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订)5.《教师资格条例》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7.《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8.《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9.《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1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13.《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4.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5.《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16.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三)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1.4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1.6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按作用的方向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与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1.7教育的起源(速记p1)1.8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a.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水平低下。

b.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的产生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累积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教育有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a.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b.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c.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d.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e.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1.9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1.10近代社会(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教育特点a.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b.初等教育义务化——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意志地区)。

c.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d.教育的法制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11现代教育的特点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主要表现为:a.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1.12 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教育家保罗 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b.教育的全民化。

c.教育的民主化。

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方面。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d.教育的多元化。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多元化。

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f.教育全球化。

g.教育信息化。

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h.教育具有科学性。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2.2中国、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速记p2)2.3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变革(速记p2-3)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2.4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速记p3-4)2.5教育学的发展趋势: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b.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c.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d.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二、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1.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对影响作用a.(主要途径)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2.1生产力队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2.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美国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1964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与文化3.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于教育既有推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

a.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b.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c.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d.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3.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d.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3.3学校文化a.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分为:学校物质、组织和制度、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可化解为认知、情感、价值、理想四种成分。

b.校园文化的功能: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c.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渗透性、继承性三、教育与个体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

1.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

内发论者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速记p5)1.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速记p5)1.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速记p5)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速记p4)3.影响个体身心的发展的因素1.1遗传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b.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2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a.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b.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c.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孟母三迁《荀子 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1.3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

创造性是其最高表现。

1.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原因: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d.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表现: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喝发展个性的功能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作用1.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1.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2.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2.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2学习化社会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共同生活)、学会生存2.3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a.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b.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c.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a.(性质和要求)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我国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

b.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点说明了对我们培养的人的素质要求。

c.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是受教育者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d.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根本途径)2.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及时教育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