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2047社会心理学(二)历年真题汇总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 )A.家庭环境B.生物遗传C.学校环境D.社会情境2.个体是通过微观环境来感知社会现象并获得一切社会心理特征的。
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如:朋友、家庭、( ) A.学校 B.意识形态 C.社会制度 D.文化3.人在某种情境中习得一定的行为,而当这种情境再现时,他会出现同样的行为。
持这种观点的是( )A.精神分析理论B.认知理论C.场理论D.学习理论4.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rdo,1973)等人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监狱”实验属于( )A.模拟研究B.现场实验C.实验室实验D.自然实验5.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 )A.心理状态B.心理特点C.心理倾向D.心理活动6.通过记录皮肤电、心率或瞳孔收缩等指标,可以判断一个人对刺激的态度。
这种研究态度的方法叫( )A.生理记录法B.行为观察法C.假路线技术法D.纸笔测验法7.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恐惧程度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 )A.倒U关系B.U型关系C.线性关系D.反比关系8.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
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 ) A.登门拜访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9.弗斯汀格(L.Festinger,1957)提出的理论是( )A.模仿理论B.刺激反应论C.归因理论D.认知失调论10.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 )A.改变认知B.增加认知C.减少认知D.改变认知的重要性11.根据归因偏见理论,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
这种偏见归因属于( ) A.行动中心偏见 B.显著性偏见 C.歧视 D.自我中心偏见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指人际吸引中的( )A.互补性B.物理距离的接近性C.类似性D.交往的频率13.“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人家”的这种功过归因偏见是生活中常见的,有这种偏见的人往往是( ) A.行动者 B.观察者 C.男生 D.女生14.孩子们有侵犯行为可能是从父母或电视中的暴力片那里观察而学来的,持这种观点的是( )A.本能理论B.挫折侵犯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生物学理论15.当助人行为受到强化时,这类助人行为以后将更有可能发生,提出这种主张的是( )A.情绪理论B.学习和模仿理论C.生物学理论D.社会规范理论16.在做出助人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联在一起的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B.正确地解释情境C.对个人责任的决定D.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17.平时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希望别人帮忙,那你最好在对方心情愉快的时候开口”。
在这种情形下,影响个体助人行为的因素是( ) A.个性 B.同情 C.责任 D.心境18.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 )A.为了显示结义兄弟的所谓义气,而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19.与没有可供观察的榜样相比,一个人在观察了榜样实施侵犯性行为之后,他更有可能做出侵犯性行为。
这种现象属于( ) A.遵从 B.服从 C.行为传染 D.偏离20.当个体必须在两个同样消极的目标中选择一个时,就会产生一种冲突,这种冲突是( )A.接近——接近型B.避免——避免型C.接近——回避型D.双重接近——回避型21.在公开场合下遭到难堪的人,更有可能使用威胁的手段,即使这样做会让他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在这种情况下,影响使用威胁的因素是( ) A.个性 B.挽回面子 C.没有沟通 D.冲突的强度22.在与他人交往时,既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考虑他人利益的最大化。
这类人被称为( )A.竞争者B.竞争——合作者C.合作者D.平均者23.当有他人在场时,你完成任务的绩效比你自己一个人完成时更好,这种现象是( )A.社会助长B.社会抑制C.社会分配D.社会互助24.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是( )A.群体目标B.群体规范C.群体决策D.群体活动25.能提高群体的士气,大家都感到满意的沟通网络是( ) A.轮式 B.圆周式 C.链式D.Y式26.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比自己单独完成的效率低,这表明他人在场( )A.会产生社会助长B.会产生社会抑制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D.对其会产生激起27.菲德勒(F.E.Fielder,1964)提出的应变理论( )A.是指领导的特质理论B.是指领导的情景理论C.是指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的理论D.兼顾了领导的特质理论和领导的情景理论两个方面28.当你在教室的固定座位被他人占着时,你心理会不舒服,并打算下次早点来教室控制你的座位,这种领域形式是( ) A.主要领域 B.次要领域 C.公开领域 D.私密领域29.个体对极为关注和感到具有拥有性的领域,会采用不惜诉诸以法律来防卫的反应方式,这个领域一般是指( ) A.主要领域 B.次要领域 C.公开领域 D.社会领域30.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拥挤是指( ) A.客观状态 B.心理状态 C.物理空间 D.高密度情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不包括(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行动研究法E.元分析方法2.在影响态度改变的沟通中,可以提高沟通者可信性的主要内容包括( )A.