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呕心沥血 公务员申论大作文素材

呕心沥血 公务员申论大作文素材


加强点滴养成。灵魂的衣服是穿在平时的行动上(欧洲谚语)。个 人品德修养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地体现在平时点滴小事上。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工作中,不放过细微过错;对 待学生细致入微;与同事相处,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日常生 活,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惟贤惟德,能服 于人。注意点滴养成,不是让人谨小慎微,不敢开拓前进;也不是 让人斤斤计较,变得心胸狭隘。
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缺乏是我 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1应从信息教育抓起,培养计算机软 硬件产品开发的专门人才;2对现有信息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研 发能力强、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信息人才队伍;3健全激励机制,形 成尊重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4遵循人 才成长规律,抓好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形成人才梯队,为我国信 息科技前沿领域储备技术力量。
以文化人 文化是“化”人的,是把人的整体素质“化”高,把人的追求和境 界“化”高。但这种“化”要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要似春风,“著物物不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一句话, 这种“化”,是靠“文”潜移默化,用“文”打动人心,依“文” 改变风俗,使人们在文化的浸润和艺术的熏陶中,逐步完善自己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远离愚昧无知,脱离低级趣味,向更高的追 求和境界迈进。
道德标准要反复议。常言说得好,“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道德标准是尺度,不辨不清;价值标杆是导向,不议不明。道德标 准价值取向重在身教,需要反复议。反复议,就是经常评议“身边 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点评道德现象行为,在交流探讨中明 晰标准、明辨是非、明确取向。只有反复议,让思想交流交锋,在 辩论中解疑释惑,在评判中扶正祛邪,才能让大家明白什么是真善 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什么是必须抛弃 的腐朽观念,进而明确立言立行的价值标准。
好政策要用活。各地情况不尽相同,好的政策出台后,需要结合实 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加以落实,需要把握政策本质,逐级梳理 细化。凡事变则活,不变则板,如果只是依葫芦画瓢,上下一般粗, 简单照抄照搬照转文件,必然会“水土不服”。要通过调研“把 脉”,摸清底数,找准“瓶颈”,制订出切实管用的配套措施,在 用活政策上动脑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好的政策与地方实际 接轨,在基层落地生根。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坚持抓大促小,既培育创新型大公司,又扶持 专业化“小巨人”,形成以大带小、系统配套的产业组织结构。与 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规模效应、创新能力、盈 利水平、市场拓展都比较薄弱。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 作用,积极实施大公司战略,通过财税、金融、人才、采购、服务 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提高产业整合能力和 带动能力。对于中小企业,应重点促进其集中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 使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 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
好政策要用实。政策凝结着心力智慧,蕴藏着巨大的效能,能否发挥作用, 关键在于落实。如果只喊在嘴上,写在纸上,文件里再多的“金矿银矿”, 也变不成实际工作中的“真金白银”。落实就是兑现,就是真抓实干,一旦 有了政策支撑,就要扎扎实实做工作,锲而不舍抓落实。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责任,时时督促检查,在抓落实的过程中不断解决难落实、不落实 的问题,攻坚克难,突破瓶颈,确保好政策早落实、早到位、早见效。
课堂
• 在水这里还可以习得辩证统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水的刚柔相济、 内圆外方、动静相宜都是典型的辩证统一思维。老子认为“天下莫柔 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 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这种辩证统一思维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以水为师”还是“道法自然”的具体体现, 几千年来,“道法自然”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国文化“天 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形成水哲学启蒙与思辨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有关于水哲学 的精彩呈现,其背后所凸显的便是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尊重自然、顺 势而为、和谐共生的思想,最后实现天人合一
只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才会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全体 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 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 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社会是由单个人组成的,个人品德的 高低,决定了社会公德彰显的高度。要提高社会公德,就必须先提 高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人、关心人、 理解人,互相友爱,济贫扶困。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 的个人品德正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德不孤,必有 邻”,个人品德的修养的提升,在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理解别人 的同时,也必然获得别人的尊重、关心和理解,从而推动社会公德 的前行。

