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
为了充分发挥农药控害保产的积极作用,避免或降低农药的负面影响,必须科学安全使用农药。
下面将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总结如下。
一、合理选药要“五看”。
一看对象。
市场上农药品种繁多,农药质量参差不齐,防治对象也有很大差异。
外包装,凡是标签和说明书识别不清或无正规标签的农药不要购买。
除卫生农药外,农药标签下方都有一条与底边平行的、不褪色的特征颜色标志带,以表示不同类别的农药。
除草剂为绿色;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软体动物剂为红色;杀菌剂和杀线虫剂为黑色;植物生长调节剂为深黄色;杀鼠剂为蓝色。
四看外观。
如果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有结块现象;水剂有浑浊现象;乳
油不透明;颗粒剂中粉末过多等,以上农药属失效农药或劣质农药不要购买。
此外,选购农药要注意农药的一药多名或一名多药,不要买错。
五看剂型。
农药的常见剂型种类有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剂和烟剂等,应优先选用水乳剂、微乳剂、水溶性粒剂等环保剂型产品。
二、安全配药把“两关”。
固体肥料等
1
2
期、发生程度选好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
防治病害,要在病害发生前喷洒防护剂,病害发生后,则要喷洒治疗剂。
防治病害要掌握先保护后治疗的原则,抓住最佳施药时机,并连续用药几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3、合理用药。
在保证防治效果的情况,不要盲目提高药量、浓度和施药次数。
有些农民朋友在使用农药时,习惯增加用药量和使用次数,认为这样才保险、才放
心。
一味加大用药量极易使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严重时还会发生药害,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尽量使用低浓度药品进行防治,防治次数要根据药剂的残效期和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来定,防止定期普遍施药,防止配药时不称不量,随手倒药的不合理做法。
4、适法施药。
在田间施药时,要细致周到,讲究质量。
根据病虫在作物上危害的部位,把农药用在要害处。
不同的农药剂型,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
一般说来
为主;
5
连续使用数年,防治效果大幅降低。
而如果轮换使用性能相似而不同品种的农药,就会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
农药的合理混用不但可以提高防效,而且还可扩大防治对象,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
但不能盲目混用。
否则,不仅造成浪费,还会降低药效,甚至引起人畜中毒等不良后果。
混用时,必须注意:一是遇碱性物质分解、失效的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肥料
或碱性物质混用。
一旦混用就会使这类农药很快分解失效。
二是混合后会产生化学反应,以致引起植物药害的农药和肥料,不能相互混用。
三是混合后出现乳剂破坏现象的农药剂型或肥料,不能相互混用。
四是混合后产生絮结或大量沉淀的农药剂型,不能相互混用。
此外,植物油助剂和有机硅助剂具有展透性、粘附性,适当选用可有效提高药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6
1
2、科学使用施药器械。
施药前要检查施药器械是否完好,施药时喷雾器中的药液不要装得太满,以免药液溢漏,污染皮肤和防护衣物;施药场所应备有足够的水、清洗剂、急救药箱、修理工具等。
3、施药人员装备要齐全。
施药人员要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防止农药进入眼睛、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
4、注意施药安全。
下雨、大风、高温天气或下雨前、有露水时不要施药,高温季节下午4时后温度下降时施药;要始终处于上风位置施药,不要逆风施药;施药期间不得进食、饮水、吸烟;遇喷头堵塞,不要用嘴去吹,应用牙签、草杆或水来疏通。
施药后及时更换衣服,清洗身体。
5、普及急救常识。
要掌握中毒急救知识。
如农药溅人眼睛内或皮肤上,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应立即停止作业。
脱掉受污染
6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