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管理实务》学习指南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本课程是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在熟悉航运管理实务基本知识基础上,掌握现代航运企业生产管理理论与方法、航运业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航运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理念、国内外安全管理规则的运用以及航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能力。
力求科学地反映当前航运管理实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趋势,结合学生就业趋向培养学生解决有关航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以《航海技术基础》、《国际航运市场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为基础,是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集中体现。
二、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充实航运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航运管理的方法,提高航运管理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
(1)在航运企业从事生产管理、统计分析、安全管理、船舶营运组织、信息管理、企业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2)在国际货代、船舶代理等企业从事跟单、单证制作、运输操作、运输组织、代理业务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3)在港口企业从事生产调度等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
使得毕业生适合在航运企业从事生产管理员、统计分析员、船舶调度员、安全体系受控员、信息技术员等岗位工作,适合在货代企业从事货代操作员、单证员、业务员等岗位工作,适合在船代企业从事外轮代理业务员工作,适合在港航企业从事调度员、理货员等岗位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打破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传统学科型课程目标和知识传授方式,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
以“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基础。
根据行业专家对该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结合社会环境分析及专业调研,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按照航运管理不同分工,本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从航运管理实务基础着手,逐渐过渡到国际航运生产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国际航运企业战略管理,引入航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要求和信息管理系统,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业务类别”为主线,创设工作情境,利用工学结合、科研参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课程教学安排
本课程在教学中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整个课程计划安排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时,理实一体教学16学时,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学完成64学时,共计128学时。
理论教学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成,其内容包括认识船舶、港口与航线、货物与积载、航运企业设立程序、航运市场评述、船舶生产认识、航运生产管理、船舶安全管理、航运信息管理与航运企业管理等三大模块,14个学习任务。
在每个任务教学完成后,要求做相应的实训活动,共分8活动。
内容包括船舶认识、船舶最大装载量计算、航运市场评述报告撰写、航次估算、航速优化、船舶安全体系建设、航运信息管理等内容。
课后学习根据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由课堂老师布置相关知识进行自学。
五、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