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8

古今中外农业政策史一.知识归纳新课标版:(1)土地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在原始社会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在。

夏、商、西周的土地国有制被称为“井田制”,特点是:层层分封;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买卖;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奴役;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

春秋时期,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他提出: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成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并绘制图册,因所绘田亩图册很像鱼鳞,称“鱼鳞图册”,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商鞅变法时的农业政策: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3)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的农业政策:推行均田制,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

(4)王安石变法时理财措施中的农业政策: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

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

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

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二)中国近现代史:新课标版:(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收购,使中国的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日趋商品化。

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成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国共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人民解放军的兵源、粮源和战争勤务,主要来自翻身农民。

(4)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进行改造。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探索与失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

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社会的决议。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的责任制。

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世界历史新课标版(1)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农业政策: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农作物新品种;(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期的农业政策:宣布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规定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3)日本明治维新的农业政策: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4)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在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5)苏俄和前苏联的农业政策变化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

会议制订的《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因卢布迅速贬值,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

政府还派遣征粮队携带武器下乡征粮,连农民的部分口粮也被征走。

余粮收集制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使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二.规律小结1.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3)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五大趋势(演变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这种趋势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

3.中国近现代史上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既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又是时代发展的折射。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变化,主要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

4.世界近现代史上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既是顺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生产关系调整,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矛盾发展变化的反映,对这些土地赋税政策也要辩证地、分清主次地看待其影响。

三.热点冷点1.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土地赋税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影响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因为它们是文综考试的长期热点“三农问题”的必考部分。

2.对某一时期土地赋税制度的历史背景和这些制度的深入理解,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3.既要强调对具体土地赋税制度的准确归纳记忆,也要理清它们的阶级实质、演变规律,还应贯彻一些基本的哲学观如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主次矛盾、辩证观和普遍联系等观点来分析这些土地赋税制度的变化原因及影响。

4.应突出在新材料、新视角的条件下,把对材料的的理解与课本的基本考点联系起来的方法。

如2007年四川文综第7题“布票、粮票题”和2007年全国文综二卷第40题(1)、(2)、(3)小题“玉米题”。

四.高考题例01.(2005天津文综1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02.(2005江苏历史8)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 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D.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03.(2005广东历史15)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A.高指标 B.高投资 C.高积累 D.高能耗04.(2005北京春季文综12)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