我们要为理性平和心态营造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通过发展民主、 建设法治,使得社会公众能有序参与政治发展,社会公众的权利能 得到有效保障;社会诉求与愿望能在民主的制度下得以实现,社会 矛盾与利益纠纷能在法治的框架下公正解决;违法必须受到惩处, 不存在“法外施恩”,不能搞“下不为例”。让“潜规则”不再管 用,让“小圈子”不再嚣张,让“我爸是李刚”不再出现。在这样 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理性平和。
1、加强文化品位修养。好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 文化品位,增加自身的学识修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史使 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一个人的 外表不一定要出众,但其内涵会使他光芒四射。通过旅游体育、养 鱼种花等健康有益业余爱好,培养高尚的情操。摒弃那种纸醉金迷、 灯红酒绿、推杯换盏、醉生梦死的生活,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载体创新。好的载体可以润物无声、事半 功倍,可以感化人心、引发共鸣。离开有效的载体,提升公民道德 只能是“纸上谈兵”。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展道德建设,更能契 合贴近群众、吸引群众的原则,更能达到寓情于美、寓教于乐的效 果,使人们更好地感悟道德良知、提升精神境界。在观念、形式、 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道德建设载体,不仅有利于提高各级组织、 部门和社会团体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畅通群众参与渠 道、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培育人们崇德向善的 道德自觉。
好政策要用足。智者善于识时,贵于乘势。中央六部委针对基层实际、满足 基层期待,联合出台政策意见,是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有利契机。 只有树立抢抓意识,乘势而上,借力而为,在吃透政策上下功夫,在用足政 策上想办法,才能充分释放政策效应,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反之,政策不 会用、不敢用,执行不到位,就会错失良机,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及时有效地 落到实处。
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典型引领。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最易 感动身边人。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身边典型的引领往 往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胜过诸多灌输和说教。有身边典型的影响, 就会带动更多的道德典型涌现出来,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 平的进一步提升。要多颂扬群众认可的“最美人物”,多褒奖群众 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多倡导和宣传基层 的“凡人善举”,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我做起,争当平凡的好人、 身边的感动。
当然,要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关键是要有趣。文章有趣, 才有人读;影视有趣,才有人看。先得有趣,才能有效吸引眼球, 进而入耳、入脑、入心。而有趣,重要的是有旨趣。这个旨趣,就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便是娱乐节目、搞笑作品,也不能脱离 这个旨趣,突破价值底线。否则,就会无趣无味,坠入庸俗、低俗、 媚俗的泥潭,不仅难以提升人,甚至有可能把人拖下去,沾一身污 泥,让心灵蒙上尘土。
文章写作(四) 素材积累
讲师:孟庆峰
道德规范要经常讲。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 准则,体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规范离不开言传,需要经 常讲。话不讲不清,理不讲不透。经常讲,就是用百姓的话,用身 边的事,讲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基本道德规范,讲需要大家共同遵 守的行为准则。尊道贵德,利人利己;败坏道德,害人害己。只有 经常讲,晓之以理,才能让大家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耳 濡目染中晓理明义、崇德明礼。只有经常讲,动之以情,让大家乐 于听、听得懂、听得进,才能记得住,入耳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 中提升境界、厚德端行。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也是为人服务的。为人服务,就是要充分发 挥文化的功能,以文“化”人,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而“自身的主人”即“自由的人”,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自由的人”,生存,而不是苟活;自由,而不是放纵;独立,而 不是自私。个体自由发展,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为他人创造自由发 展的条件。这正如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所说:如果我们把人的发展看 做是人类生存的整体繁荣,那么文化恰恰就是这种发展的最终目标 和归宿。
加强自省和外界的监督。个人品德的修养,是需要不断的自省和外 界监督的,不断地改正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德行。 孔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我们应该要用心灵的镜子,照射自己的 行为,用道德的泉水,涤荡尘埃与污垢。当然,有时自省的力量是 不足的,当灵魂不自觉地迷失了方向,更需要有外部环境的约束。 要自觉地接受外界的监督,无论是上级领导、单位同事、家长、社 会公众还是新闻媒体等,对他们的批评意见,要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通过内外兼修,提高自身品德。
道德建设生活化离不开细节养成。细微处见真情,细节往往能够展 示出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 小而为之”。注重细节,要善于在日常小事上明辨是非、区别善恶、 分清美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每个人来讲,从小 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是一种善 行的积累和心灵的净化,只要持 之以恒,就能小善聚大爱,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真正将道德建设落 到实处。
我们要为开放包容心态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现代社 会阶层群体多元化是事实,是趋势,但是某一个群体的发展不能以 影响其他群体的生存为代价,所有社会群体都要在同一个社会中生 存与发展。你可以走你的阳光道,但你至少必须给我留下我可以走 的独木桥。我们以住房问题为例。在房地产发展中,如果不能满足 老百姓居住的底线要求,又如何让老百姓包容那些逐利的过分欲望? 当指责老百姓存在“仇富”心态的时候,也许更应该深究,一部分 人的一些暴富行为是不是已经影响了老百姓的基本生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