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质量观
城关镇中心学校张维2014年10月1日
教育质量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要切实落实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上。
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在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上。
许多教师,为了把学生“教好”,首先想到的就是“时间”。
上课“拖时间”,课下,各科教师都布置一大堆作业交给学生带回家做,而且都强调不完成不行!至于学生什么时间睡觉,则不管不顾,老师只管第二天的检查,于是学生只好开夜车到深夜。
可以说,那些违背教育规律,将宝押在加班加点、书山题海、频繁考试上的教师,其做法不但不值得称赞,反而应遭到谴责,因为他是以摧残学生身心为代价的。
学生的一些素质,比如动手操作能力、手工制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是很难在课堂内形成的。
因而在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大力加强课外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形成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在活动中应随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每个少年儿童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
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个学生的不同差异,而是要让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最充分、最完美地显现出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面向有个体差异的所有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搞教育平均主义,要保证所有学生做到基本发展的同时,又要照顾差异,注意挖掘各类学生的潜能,为培养造就各类拔尖人才打下基础。
只有致力于全体学生发展,才算是实施素质教育。
如果教育只是发展了少部分人的素质,或者说只让人素质的某一方面得到片面发展,则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所谓素质教育教学质量观,我认为其要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全面观”、“发展观”、“差异观”。
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向,即:由过去“重少数”转向现在“重多数”;由过去“重智育”转向现在“五育并举”;由过去“重知识”转向现在“重能力”,其核心应该是充分凸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把质量演义为一种文化,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