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高中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①褶皱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什么力的作用?(挤压/ 张裂)
②岩层受力后,岩层在甲、乙两处的形态发生怎样的 变化?
③总结褶皱形成时的地表形态。
14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如下图所示。试分析背斜成 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应怎样判断背斜、向斜岩层的年龄顺 序?
17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3)背斜形态是拱形的,承压大,安全性好,而向斜是 储水构造,修建隧道易积水或渗水,因此隧道一般选择在 背斜核心部位;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破坏,因此 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顶部。
18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M为消亡边界
(2)板块边界类型N为生长边界 L为未定板块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如图中a是 大陆 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 喜马拉雅 山脉、青藏高原。
②如图中b、c是 大陆 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
带,形成了深邃的 海沟 、岛弧、海岸山脉。
③如图中d是
了 东非裂谷带
陆地03 课后课时精练地理·必修I2.背斜一定成为山岭,向斜一定成为谷地。这种说法 对吗?
提示:不对。在内力作用下,背斜岩层一般是向上拱 起,向斜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 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在外力作用下,不少褶皱构造的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的槽部 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这种地 貌称为地形倒置。
地理·必修I
[知识精讲] 1.褶皱和断层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 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具体分析如下。
19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 岩石圈 被断裂带分割成
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 亚欧板块 、B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 非洲板块 、F为南极
洲板块。
5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3)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采石场则选择在背 斜顶部,为什么?
15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答案:(1)①挤压。 ②甲处岩层形态向上隆起形成背斜;乙处岩层形态向 下弯曲形成向斜。 ③背斜往往形成山;向斜往往形成谷。
16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①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 弯曲 ,形 成 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 向上隆起 ,叫 背斜 。B 处岩层中间 向下凹陷 ,叫 向斜 。
②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 断裂 ,并沿断裂面产生显 著的 位移 ,称为 断层 构造。其中E处叫 地垒 ,常发育 成 陡峻的山峰 ;D处叫 地堑 ,常发育成 盆地或谷地 。

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
6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由 地壳运动 引起的地层倾斜、弯 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
(2)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 和 断层 。
7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11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02 课堂合作探究
12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考点 地质构造及应用 [课堂实录]
阅读教材褶皱及相关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1)下图为“褶皱的形成示意图”,探究回答:
13
01 课前自主学习
8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3.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1)常见火山地貌: 火山锥 、火山口等。 (2)地震活动:常造成地壳 断裂和错动。
9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思考问题] 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是一样的吗?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2)原来在沉积岩层受侧向挤压形成褶皱构造的过程 中,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由于背斜轴部产生局部张力,造 成轴部岩层裂隙较为发育,为外力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反,在向斜轴部产生局部挤压力,轴部岩层破坏程度相 对轻微,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较强。在长期外力作用下, 差异性侵蚀逐渐明显,背斜遭受侵蚀的速度较快,向斜遭 受侵蚀的速度要缓慢得多。由于地壳的不断隆起抬升,侵 蚀作用仍不断增强,差异性侵蚀继续发展的结果,使背斜 部位成为谷地,向斜部位转变为山峰。在水平方向上,背 斜部位的中部岩层老、两翼新,向斜部位的中间岩层新、 两翼老,这是判断背斜和向斜最根本,最可靠的依据。
提示:不是。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变位,它包括五种 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而构造地貌则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包括 五种主要的基本地貌类型有:平原、盆地、高原、山地、 丘陵等。
10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地理·必修I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学习目标] 1.知道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的表现形式及基本的 地质构造类型。 2.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3.掌握地表形态成因的分析方法,会判读各种地质剖面 图。
2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01 课前自主学习
3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03 课后课时精练
地理·必修I
[自主梳理]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变化原因
内力作用 和 外力作用 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外力作用比较
4
01 课前自主学习
02 课堂合作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