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3压缩空气
科学知识:
1.空气可以被压缩,它的体积可以变化。
2.知道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
1.目标通过实验,感知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2.通过观票与对比,能发现生活中利用压缩空气的例子。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2水沸腾了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6加快溶解
科学知识:
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材料准备:
自制小天平(一根细长木条,三根细线,铁架台,长尾夹)、气球、橡皮泥、打气筒、电子秤、一瓶水、一瓶空气等。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3-1我们关心天气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冰融化成水的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每组烧杯一只(内盛冰块,每组的冰块各不相同,有大块、小块,有碎冰)。温度计4支,铁架台2个,实验记录单,可封口小塑料袋1支,冰块1块(冰箱冰格冻好,大小一样)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5水能溶解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1感受空气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空气具有质量。
科学探究:
1.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
2.利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流动,有质量。
科学态度:
1.体验科学探宄的乐趣。
2.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重点:
利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流动,有质量。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通过对石头、水、空气的三者比较,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体系。
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根长细木条(或竹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皮球、1个托盘天平。
演示实验材料: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3.认识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重点: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
难点: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课前布置:
1.课前搜集有关热气球的资料。(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方法)
2.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1)制定实验计划。根据猜想设计实验使望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2)小组汇报一下研究计划,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以及补充。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概念:
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2.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教学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 寻求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讨论交流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4)思考讨论: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7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雾,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教学重点: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教学难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材料准备
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3、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文字资料、音像等)。
水果糖1份、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1-7混合与分离
科学概念目标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科学教案
教师
1-1水到哪里去了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究精神,形成乐于观雾、善于发现的意识。
2.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科学。
重点:
空气可以被压缩,它的体积可以变化,知道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难点:
通过实验,感知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4空气有质量吗
科学概念:
空气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轻。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
过程与方法:
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并能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教学难点:
设计多种方法,重复验证空气有重量,但很轻。
难点:
能够细心观察、利用实验证明空气可以流动,有质量,并会总结证据。
教学过程:
增补内容
“板书设计”或“课后反思”: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科学知识: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的学习。
科学探究:
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