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
1. 湿工况空气侧强迫对流换热:湿空气中水蒸气在低于露点温度的翅片表面凝 结,称为凝露,即湿工况;水蒸气凝结相变传热,且液膜波动扰动,使空气 侧表面传热系数提高30~50%;肋效率下降30%左右;以上两者互相抵消, 总传热系数提高10%左右;
2. 湿工况会增大空气流动阻力:液膜减小翅片间隙,增大流动阻力,风机风量 减小;出现“水桥”时,流动阻力显著增大,需翅片表面涂层技术,如亲水 膜、憎水膜等,使排水流畅,流动阻力减小约40%;
01:57
9
6.2 蒸发器
6.2.1 蒸发器的分类与结构-满液式蒸发器
1. 满液式蒸发器:制冷剂管外沸腾,液体载 冷剂管内流动;润湿周长接近100%,传 热系数大;上部设置挡液板或气包,气液 分离作用;底部设置均液板,使液体沿长 度方向均匀分布;
2. 满液式蒸发器缺点:制冷剂充灌量大;受 液体静压影响,蒸发温度高,底部传热温 差小;积存的制冷剂漂在上部自由液面上, 回油困难;
12
6.2 蒸发器
6.2.2 蒸发器内的对流传热-满液式蒸发器内沸腾换热
1. 满液式蒸发器中沸腾换热:水平管束外大空间饱和沸腾换热;
01:57
13
6.2 蒸发器
6.2.2 蒸发器内的对流传热-表面式蒸发器空气侧强迫对流换热
1. 干工况空气侧强迫对流换热:经典的MacQuistion公式。该公式传热因子 适用于叉排、4~8排,小于4排需修正;外掠圆管尾流区内存在边界层分离 现象,后排与前排流动存在差别,需管排修正;
2. 空调采用三角叉排,氨用钢管钢翅片,氟利昂用铜管铝翅片; 3. 空气流速大,表面传热系数大,但空气阻力大,风机功耗高。迎面风速
1.5~3.0m/s。
01:57
18
2. 干式蒸发器缺点:润湿周长仅约30%,传热系数小;流动阻力较大时,抬高 制冷剂入口温度,减小传热温差;折流板与壳体、管子存在间隙,易发生泄 漏;折流板结构、工艺复杂,管外除垢难;
01:57
7
6.2 蒸发器
6.2.1 蒸发器的分类与结构-再循环式蒸发器
1. 再循环式蒸发器:气液分离 器与蒸发器进、出口接通, 蒸发器出口为气液两相制冷 剂,分离出的气体被压缩机 吸入,液体再次循环蒸发。
泛应用,肋高影响最为显著;表面传热系数增大1.6-3倍,压降增大1-2倍; 微肋管比光管重量轻; 3. 微细内肋管对流换热增强因子:微肋管表面传热系数与当量直径光管表面传 热系数之比;工程中,形状复杂微肋管的实际传热面积很难估算,等内径、 同样长度光管的名义表面传热系数替代,非实际传热面积;增强因子包含面 积扩展、扰动强化两种强化传热作用。
2. 润湿周长约为50%,传热系 数比干式蒸发要大。
3. 再循环式蒸发器与液位式节 流装置配套。
01:57
8
6.2 蒸发器
6.2.1 蒸发器的分类与结构-再循环式蒸发器
1.
2.
直立管再循环式蒸发器: 进液管插入立管下部, 扰动较大,强化传热; 适用于氨;润滑油沉积 底部,定期排放。 泵驱动再循环式蒸发器: 泵入口必须纯液体,必 要时排汽;气液分离器 空间足够,保证气液分 离效果;适用于氨和氟 利昂;氟利昂时,润滑 油漂在上部,要注意回 油。
01:57
5
6.2 蒸发器
6.2.1 蒸发器的分类与结构-干式蒸发器
1. 自然对流换热管板式蒸发器:直冷冰箱小冷冻室;丝管式多层搁架式:直冷冰 箱大冷冻室。
2. 强制对流翅片管式蒸发器:干、湿、结霜工况,翅片间距不同;。
01:57
6
6.2 蒸发器
6.2.1 蒸发器的分类与结构-干式蒸发器
1. 干式蒸发器优点:充灌量少,不需或只需小的储液器;能顺畅回油;载冷剂 管外,减缓冻结风险。
2. 翅片类型:平直、波纹、百叶窗或条缝翅片的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依次增大; 但流动阻力也依次增大;翅片类型不同,空气侧强迫对流换热关联式不同;
3. 翅片效率:平直翅片的肋片效率有理论公式,其他翅片的需专用公式;
01:57
14
6.2 蒸发器
6.2.2 蒸发器内的对流传热-表面式蒸发器空气侧强迫对流换热
2. 流程数选择:内肋管时,采用2程的U型管结构,可防止转向时气液分离现 象;光管时,可为4或6程,每程管数增多,要考虑两程间的气液两相制冷剂 均匀分配进入下一程;
3. 载冷剂降温的选择:氟利昂水侧一般为4~6℃。最近新趋势采用大温差,降 低载冷剂流量,减小泵功耗,但会降低蒸发温度,制冷机组的能效比减小, 从制冷机组和末端载冷剂总功耗减小。
01:57
11
6.2 蒸发器
6.2.2 蒸发器内的对流传热-板式换热器流动沸腾换热
1. 板式换热器中流动沸腾换热复杂性:流道间隙约2-3mm;立体网状曲折流 道;内部强扰动,低Re数即达到紊流;
2. 板式换热器中流动沸腾传热多借用水流动沸腾的经典公式;适用于制冷剂的 流动传热公式非常匮乏;
01:57
2. U型管式干式蒸发器,制冷剂进、出口在同一端;气液两相制冷剂易分配均匀; 管组弯曲半径不同;管子损坏不易更换;
01:57
4
6.2 蒸发器
6.2.1 蒸发器的分类与结构-干式蒸发器
1.
