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第十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第三,以冯. 诺伊曼构架为基础的常规计 算机(或“图灵机”),具有根本上不 同于我们神经系统的结构。 第四,联结主义的目的不再是用“符号” 和“符号操作”来模拟认知过程,而是 模拟发生在神经系统中的过程。 (2)“联结主义系统”的构成:
(A)一组处理单元:或称为“节点” (nodes),它呈现某种水平的激活。有3种单元: 输入单元:外部刺激据此进入该系统; 输出单元: 隐单元:不是与环境而是只与其他单元相互 作用的内部单元。 (B)激活的状态:即在每一时间t,每一单元有 某种激活a(t)。 (C)联结的模式或“网络的构架”:它决定 一个单元通过加权输入对其他单元产生的影响 (该加权可以被比作人脑的突触)。
(B)输出符号(Output): (C)存储符号(Store): (D)复制符号(Copy): (E)建立符号结构(Structure of symbol E Structure symbol): 通过找到各种符号之间的关系,在符号系统中 形成符号结构。 (F)条件性迁移(Conditional transfer):根 据原来存储的信息加上当前输入而进行一系列 活动。换言之,就是依赖已掌握的符号而继续 完成行为。
1、人工神经网络发展简况: (1)1943年麦卡洛克和皮兹发表《神经活动 中内在观念的逻辑运算》一文,系最早尝试。 (2)罗森布拉特发明的“感知器”系开创性 网络研究。但1969年明斯基和佩伯特发表《感 知器——计算几何学引论》使网络研究转入低 潮。 (3)1982年霍普菲尔德提出“Hopfield net”, 使网络研究复兴。其特点是:第一,是一个自 反馈的简单网络;第二,使用“赫布律”来调 节联结的强度(联结权重);第三,整个网络 的“记忆”是分布式的。
“无教师学习”:没有外界输入的指导信息; 对任何联结的改变只依赖于网络内部的局部状 态(“赫布规则”) “有教师学习”:从外部向网络提供关于网 络执行状况的指导信息。 (3)联结主义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一,内在并行性:一个高度并行的非线性系 统。其并行性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而且它的处 理过程也是并行的和同步的(神经计算是分布 在许多处理单元上同时进行的)。
“正性加权”对单元的激活产生兴奋性影响 (兴奋性联结);“负性加权”则产生抑制性 影响(抑制性联结)。 (D)节点的激活规则:这是指在时间t+ i 中计 算新的激活水平的规则,即a(t+i)。 (E)节点的输出功能:把激活映射到节点的 输出上即为“输出函数”。 (F)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是造成联结的模型发生变化的原因。 即是说,通过改变权重,被表征在该网络中的 知识就被改变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分布式信息存储:信息并非存储在一个 特定区域,而是分布式地存储在整个网络系统 中的。 第三,容错性:当神经网络中部分单元(神经 元)失效而不能工作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和改变整个系统的行为。 “脑不是串行机而是并行机;不是数字机而 是模拟机。” 第四,自适应性:指整个神经网络具有自我调 节的能力。表现在自组织、泛化、学习和训练 方面:
PSSH的实质性观点是:MIND 内部具有对世 界的“表征”,并根据“规则”操作或操纵这 些表征。一句话:“认知即计算”。 一、“PSSH”及附带推论: 1、“物理符号系统”: (1)“物理符号”: 西蒙说: “所谓符号就是模式(pattern),任 何一个模式,只要它能与其他模式相区别,它 就是一个符号。” 如: 可以是物理的符号(如书写的文字、光波和 声波等)
2、符号系统范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西蒙:“现在的计算机基本上是串行处理。计 算机也可以模拟人的并行处理过程。这是用分 时(time-sharing)或时间切割的方式进行的。因 此,按串行处理原理设计的计算机既能模拟人 的并行处理过程,也能模拟串行处理过程。” 3、PSSH与“联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吗? J.Searle 的“中文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对PSSH或“机器思维”的挑战。
第10章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 式”
第1节 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一、计算机的发明和“人工智能”的产生 1、“图灵机”的概念: 图灵所说的“机器”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 对象,而是一台数学上理想化的机器,它可以 通过不同的物理形式实现自己。“图灵机”是 一种抽象的计算机模型。 (1)图灵机的构成: (A)一条一维的带子(“磁带”),它被分 为许多方格; (B)一个扫描器/打印器,它在任何时候总是 指向一个方格;
大量语言现象“说明语言官能结构内部呈模块性 (modularity),而总的认知结构系统也量模块性。我想, 对后一个假设其实不该有太多分歧。随着我们对各个 认知系统的认识的提高,会越来越显得有根据,而且 不勉强,很自然。” (2)“普遍语法”: 语言知识可以用“生成语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出 来,生成语法是一个由规则和原则组成的系统,可以 对各个语言单位作结构描写。
