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教学设计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盛晶晶执教并评点
[盛晶晶老师所写的关于《养蚕》一课的教学,是她多年来指导学生养蚕的经验总结,内容既有教学指导意义。
又具有资料价值。
全文近9000字,限于篇幅,这里所发表的只是新课教学部分。
——编者]
第一课时
1。
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
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
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
外国人学到养蚕抽丝技术已比我们晚了两千多年。
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
了解学生的养蚕经验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养蚕知识和技能(板书课题),谁养过蚕?蚕吃什么?蚕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
3。
指导学生养蚕
(1)卵期的管理
讲解:养蚕要准备蚕卵和养蚕的纸盒。
(出示纸盒)盒里面铺一层干净的白纸,把蚕卵放在纸盒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气候比较干燥,每天喷洒少量的水。
盒内不用放棉花,更不要把蚕卵放在火炉上烤,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小蚕自己就会出来,我们这里一般3月底或4月初是小蚕孵出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看看有新出的小蚕没有。
小蚕一般上午出得最多。
小蚕一出卵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2)幼虫期的饲养和管理
蚕最好的食物是桑树叶。
桑树是一种落叶乔本,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出示标本),叶片比较光滑。
在喂蚕时,一定要确认是桑叶的,才能给小蚕吃。
如果找不到桑叶不要紧,莴笋叶也可以养蚕。
吃莴笋叶的蚕虽然身体不那样白,但一样生长发育,能吐丝结茧变蛹化蛾,并产卵繁殖后代。
有人做过实验。
蚕小时候用莴笋叶喂,最后一段时间用桑叶喂,效果很好。
无论用桑叶还是莴笋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
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喂蚕。
为使富余的叶不至于很快萎蔫。
可以把它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可保鲜好几天。
给蚕喂叶,每天至少4次,清早、中午、下午、晚上。
每次量要适当,以免造成浪费。
但晚上要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
小蚕要用嫩叶喂,叶不一定切碎。
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新叶盖在旧叶上。
等小蚕都爬到新叶上,就把新叶拿开放在一边,再检查旧叶上是否还剩有蚕。
这样可减少蚕的伤亡和丢失,同时也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蚕盒要保持清洁,及时消除残叶和蚕粪,特别是用莴笋叶养蚕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如发
现病蚕,要赶快拿开,以免其他蚕被传染。
病蚕一般食欲不振,身子发僵发硬,或没有精神,身体渐渐发软,流出臭水等。
注意不要在养蚕的房里喷洒杀虫剂、这样会伤害蚕。
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它的表皮不能随着身体长大而长大,当蚕的身体长大受到限制时,就要脱皮。
蚕脱皮时不吃不动,好像睡眠,经一日左右。
新皮形成。
蚕又开始活动。
蚕眠时,不要认为是病蚕而把它扔掉。
在没有弄清是脱皮还是生病时,可先拿开隔离观察。
如一日后恢复活动和吃食再拿回来。
(3)蚕吐丝作茧期的管理
蚕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吐丝作茧。
快吐丝的蚕身体透明发亮。
不再吃桑叶爬到一边,头时时仰起。
晃来晃去。
这时要赶快把蚕拿出来放在纸条做成的方格内(出示纸格茧山。
并拆开,再插好,让学生知道怎样做纸格茧山)。
最后在格上盖一厚纸做盖,让蚕在格内吐丝做茧。
(4)蚕蛾期的管理
(蚕蛾出茧多在清早)蚕蛾出茧后,雌雄蚕蛾就要交配。
如果蚕蛾出茧时间相距较大,且蛾的数量少,又偏偏都是雌的或雄的,就不能配上,白白等死。
因此几个同学可把刚出茧的蚕蛾凑在一起,让它们能及时配对交配。
雌蛾交配后就要产卵,这时要在盒底放一白纸,最好是白棉纸,让雌蛾把卵产在上面,以便保存。
4。
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1)讲述: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
认真记录。
写时参照观察记及表中的提示,重点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表中对应栏目中。
(把观察记录表发给学生)
(2)学生看观察记录表
(3)提问:在养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在蚕不断长大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在蚕吐丝结茧变蛹这个阶段观察什么?在蚕蛾阶段观察什么?
(4)对蚕卵进行观察
(把蚕卵和放大镜发给学生)
①讲述:按观察记录表中的提示,先看看蚕卵是什么样?形状怎样?大小怎样?颜色怎样?还有其他什么发现?
②学生分组观察
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④教师小结:蚕卵扁圆形,像小米粒大小,中间有些凹下去,即将孵化的卵黑灰色。
如果小蚕孵出后,卵只剩空壳是白色,壳上有小洞。
⑤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表
最后,记住提醒学生在采摘桑叶时一定要爱护桑树,只采叶不折枝,采摘的叶要适量。
另外要注意安全,不上树,不到太远和危险的地方去采桑叶。
不得别人允许,不采私人住宅和公园、单位的桑叶。
最好把养蚕的事告诉家长,取得家长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