2.
板式蒸发器:板片间隙 2.5mm左右;板片上有凸凹 槽道,临近板片槽道反向, 形成三维多接触点网状流道, 扰动很大;清洗不便; 两侧为水时,传热系数 5000~7000W/(m2·K);氟利 昂类制冷剂表面传热系数小 于水侧;低Re数即可达到紊 流;
发器; 4. 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密切相关:节流装置供液量影响蒸发器两相区、过热区面积;
蒸发器两相区和出口状态对节流装置供液量提出要求。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一体 化处理。 5. 蒸发器型式与节流装置型式具有对应关系:干式蒸发器对应基于过热度的毛细 管、热力膨胀阀;满液式蒸发器对应基于液位控制的浮子阀、电子液位计;再 循环式蒸发器对应基于液位控制的节流装置,还需循环泵和低压循环储液桶等 附件。
4. 载冷剂折流板数选择:折流板数保证载冷剂有一定的流速0.5~1.5m/s;缺 口尺寸,在传热系数增大和阻力增大间权衡。
01:57
17
6.2 蒸发器
6.2.3 蒸发器的传热计算-表面式蒸发器设计原则
1. 结构参数:管直径根据管径优先尺寸、制冷量大小确定;肋片厚度0.1~ 0.4mm;翅片间距1.3~4.0mm,结霜时翅片间距大;排数1~6,排数越 多,后排传热温差小,传热效果差,此时需增大翅片间距;肋管长度不超过 12m。
冷量。采用分液器分为多支路,减小压降,增大制冷量。 4. 干式蒸发器对应基于过热度的节流阀:热力或电子膨胀阀、毛细管。
01:57
3
6.2 蒸发器
蒸发器的分类与结构-干式蒸发器
1. 单程直管式干式蒸发器:制冷剂进、出口在两端,从蒸发器一端流至另一端就 完全蒸发为气体;流程管根数依次增多;折流板;内螺纹管;
3. 结霜工况对空气侧传热影响:增大热阻;翅片间隙减小,阻力增大,风量减 小;风量减小的影响更显著;结霜工况下,尽量不使用百叶窗或条缝翅片, 风阻过大,风量减小显著,制热量衰减严重;
01:57
15
6.2 蒸发器
6.2.3 蒸发器的传热计算-满液式设计原则
1. 满液式蒸发器设计原则:上部气液分离,可采用气包或挡液板;上部1~3排 管露在液面上,挡液和蒸发液滴;氨采用钢管,氟利昂采用低螺纹铜管;
3. 满液式蒸发器与液位式节流装置配套:液 位固定,可保证润湿周长;液位固定,有 利于找准油位,便于回油;
4. 主要采用缩放喷嘴引射回油。
01:57
10
6.2 蒸发器
6.2.2 蒸发器内的对流传热-管内流动沸腾换热
1. 因气液相变蒸发传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研究处于半理论半经验阶段。 2. 单组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核态沸腾与强迫对流换热的综合;微细内肋管广
01:57
2
6.2 蒸发器
6.2.1 蒸发器的分类与结构-干式蒸发器
1. 干式蒸发器:制冷剂从进口至出口一次完全汽化,即出口不带液体。 2. 干式蒸发器液体量约为管内容积的15%~20%,润湿周长约为圆周的30%,即
有效气液相变沸腾换热的面积仅为内表面积的30%; 3. 增大制冷剂质量流量,可增大润湿周长,但会增大压降,会减小传热温差和制
2. 载冷剂流速:氨制冷剂采用盐水载冷剂,腐蚀性大,流速较低,0.5~ 1.5m/s;氟利昂采用水载冷剂时,流速较高,2.0~2.5m/s;
3. 载冷剂温降:4~5℃;温降过大,传热温差小;温降过小,流量大,流速高。
01:57
16
6.2 蒸发器
6.2.3 蒸发器的传热计算-干式壳管式设计原则
1. 制冷剂质量流速选择:流速大,制冷剂侧表面传热系数大,但压降大,传热 温差小,即流速对表面传热系数和传热温差的作用相反;若使换热量最大, 存在最佳流速。
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
1
6.2 蒸发器
1. 制冷剂气液蒸发相变表面传热系数是气体单相强制对流传热系数的10~100 倍,强化蒸发器换热可增大润湿周长,减小过热区面积;
2. 为防止压缩机液击损坏,希望蒸发器出口有过热度,或设置气液分离器; 3. 制冷剂的充满程度及蒸发情况分类:干式蒸发器,再循环式蒸发器,满液式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