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湖九年级苏州的识者对于向往已久的大好河山的古迹,逐渐就形成了三种态度。
一种是死心死意的回避。
衡阳的石鼓书院已经变成了歌舞厅;好,你可以做歌舞厅,我可以不去,打死也不去。
庐山上已经建满了横七竖八的房子,挖得满目疮痍;可以,我此生不必“见庐山真面目”。
另一种是想去、怕去、未去的犹豫不决。
譬如苏州河。
做小女孩的时候在母亲裙边绕来绕去,听她用鼻音哼唱40年代的老歌《苏州河畔》。
对苏州河的联想是幽幽的水光映着月色,温柔的橹声里有轻轻的人生的叹息。
到了上海,人们说:“苏州河,臭来兮!”脸上作出恶心的表情,使我胆颤心惊。
走到黄浦江畔,知道再走一段转个弯就是苏州河,但我停住了脚步,停住了脚步。
我还没见到苏州河。
我要不要去呢?第三种,就是想去、怕去、不得不去,譬如西湖,譬如虎丘。
虎丘为什么一定得去呢?不是因为吴王阖闾葬在那里,下葬三天,有白虎蹲踞其上;不是因为梁高僧竺道生曾在千人石上讲道。
我不能不去虎丘,是因为两个前辈曾经用最美丽的中国文字对我描述虎丘的中秋夜晚。
袁宏道说,平常“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虎丘已游人如织,到中秋,苏州人倾城而出,从“衣冠士女”到蔀屋贫户,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席子毯子和美酒,从千人石上至山门,铺排开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然后,一个显然未经过组织,完全自动自发的音乐演唱会就开始了。
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唱歌,上千上百的歌者,各唱各的,结果“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渐渐地,歌者的竞技心起,变成音乐比赛,音色较差的就被自然淘汰。
当“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时,“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
上千的听者,凝神倾听。
夜更深时,只剩“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到最后“月影横斜,荇藻凌乱”时,整个虎丘上“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比袁宏道晚三十年的张岱在多年之后也盘坐千人石上,倾听到三鼓,看见“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比张岱晚三百年的我来到虎丘,虎丘的盆景老树郁郁苍苍,栽培的杜鹃花豪华绚烂。
如织的游人在石块间跳来跳去,苦苦寻找摆姿态摄影的地点,尽尽“到此一游”的义务。
我站到远处,想将那宋朝的斜塔尽收眼里,却突然听到公鸡啼声,就在身后。
三只比人还高颜色斑斓的大公鸡正扯着喉咙喔喔叫,鸡头随着电流控制一节一节地对人点头。
每隔几分钟就啼叫、点头。
原来满山都是电动的巨型鸡鸭鱼兔,当然也少不了转来转去的米老鼠。
“中秋夜有音乐会吗?”我问苏州人。
苏州人不知道,“没有吧?”他说。
走到出口,发现苏东坡老先生像个测字先生一样坐在路边为人盖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
要离开虎丘,才知道我到虎丘其实不为看风景古迹,而为了看一个文化,一个美感充沛的文化。
在一个月光灿亮的夜晚,苏州人不约而同来到山头赏月品酒听曲。
有那么多的民间音乐家即席演唱,而“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人人都是有点儿素养的评鉴家。
当最精湛纯熟的歌者吐音时,千人石上肃静无声,听者神驰,只能默然点头或者慨然泪下,歌声余音在明月山冈里袅袅不绝。
这是艺术欣赏至高的境界。
张岱忍不住叹息:“使非苏州,焉讨识者?”苏东坡傻瓜兮兮地笑着,对所有离开虎丘的人机械地点头;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
我从他电动的手掌下取回门票。
苏州古城已毁。
花了两千年时间沉思琢磨而成的历史风貌只需要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除,不留一点痕迹。
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13、简要概括第(7)段听者的特点。
(4分)14、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两个句子表现了苏东坡蜡像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①电流操纵的蜡人苏东坡僵硬地抬起手腕,僵硬地在我的门票上盖下“到此一游”的证明。
②他的眼睛突出像人工培殖的变形金鱼。
15、为什么“我”打死也不去衡阳石鼓书院,却不得不去虎丘?(4分)16、联系上下文,说说张岱“使非苏州,焉讨识者?”的叹息和作者“苏州的识者啊,到哪儿去了?”的慨叹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何差别?(4分)二中七一联考九年级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
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
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
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
”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
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
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
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
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
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
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
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
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
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13、墨西哥人和美国人对梅花的误解分别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4分)14、阅读第九段,说说排比句“怎么告诉他……”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6分)15、开头交代自己的名字,有什么作用?(4分)16、作者记叙与日本友人谈起各自的国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我说的他也不懂”?(4分)汉阳8年级白宫是白色的查一路当下人最缺的是“质朴”的品质。
余光中先生曾经跟友人说过一段话,他说,《乡愁》原本表达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
我读这段文字,都感到些难为情,尤其是“凄厉”这个词。
大概他们误以为,声音需要华丽,一切的情感表达,需要夸张,才引人入胜。
淡淡的,质朴的,会被人忽略和漠视。
不要看人,你看一件普通物品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严严实实。
我曾收到一礼物,首先是精美的塑料提兜,从中掏出一精美的纸盒,打开纸盒是黄绫缎子包,打开黄绫缎子包,里面是几个锡纸包,锡纸包打开——原来是几双鞋垫。
几双鞋垫,需要这样包装吗?我想起了质朴年代的表情达意方式。
我小时,家住乡村小学,春夏天,果蔬上市,附近的乡亲们,肩扛锄头,手里顺便提溜一只南瓜、几个辣椒和茄子,送给我母亲。
我母亲在乡下教了一辈子书,在一个人口不到百人的小山村教出了几位博士后,村民们心存敬意。
那些瓜果上还粘着泥土和露珠,他们就一句话:“尝尝鲜!”放下就走。
质朴的方式,新鲜的味道,给人感觉简而美,至今唇齿间留着回味和感念。
这些年,我们整个社会,好像都丢弃了“质朴”。
对于物的装饰,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文艺作品亦如此,那些动辄耗资数亿的电影,除了场面华丽,几乎没给人留下印象,导演被人戏称“装修工”。
种种活动,首先都被花里胡哨的策划,华而不实的形式,搞得似是而非。
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单纯的人。
都被层层面纱包裹,眼神和表情幽深而复杂。
是一些不纯洁的想法,将事物的本质层层遮蔽。
误以为云遮雾罩,方可包罗万象。
人为地把一切都弄得很复杂。
而质朴,则让复杂回归简单,回归人和事物的本色,把本来的面目呈现于众目睽睽。
按照事物本来的状态来描摹,现在看来,会更简洁而直抵内核。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大英博物馆参观时,一群英国小孩问他,白宫什么样子?布什回答:“白宫是白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