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宇宙和微观世界

宇宙和微观世界

3.三种状态的分子排列方式
提问:物质存在几种状态?各举几个事例
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根据形状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
根据三种状态各自不同的特征,大家来猜想一下:构成物质的分子各是怎样排列的呢?
回答
讨论并回答
讨论并画出猜想的排列方式
展示内容
展示课本图10.1-6
(四)原子结构
解题过程由师生共同完成。
学生板书
投影
总结
1.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2.密度的定义,及单位。
3.密度的计算。
4.密度表的应用。
拓展
问题:院中有一块大石头,用什么仪器怎样可以测出它的密度来呢?
达标检测
完成《目标》中相关部分习题,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兴趣,明白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这种探索会不断深入。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提问: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呢?
思考
演示玻璃杯不断打碎,多次
分割的过程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物质的三种状态
2.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能压缩,不能流动;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不能压缩,能够流动;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可以压缩,可以流动。
重点讲述实验室中常用的工具——托盘天平,
2、问:使用天平时能否超过天平的称量?为什么?
二、质量的单位
1、主单位:千克(kg)
2、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3、换算关系
1 kg= 10³ g 1 t = 10³ kg
1g=10³mg
三、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
1、各部分名称及其作用:
称盘、横梁、指针、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单位是米3,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常用单位是克/厘米3。
换算关系:1g/cm3=1×103kg/m3
4.例题一块铁质量1.97吨,体积0.25米3求铁的密度是多少?
已知:m=1.97吨=1.97×103千克V=0.25米3
答:铁的密度是7.8×103千克/米3(或7.8克/厘米3)。
(2)用天平分别测量一块铁和两块铁的质量。再分别测量一块铝和两块铝的质量并分别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表格画在黑板上(实验中使用的金属块体积都相同)。
同种物质铁(或铝),体积不等时质量不等。体积增大为原来的两倍,质量也增大为原来的两倍;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质量
m(克)
体积V
(厘米3)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5.明确密度的物理意义:铁的密度7.8×103千克/米3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铁质量为7.8×103千克。铝的密度是2.7克/厘米3,物理意义是:1立方厘米的铝质量是2.7克。
教师可多提问几个学生,要求人人会说密度的物理意义。物理学中规定1立方分米的水质量1千克,所以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这一点要求学生记住,今后解题时水的密度往往作为已知量。
学生已掌握了质量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因此本节是对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是进一步的熟练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1.指针静止时,观察是否指在分度盘。
2、指针不静止时观察左右摆动的幅度是否。
三、正确使用天平的一般步骤
1、使用前先调节天平。
2、被侧物体放盘,用镊子向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3、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总质量加上所对的刻度值。
四、使用天评测液体质量的步骤
1、先测质量。
2、将液体倒入杯中,测出它们的。
做书P11想想做做,根据实验数据讨论,得出结论。
总结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2.会调节天平平衡,会使用游码。
3.会用天评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拓展
若要测一张纸或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又应该怎样测?
达标
检验
完成《目标》,并同位之间互相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查看教科书14页的密度表,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个属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因此一般说来,可
教学内容
笔记
笔记
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
投影
媒体显示
以用密度鉴别物质。
6.例题二: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块砌成。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他的质量有多大?
2.过程与方法:建立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显示


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展示课本图10.1-1
图10.1-2、图10.1-4
三幅图片,让学生感受本节课要研究的对象大到宇宙中的事物,小到显微镜下的内容引入课题:宇宙和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
一块铁
78
10
7.8
两块铁
156
20
7.8
一块铝
27
10
2.7
两块铝
54
20
2.7
教学内容
思考猜想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参与活动
填表
学生活动
投影
媒体显示
铁和铝相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铁是7.8,铝是2.7。为了反映物质的这种性质,物理学引入密度的概念。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讲授新课
教学步骤
归纳总结
板书
提问
教师活动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用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
活动
教学
内容
学生
活动
媒体
显示
教学
情景
设计
列举市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铁锤、铁钉,指出他们都是由铁这种物质构成的。
从外观看铁块和铝块的颜色硬度差不多。从实验中知道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质量不同。物理学中用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计算密度的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3.密度的单位:
4、让学生猜想读数时应度游码左边、右边、中间所对的刻度值
1、让学生用天平测出一块橡皮的质量。
2、分析数据,分别指出正确和错误的数据,与学生一起分析查找原因。
3、归纳总结后,再让学生用上述正确的步骤测出一支铅笔的质量。
4、问:怎样侧杯中水的质量?
与学生一起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步骤。
5、通过实验与学生一起归纳出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观察图片
图片展示




(一)宇宙由物质组成
1.宇宙及太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2.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史
3.概括宇宙由物质组成
启发学生描述对宇宙的认识。
介绍哥白尼挑战地心说、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等相关知识。
说明地球及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描述自己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课题
宇宙和微观世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学方法
透镜式教学法
重点
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
难点
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
学情
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质尺度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由于尺度
太小或太大,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应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




1.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问:它们除了用途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
讨论、列举实例
讨论回答:“它们有多又少、有轻有重”等等。








归纳总结出质量的初步概念并板书。
一、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mass)
物理学中,质量通常用m表示。
让学生回忆、讨论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归纳板书。
1、问:生活中常用的测质量的器具有哪些?
本节课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模型法




动手动脑学物理
布置作业
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青岛四十七中顾静
课题
质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教学方法
透镜式教学法
重点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和换算。
难点
会用天评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