二、“PSSH”的理论优势和应用前景: 1、“信息处理”基础假定的合理性: 第一,智能只有通过物理符号系统才可获得; 第二,计算机因编制程序而进行思维; 第三,人脑(至少)是物理符号系统; 第四,认知或思维是根据“规则”而进行的符 号操作; 第五,“硬件的确无关紧要”(hardware did not matter): 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
第3节 认知心理学的新范式:联 结主义
一、联结主义模型的基本特征: 联结主义是探讨MIND的一种新科学方法。 其核心概念是“并行分布处理”的概念,即认 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互作用中 产生的。 相近或相关的术语有:PDP(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Connectionism、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Neural Computatio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4)1986年,拉梅哈特、麦克莱兰德主编的 《并行分布处理:认知的微观结构探索》,标 志着认知心理学新范式的形成。 2、“联结主义系统”的构成和主要特点: (1)联结主义的核心思想: 第一,认知或智能是从大量单一处理单元的相 互作用中产生的。 第二,联结主义致力于“认知的微观结构”: 神经元的单元及其联结的网络就构成了“知 识”,而联结权重的变化就可以说明身体运动、 感觉及认知过程。
(C)一有限的内在状态:q0……qn; (D) 一有限的字母表。 (2)图灵机构成的“前提条件”: 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符号出现在每个方格中。 (3)图灵机的运作机制: (A)、在每一时刻,机器一定处于某一内在 状态q;它的扫描器/打印器同时扫描带子上的 某一方格。
(B)、在一给定时间t,机器所做的事情完全 由它在t的内在状态和它的扫描器/打印器正在 扫描的那个符号所决定。 (C)、在内在状态和被扫描的符号的决定作 用下,机器做三件事情: 第一,它的扫描器/打印器用字母表中的一个 符号取代另一个符号。这两个符号也可能是相 同的(即意味着:它擦去了正被扫描的那个符 号并打印一个新符号,这个新符号可以和被擦 去的符号相同);
第2节 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
PSSH也称“符号系统范式”,其相关术语 有: 心理学领域:physical symbolic system hypothes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mbolic processing models; serial processing formalisms; doctrine of symbol systems. 计算机科学或人工智能领域: symbolic AI; Good Old-Fashion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OFAI); 心理哲学领域: cognitivism;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the mind.
物理符号系统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它遵从物理规律,它是可以由任何可 能的物理基体(人脑或机器)来实现的系统; 第二,它不局限于人的符号系统,任何可以 为认知器官或认知功能所分辨的有意义的模式 都可以归入符号这一范畴。 PSSH是关于一切可能的形式的智能的一个 假设。 (2)、物理符号系统的6大功能: (A)输入符号(input);
人脑都具有某种天赋的、全人类共同的心理状态。进 而可以提出一种标志着人脑“初始状态”的特征图式。 “我们把这种图式叫做‘普遍语法’。我们实际上可 以把普遍语法看成遗传的程序,看成决定可能的人类 语言可能实现的范围之图式。每一种这样的可能的实 现,是一种可能的最终稳定状态,是某一特殊语言的 语法。普遍语法是一种在初始状态中遗传地决定的系 统,它在经验所树立的条件下被具体化、提炼、整理、 加工,从而产生在达到稳定状态时所表达出来的特殊 语法。”
亦称“产生式系统”:“是指计算机所能执行 的一组活动,它的基本原理是一个条件能产生 一个活动,即C—A(condition-act).” 2、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三个“附带推论”: 第一,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个物理符 号系统。 第二,既然计算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它就 一定能表现出智能,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条件。 第三,既然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计算机也 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那么我们就能用计算机 来模拟人的活动。
2 、“人工智能”的产生: 1956年的达特茅斯(Dartmouth)“夏季 人工智能研究计划”,是计算机科学史 上的一个里程碑。 目标是思维的形式模型,最终是要制 造和编程一种智能的、思维的机器。 二、“功能主义”的心理哲学 1、“机器思维”问题的提出:
1950年,图灵在《MIND》上发表《计算的 机器与智能》,提出“模仿游戏”的思维实验, 现今成为众所周知的“图灵测验”(Turing Test) 2、“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Putnam: “人类心理状态就是大脑的计算状态。 要理解它们,就必须对神经学的具体内容进行 抽象,就像我们在编程序或使用计算机时通常 要对‘硬件’进行抽象一样,并且完全以所涉 及到的那些计算的术语来描述心理状态。因此, 心理状态就像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