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下面是分享的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
欢迎阅读参考!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一】《杂诗·其一》魏晋: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赏析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
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
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
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
”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
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
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
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
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
“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
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
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
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
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
人生在世,犹如无根浮萍,四处漂泊,就像瓜落地,又似风中之尘,辗转再辗转,沧海桑田,这个人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
人身难得今已得,既得之,何不善用之?所以,不必有血亲关系,所有的人,从他瓜瓜落地开始,就是算一家人了。
美好光阴一去不返,一天一天过去,及时做一些事吧,岁月从不等人。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二】《杂诗·其二》魏晋: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扩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
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一结苍凉无尽。
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
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
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
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
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三】《杂诗其三》魏晋:陶渊明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赏析生命是悲剧性的,“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三春蕖”与“秋莲房”的意象暗喻生命由盛转衰的变化。
前四句中“难久居”、“不可量”、“昔”、“今”、“春”、“秋”等暗示生命盛衰的意象中无不贯穿着时间的线索。
“三春蕖”是对“荣华”的呼应,“秋莲房”既暗示了生命的成熟,也预示了生命的衰老。
盛与衰这一对立的意义包含在同一个意象之中。
物壮必老,这是老庄的哲理,也是生命自然的规律。
然而,对生命更为残酷的是“严霜结野草,枯悴遽未央”的无奈之境。
“柔卉被霜,萎乱纷纭,根叶辄相纠缠”。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4)暗示了人两鬓披霜,发如枯草的暮年的衰残。
“枯悴遽未央”句,生命的“半死半生之况,尤为惨戚,‘未遽央’三字添得味长。
”(《陶诗析义》)它是对生命衰而未竭的隐喻。
绝对的时间一去不返,以日月为标志的相对的时间却周而复始。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生命被绝对时间卷走,它不能随日月再回转。
第一首诗的意象暗示了生命的偶然性,第二首诗的意象暗示了生命的不可重复性。
生命属于“我”只有一次,它竟由盛而衰变化得这样迅速。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这里不再是“及时多勉励”(第一首),向往未来,对时间的追赶与希冀,也不是“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第二首),立足眼前,对时间深深的遗憾与叹惋了。
来日不多,只能回首过去,在对往昔的眷恋中,依依不舍地步着时间的后尘,去追溯生命的足迹。
那句诗的意思应该是绝对的时间一去不返,以日月为标志的相对的时间却周而复始。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生命被绝对时间卷走,它不能随日月再回转。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杂诗·其四》魏晋:陶渊明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