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防护及职业安全
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后 立即采取措施
报告护士长
护理部
无伤口 有伤口 院感科、护理部
皮肤:肥皂水、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血液 肥皂水、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碘酊、酒精消毒并包扎
记录
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采取措施和患者目前状况等
预防措施 随访、提供心理咨询
9、医用废弃物集中处理
生物因素的防护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污物必须戴手套
2、手上有伤口进行护理操作需戴双层手套 血 液
3、预料有血液、体液溅出时需穿防护服等 防 范
4、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锐器,用后放锐器盒
5、血渍处理:先消毒再擦拭
生物因素的防护 1、戴口罩、洗手 2、加强工作环境通风 呼 吸道防范 消 化道防范 做好床边隔离,勤洗手
评估、确定(卫生机构)
暴露级别
一级、二级、三级
暴露源病毒载量
轻度、重度、暴露源不明
实施用药方案 (预防性)
随访、咨询 登记、报告
一级且轻度 一级重度或二级轻度 二级重度或三级轻、重度
暴露源不明
不使用预防性用药 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在第4、8、12周和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观察、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
生物因素的防护
•基
1、强化“全面性防护”概念教育
2、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监测指标 基
本 3、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措
施 4、严格执行护理安全操作流程
5、规范防护穿戴,合理使用防护用具
生物因素的防护
6、接触患者前后均应正确洗手
基 7、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定期体检
本
措
施
8、加强高危人群保护,采取疫苗接种
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同时,还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
触隔离措施。
(二)标准预防的特点
• 1.强调双预防 • 2.强调双向防护 • 3.主要传播途径
(三)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 1、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病人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病人是否确诊或 可疑感染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 须双层手套。戴手套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已经污染的手套接触清洁区域或物品。
• 6、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 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划伤。
• 7、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具有防渗透、耐刺的锐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 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止刺伤。
案例分析、警示
准确定位,适当降低期望值 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沟通 心理咨询,提高对恶性刺激耐受力 参加体育、娱乐活动,保持积极心态
了解护士心理,设法满足其心理需求 奖励和表彰优秀护士,提供深造机会 体恤下属,积极了解下属困难 制定有益于稳定护士职业心态的制度 掌握护士身心健康信息,适时干预 定期组织娱乐活动营造和谐人际关系 健全后勤系统,减少非护理性工作
化学因素的防护 评估危害风险
化学种类 造成危害
防范措施
化学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剂
消毒剂(含氯消毒剂等) 细胞毒性药物(顺铂等)
轻:皮肤过敏、结膜炎、哮喘等 重:骨髓抑制、致癌、致畸、致突变
定点放置,标签清楚,瓶盖严密 使用时注意通风,降低空气中浓度 选择性使用防护用具 配制时禁止用热水冲泡,防止灼伤
严格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
防范措施
细胞毒性药物
危害处理 资料汇总
立即去除化学源, 用流动水彻底冲洗
分析记录
案例分析、警示
提出整改措施
接触前戴帽子、口罩、手套等,减少接触 配药时应在空气流通、人流少的室内进行 开安瓿时避免划破手套,溶剂沿壁缓缓注入 抽吸液体药液时不应超过注射器的3/4 加药前后应抽尽瓶内空气,防外溢 污染物集中封闭处理,以免药液蒸发污染空气 加强化疗患者污物的处理(马桶应反复冲洗) 提高抵抗力、定期体检,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护士孕期、哺乳期应避免接触细胞毒性药物
护理职业防护及职业安全
护理职业防护概念:
•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暴露中的危险因素的侵袭或
将其所受伤害降到最低程度。
护理职业防护
职业防护目的
职业防护措施
职业防护基本原则
标准预防
一、护理职业防护目的
•
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
•
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
•
营造轻松和谐工作氛围
二、职业防护基本原则
社会心理因素及心理健康的防护
评估危害风险
职业特点
常面对垂死、死亡和痛苦不堪的患者 身处职业暴露危险环境的恐怖心里 护理工作繁重,范围界定不清 价值不能体现,内心期望与现实冲突 服务对象的不理解 自身学历提升和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医护、护患、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自身调节
防范措施
发生处理 资料汇总
管理者调护 心理咨询;严 重时调换岗位
割伤或刺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针刺伤。 • 三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
显可见血液。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类 • 轻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患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
者。 • 重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患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24h内抽血检查 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 • 暴露源:体液、血液或者含有血液、体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 一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 二级暴露: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长或暴露源
其它暴露防护 (普通和/或特殊工作
区中特别防护)
强化职业安全意识
• 1、加强医院感染部门的干预 • 2、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 3、树立防护观念,规范操作行为 • 4、丰富业余生活,增强体质 • 5、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 • (1)接种乙肝疫苗,有效率为96%—99% • (2)刺伤的补救措施
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的种 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心理咨询
物理因素的防护 评估危害风险
防范措施
物理种类(医疗锐器伤、负重伤、电离辐射伤)
造成危害
锐器伤(感染经学传播的疾病) 负重伤(腰背损伤及下肢静脉曲张) 电离辐射伤(致癌、致畸等)
锐器伤
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教育 严格执行护理安全操作流程 禁止回套针帽和直接传递针头锐器物 锐器使用后放入统一的锐器盒 处理锐器时应戴手套,工作细心
• 8、立即清洁污染的环境。
• 9、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 器。
• 10、保证废弃物的处理。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运输废弃物的人必须戴厚质 乳胶清洁手套。处理体液废弃物必须戴防护眼镜。
(四)标准预防的技术 之一
洗手/手消毒 使用眼或面罩 可重复使用
小结
•
职业防护的目的是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科学规避护理职业风险;营造轻松和谐工作
氛围。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安全、有效。熟悉标准防护技术,自觉执行预防措施,做好护
理职业安全防护。
丰 都 县 人 民 医院 手术室:许 超
护理职业暴露与防护
护理职业暴露
一、什么是护理职业暴露
•
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在
的设备
隔离室
使用手套
使用防护鞋
使用隔离衣 或防护围 裙
使用替代口对 口复苏设备
基础措施技术 使用口罩 使用工作帽 环境控制 被服 预防针刺伤
标准预防技术 之二
传播途径隔离技术
接触传播 隔离技术
空气传播 隔离技术
飞沫传播 隔离技术
标准预防技术 之三
呼吸道传 染病区
经学传播疾 病传染病区
不同区域的隔离技术
脊柱损伤防护
防范措施
负重伤
静脉曲张防护
合理用力掌握转运和翻身技巧 做好解释指导工作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适当的工间操和身体舒展运动
穿软底鞋、弹力袜,加大静脉回流 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适时活动脚 术中护士两脚交替承重,调节站 保持脚、腿部清洁避免受伤 适当的工间操和抬腿运动
结语
谢谢大家!
24h,即使超过24 h也要实施预防性用药。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 立即采取措施
无伤口 有伤口
报告护士长
护理部
院感科、护理部
皮肤:肥皂水、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黏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血液 肥皂水、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碘酒或酒精消毒并包扎,必要时外科处理
医疗卫生机构
为病人的护理活动中,经常暴露(置于、显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
境中,如:接触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各种导管等,还有各种理化损伤因子,如:光、热、
电磁辐射等及工作压力的影响,有感染某种疾病的危险,即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环境的危险因素
• 1、生物危险因素 • 2、化学因素 • 3、物理因素 • 4、社会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