村庄。
()河里一群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水面上不时溅起朵朵水花。
()春天,桑树抽出新芽,整个桑园就像绿色的海洋。
2
()一些不知名的小花,长在绿草中,像蓝天上缀着的星星。
()小花园在教室的左边,长八米,宽四米。
()花园里四周的道路上都长满了青草,好象铺了一层绿毯。
()它紧靠短墙,由一排横、两排竖的篱笆和这面短墙围起来。
()花是老师精心栽培的,有的长在地上,有的长在盆里,构成了一个个图案。
()到了夏天,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绿叶,托着红的、黄的、蓝的、白的各色各样的花儿,美丽极了!
3
()地上的水越来越多。
()雨落在对面的屋顶的瓦片上。
()像一层薄烟罩在屋顶上。
()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
()溅起一朵朵水花。
()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
()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
4
()王红同学真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老天爷一直紧绷着脸,阴沉沉的,好象跟谁生气似的。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一个女同学飞快地朝操场奔去。
()天突然下起雨来。
()啊!那是三年级(4)班的王红。
()下午放学的时候,同学们背起书包正准备回家。
()原来,她是冒雨去降国旗的。
()红领巾在她胸前飘动,就像一束跳动的火苗。
5
()我们坐在河边柳树下,放下了鱼钩。
()忽然,浮标一沉,我急忙把鱼竿往上一提,一条银白色的小鱼钓上来了。
()星期天早晨,我和小明扛着鱼竿到郊外去钓鱼。
()浅红色的浮标漂在水面上。
()我们高兴地把鱼竿举在空中,摇晃着,喊着:“我们钓着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