沟通者的专长或权威B.听众对沟通者的动机或意图的信赖程度C.沟通者的口才D.沟通者的外表E.沟通者的身体语言3.韦纳(B.Weiner,1971)等人认为,在成败归因过程中包括两个步骤,分别是观察者必须决定( )A.是对能力的归因,还是对性格的归因B.是对自己归因,还是对他人归因C.归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D.归因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E.成败是稳定的发生,还是不稳定的发生4.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作用的行为是( )A.助人行为B.攻击性行为C.利他行为D.侵犯行为E.反社会行为5.S.沙赫特就孤独的个体进行了有关研究,其研究得出的结果是( )A.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不是线性关系B.孤独所产生的痛苦程度与孤独的时间是线性关系C.孤独者常常想到其他人,甚至产生有关其他人的幻觉E.头脑中思考智力的孤独者会表现出较多的不安和冷漠三、判断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态度与行为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 )2.多拉德认为,挫折一定会导致某种攻击行为。
( )3.当你走进超市买东西时,你就和超市的其他人一起属于同一个群体。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简述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的区别及其心理机制。
2.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3.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求助者的特点。
4.简述解释遵从的群体中心理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理性的沟通让消费者改变态度。
2.论述归因偏见中“行为中心偏见”的含义及其成因。
3.结合实际谈谈人们合作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浙江省2001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心理学(二)试题课程代码:02047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 分,共10 分)1.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积累阶段指的是( )A.公元前4 世纪,公元18 世纪中叶B.公元前4 世纪,公元19 世纪中叶C.公元18 世纪中叶,19 世纪中叶D.公元19 世纪中叶,20 世纪20 年代2.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 )A.个体社会化B.性欲说C.家庭的本质D.群体心理学3.要从态度预测行为,有几个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 )A.社会环境B.个人的特征C.最突出的态度D.情感性4.认知失调中的诱导服从研究是由( )作的。
A.巴克和弗斯汀格B.艾宾浩斯和卡尔斯密斯C.巴克和卡尔斯密斯D.弗斯汀格和卡尔斯密斯5.归因指的是( )A.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B.一个观察者根据内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外部状态的推论过程C.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D.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6.贝姆提出了( ) A.自我知觉理论 B.归因理论 C.控制源理论 D.社会知觉理论7.人际吸引的认知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海德 B.阿伦森 C.纽科姆 D.戴维斯8.侵犯行为是( )A.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意向B.直接达到伤害生命个体欲以避免的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D.直接达到伤害欲以避免的生命个体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9.利他行为是指( )A.一种对他人无私帮助行为B.一种自觉自愿、有益于他人的行为C.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D.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0.遵从是指( )A.由于群体在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B.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心理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C.由于群体而产生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D.由于群体而产生成员行为或态度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 分,共10 分)1.冲突的形式分为( ) A.个际竞争B.人际冲突C.群体间的冲突__ 个人内部的冲突E.社会关系的冲突2.群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 A.共同的目标B.存在沟通C.相对的稳定性 D.有意识的认识E.互相依赖性3.沙赫特总结了有关孤独的报告,认为孤独与下列因素有关( )A.与时间不是线性关系B.是否有动物C.梦与幻觉D.思维E.健康4.在弗洛伊德的个性学说中,认为个性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是( )A.本能B.自我C.本我D.他我E.超我5.非遵从行为的形式包括( ) A.反模仿B.独立C.偏离 D.行为传染E.模仿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 分,共20 分)1.社会情景因素2.角色期望3.自我实现预言4.激动转换理论5.社会责任规范四、简述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1.为什么类似性与专家(或权威)都能有效地改变态度?2.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形式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