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情绪和情感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情绪和情感这两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的异同;理解掌握心境、激情和应激这三种基本情绪状态,理解掌握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三种重要情感类型;懂得情绪对人的学习、工作的影响,对教学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掌握焦虑这一心理现象的定义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掌握主要的情感品质和培养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关系;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其特点;情绪的调节和情感的培养。
3、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4、教学时数:5课时5、教学过程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
后泛指各种情绪。
1、定义: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
2、情绪与需要的关系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使,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从而引起人的爱、尊敬、满意、愉快、欢乐等内心体验;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则产生否定的态度,从而引起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恐惧、羞耻、愤怒、悲哀等内心体验。
由此可见,情绪情感并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所以,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两个概念有细微的差别。
(1)情绪更多地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3)情绪具有情境性,直接受情境的影响,而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
(4)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较少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地受意识的控制。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
在现实的心理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并无明确的界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对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会使人抑制暂时的不愉快的情绪。
4、、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识,情绪和情感就无从产生。
人们的认识越深入,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越持久、越稳定。
常言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它对人的认识能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各个方面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5、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情绪和情感无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都可以分为向背两个方面。
这种两极性与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1)性质上看:分为肯定和否定。
(2)强度上看:有强弱之分。
(3)激动程度上看,有激动和平静之分。
(4)紧张度上看,有紧张和轻松之分。
(5)作用上看,有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
不管从何种角度上分,两者之间并非决不相容,有时可以相互转化。
(二)、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情绪与情感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1、面部表情2、身段姿态或动作表情手势与自信的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下手势代表的不同意思3、声音或语言表情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意思可能不同,甚至可能完全相反。
二、情绪理论情绪理论(theory of emotion),是指心理学家对情绪所作的理论性的系统解释。
心理学中有关情绪理论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百多年来的情绪理论中,以下四种理论是一向最受重视的。
(一)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詹姆士在1884年提出一种“反常识”的理论。
按一般常识的说法:人因为伤心所以哭;因为快乐所以笑;因为恐惧所以颤栗。
詹姆士对情绪的解释,持相反的看法:人是因为笑所以才快乐;因为哭所以伤心;因为颤栗所以恐惧。
詹姆士的情绪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情绪并非由外在刺激所引起,情绪是由身体上生理变化所引起。
在詹姆士提出情绪理论稍后,丹麦生理学家兰格(Karl G.Lange,1834~1900),在1885年提出类似的情绪理论。
因此,后人将两人的理论合一,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兰格认为情绪是心脏活动和血管变化的结果。
