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C)A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B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C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D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辩证思维的方法C、实用主义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6、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

A、只坚持不发展B、只发展不坚持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A )。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是( D)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B、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关系问题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D )。

A、运动的绝对性B、本质的可知性C、发展的规律性D、客观实在性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D)A存在 B理念 C灵魂 D“原初”物质6、“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B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7、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的实质一样,这是因为( C)A、它们都认为世界是发展的;B、它们都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C、它们都把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D、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4 )①唯心论;②二元论;③诡辩论;④不可知论。

9、哲学上两大派别是( A)A、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论和唯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B)A、客观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C、二元论D、主观唯心论11、最早指出世界的物质本原的哲学派别是( B)A、形而上学唯物论B、古代朴素唯物论C、辩证唯物论D、庸俗唯物论12、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C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1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C )A、唯物论观点B、唯心论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14、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1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两种说法:( B)。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C、都是诡辩论观点考试大论坛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16、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D )。

A、客观性B、有限性C、可知性D、相对性17、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A )。

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19、否18、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C)A、世界的统一性原理B、世界的发展性原理C、世界的物质性原理D、世界的可知性原理19、关于“狼孩”的记载从反面证明意识是( C)A、语言的产物B、单个人劳动的产物C、社会的产物D、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0、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D)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

2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22、矛盾的两个属性是指( B)A、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23、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2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C)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认识的认识路线;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25、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C)A、不懂得物质的客观实在性;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抹煞了意识的本质特征;D、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26、唯心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是( A)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D、既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27、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8、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

A、事物的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3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误在于它割裂了(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31、庸俗进化论的错误在于( A)A、只承认质变而否认量变B、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C、既不承认质变也不承认量变D、否认事物量的差异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C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C、促使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33、“守株待兔”者犯了下述错误( B)A、夸大必然性B、夸大偶然性,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C、否定偶然性D、形而上学34、“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观点(D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C、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D、是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3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C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C、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源泉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36、“激变论”的观点是( D)A、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B、坚持质变和量变统一的观点C、辩证法的基本观点D、割裂量变和质变的形而上学观点37、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B)A、肯定和否定的区别B、肯定和否定的联系C、事物的自我否定D、被否定的事物消失3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D)A、外力推动B、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斗争C、矛盾的同一性D、事物的内部矛盾39、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C )A、事物的本质方面B、处于被支配的方面C、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D、事物的非本质方面40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 D)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4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论的错误在于()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存在性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点42、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指()A、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D、事物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43、矛盾的转化是向着( B)A、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只是由坏向好转化;D、只是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4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A、直线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不断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 B)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4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C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47、彻底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 B)A、庸俗唯物论;B、辩证唯物论;C、机械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二、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