他说,假如让一个恐惧的人脉搏平稳,目光坚定,脸色安祥,动作敏捷而果断,语气强有力,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二)坎农---巴德情绪理论首先反对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的,是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alter B.Connon,1871~1945)与其弟子巴德(Philip Bard,1898~1977)。
由坎农先在1927年提出对詹姆士--兰格在理论上的质疑,后经巴德在1938年加以实验验证,建立了坎农--巴德情绪理论(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按坎农和巴德的解释,詹姆士和兰格认为情绪起于身体生理变化的论点,是错误的。
因为:(1)情绪状态时身体上会产生生理变化,虽然是肯定的事实,但个体并不能单靠对生理变化的觉知,就能辨别自己发生什么样的情绪。
因为,在很多情绪激动或兴奋情况下,生理变化是一样的。
以心跳为例,恐惧时固然会心跳,愤怒时也会心跳。
个体又怎能单凭对心跳的觉知,确定自己恐惧还是愤怒呢?个体觉知生理变化而生情绪的说法,不合乎生理学原理。
因为,人平常对自己内部的生理变化,并不全部觉知。
恐惧或愤怒时心跳、气促的变化虽然知道,但情绪状态时引起的内脏收缩及各种内分泌的变化(如肾上腺等),个体并不觉知。
动物经由手术将体内某些组织或器官功能阻隔,结果并不影响他们的情绪反应。
(3)情绪经验的产生,并不在生理变化之后,事实上两者是同时发生的。
坎农和巴德情调丘脑在情绪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在情绪发生中起关键作用。
(三)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强调情绪并非起于身体生理变化的觉知,而是起于对刺激情境的觉知。
但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1962)认为,情绪实乃起于个体对两方面信息的认知:一方面是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知;另一方面是对自己身体生理变化的认知。
这种理论叫作沙赫特---辛格情绪理论(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实验:先向全体被试伪称,实验的目的是想验证一种新研制的维他命对增强视力的作用。
实际上注射的是一种肾上腺素,注射后将兴奋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引致心跳、气促、脸热、两手颤动等现象。
注射药物时,对一些被试说,药物会引起心跳、气促、脸热、手颤等反应,对另一些被试则不作这些说明。
注射药物后,就让所有被试等着作视力检查。
等待的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惹人发笑的情境,有人在那里作滑稽表演;另一种是惹人生气的情境,有人故意惹是生非,让被试生气。
结果:被告知有药物反应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表现得较为平静,而没有被告知有药物反应的被试,在滑稽的情境中就特别兴奋,在生气的情境中就特别生气。
这是因为,知道药物效应者,就将自己的心跳、气促等生理变化归因为药物,而不是归因为情境。
不知道药物效应者,则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释为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情绪则是由情境造成的。
(四)情绪相对历程论前述三种情绪理论,虽然在论点上各有主张。
但在讨论主题上,仍有两点相同之处:其一,所讨论者都是指某种情绪的产生。
其二,在理论上所争议者,一直限于刺激情境、身心变化以及个人认知三方面的关系。
在此我们所要介绍的一种新的情绪理论,则是超越以往各家理论上的争议,改而从另外的观点解释某种情绪变化的历程。
所谓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emotion),简称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是基于情绪状态时生理上产生特殊变化的一种假设:大脑中职司情绪的部位,可能存有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
痛苦的情绪产生时,相对的快乐情绪也随而产生,反之,亦然。
在1974,美国心理学家索罗门(Solomon& Corbit, 1974)提出相对历程论时,原本是用来解释人类的动机,后来引申来解释人类的情绪。
原因是情绪状态的产生与变化,多半是因动机所引起。
以爱好高空跳伞活动者为例,如问:为什么他们冒生命危险去做那种事?对此一问题,可能有两个答案:其一是从动机的观点看,他们是为了寻求活动当时的惊险刺激。
其二是从情绪的观点看,他们是为了体验活动之后的快乐。
情绪相对论可以用来对第二个答案做解释。
以高空跳伞为例,从机门跳下至尚未张伞的时间,是在情绪上最惊惧紧张的一段。
按情绪相对论的解释,在恐惧紧张情绪达于顶峰开始下降之际,与恐惧紧张相对的兴奋快乐情绪,即开始形成。
当降落伞张开,身体下降的速度减缓而且个人又可操纵方向之后,兴奋快乐的情绪状态,即取代了原来的恐惧紧张情绪;以后继续维持,直至落地,完成作业、快乐的情绪达于另一高峰。
落地之后,情绪又逐渐归于平静。
如果高空跳伞的训练继续进行,多次经验之后,情绪的相对现象,即将随之改变;未张伞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恐惧紧张情绪逐渐减少,张伞后至落地一段时间内的兴奋快乐情绪,则愈来愈多。
至此程度,跳伞者就会兴趣大增。
以上所述高空跳伞过程的情绪状态改变,只是在相对历程论的原理之下,所举的一个由负面情绪(恐惧)转向正面情绪(快乐)的例子。
再以吸食毒品者为例,藉以作为由正面情绪转向负面情绪相对历程的说明。
最初尝试吸食毒品的人,都是在自己好奇或别人怂恿的情况之下开始的。
吸食之后的药物效应,确能使人在身心上产生兴奋快乐的奇妙感。
但在兴奋快乐高潮行将消失之际,由于药物发生的副作用,相对的身心不适之感随即产生;不久,即陷入痛苦抑郁的情绪低潮。
吸食毒品所导致的负面情绪状态,唯有再度吸食,才能暂时靠药物刺激再获得一些兴奋快乐。
但因相对的负面情绪也必然再度产生,而使情绪再度陷入低潮,且情形将更为严重。
如此,几度重复之后,吸食毒品者的情绪,势必陷入恶化的循环之中,终而不能自拔。
由以上所举两个例子来看,我们可以从情绪相对论的心理原理,获得以下两点认识:其一,此一理论可用来解释行为的原因(人为什么爱上高空跳伞?人为什么吸食药物?),也可用来解释情绪的产生与变化。
因此除了被视为情绪理论之外,相对历程论也可视为动机的理论之一。
其二,俗语中“苦尽甘来”与“乐极生悲”的说法,似可用来作为情绪相对历程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