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八至十四讲作业一、选择题1. 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晚明出现“公安派”诗歌,提倡(BC)。
A.程朱理学 B. 真实情感和个性 C.反对复古 D.复古2.(CD )倡导了诗界革命。
A.龚自珍 B.李贽C.梁启超 D.黄遵宪3.在下列各句中,“见”字可译为“被”的有( ACD)。
A.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B.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4. 宗臣《报刘一丈书》的写作缘起是( AD)。
A.有感于普遍存在的官场腐败B.有感于刘一丈与父亲的亲情C.有感于自己“常不见悦于长吏”D.有感于刘一丈信中的“上下相孚”5.梁启超《论毅力》“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一句中“数”的意思是( CD)。
A.数目B.次数C.天数D.规律6. 为了阐明“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的道理,梁启超引用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这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BC)。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D.反证法7.下列各句中“为”做动词的有(ABC )。
A.门者怒曰:“为谁?” B.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C.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D.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8.京剧的前身有(BD)。
A.南剧 B. 皮簧戏 C.花部 D. 徽剧9.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景的基本手法是( D)。
A.大小相形B.动静相衬C.浓淡相间D.景物并置10.下列作品位列四大谴责小说的有( ACD)。
A.《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B.《秋海棠》C.《孽海花》 D.《官场现形记》11.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A)。
A.1949年至今的文学B.辛亥革命至今的文学C.1919年至1949年的文学D.和中国现代史同期的文学12. 五四时期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著名的歌词有( BC)。
A.梁启超的《爱国歌》 B. 沈心工的《勉学》C.李叔同的《送别歌》 D. 高天栖的《燕双飞》13.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有(BC )。
A.郭沫若B.闻一多C.徐志摩D.戴望舒E.郁达夫14.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体现绘画美的句子有(BC)。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C.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D.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15. “新生代”诗人的代表有(AC )。
A.韩东B.北岛C.海子 D.伊沙16.《春之声》中“一个昏黄的、方方的大月亮出现在对面墙上”,指的是(C)。
A.火车开了 B.天黑了C.通过车窗透进的光亮 D.月亮光17契诃夫是一位( A )A.俄国小说家 B.法国剧作家 C.德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美国著名诗人18. 小说《苦恼》中“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使用的修辞手法是(D)。
A.比喻 B.借代 C.拟物 D.拟人19. 小说《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 D ) 。
A.儿子死了B.年老多病C.生意清淡D.苦恼无处诉说20.弗朗茨·卡夫卡是(BC)。
A.近代表现主义作家 B.现代派表现主义作家C.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 D.人文主义的先驱21.《变形记》真实性体现在( AC)。
A.充满真实性的细节 B.反庸俗C.是真实世界的象征 D.反愚昧二.翻译1. 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译:至于和同僚、上级不和睦的毛病,在我身上是最厉害的。
2.即门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译:即使守门人拿着拜帖进去通报,主人又不马上出来相见.3. 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译:骑在马上遇到平时交往认识的人,就挥着鞭子说:“我刚从相公家出来,相公赏识我,赏识我!”4.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译:天下成功或失败的人或事是如此繁多,它们成功和失败的道路也是如此地不一致。
5.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译:若不是毅力最坚定的,就不能坚持到最后。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译:(做事情)好像在堆山,差一筐土就要堆完了,不堆了,我就停下了堆山的举动;(做事情)好像在平整土地,虽然刚倒下一筐土,有不懈的毅力,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三.简答题1.概述明朝中晚期自由思潮及在文学上的表现。
答: 明中期,出现反对程朱理学、要求维护正常人性、追求新的精神支点的社会思潮。
文学理论摆脱官方束缚,寻求独立性,要求文学表达自然之情;提出复古的口号,达到摆脱程朱理学、官方制约的目的(标榜古文,反对时文)。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以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以复古相号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但其末流完全陷入拟古主义的歧途。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复古倾向,主要成员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他们着重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创作具有自己特色的散文。
晚明思想家李贽鲜明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是第一个对封建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人。
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提出了“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以公安人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倡导“性灵说”,反对拟古,强调将真实情感和个性作为文学的重要原则,使公安派成为晚明诗歌影响最大的流派。
2.简述论据的类型,并举例说明。
答:论据分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有书摘、名人名言,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
如《论毅力》中引用孔子、孟子的话即为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
事实论据有概括事实、具体事例、统计数字等。
如《谏逐客书》中列举嬴政喜欢的宝物即为事实论据中的概括事实。
3.归纳《报刘一丈书》中“幸”的含义。
答:《报刘一丈书》中“幸”的用法如下:①高兴: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
②侥幸:幸主者出……③希望:官人幸顾我!幸宁心哉!4. 什么叫层递,《论毅力》在什么地方使用了层递?答: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层次,结构相似,意义递进或递减,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说服力,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层递。
在《论毅力》中层递的使用有:“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将毅力由弱至强的结果逐一列举。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在驾船出海的比喻中将毅力由弱至强做几项列举。
5.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体现的建筑美和音乐美。
答:《再别康桥》结构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1、3行稍短,2、4行稍长,诗人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再别康桥》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体现音乐美。
答:建筑美——诗的结构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1、3行稍短,2、4行稍长,诗人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音乐美——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再别康桥》一诗的韵脚分别是: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韵脚严整,且随着情感的变化逐节换韵。
节奏上,全诗基本上是单行两个音节,双行三个音节(5、6、7节稍有变化),形成音节的波动状态。
再加上“轻轻”、“油油”、“软软”等叠音词的反复使用,使得诗的节奏明快而又平稳。
6.谈谈《春之声》中岳之峰给你的印象。
答:岳之峰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
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
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
只有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
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7.查阅资料,概述朦胧诗的发展。
答:“前朦胧诗”时期:60年代-70年代中期的地下诗歌。
“朦胧诗”时期:1979-1983从边缘进入公开。
“后朦胧诗”时期:1983年后。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北岛、舒婷、顾诚、海子、江河、杨炼和于坚等。
8.《再别康桥》首段,徐志摩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尾段徐志摩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谈谈你感受到“轻轻的”、“悄悄的”这两者的区别。
答:“轻轻的”、“悄悄的”在写作上形成呼应,在感觉上“悄悄的”是带着主观意识的“轻轻”,显示了别离的决绝。
9.谈谈你对《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理解。
答:“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
“通行证”与“墓志铭”,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
只是这两句就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10.小说《苦恼》哪些地方显示了人与马的对比和类比。
答:小说开头,“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
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不动……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老车夫接到生意后,“车夫嘬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啧的一响,跟天鹅那样伸出脖子,在车座上微微挺起身子……那小母马也伸出脖子,弯一弯像棍子一样笔直的腿……”这些人与马的类比显示了老车夫姚纳与牲口等同的地位。
小说结尾处,在向所有人的诉说都被忽略后,老车夫向小母马诉说了心中的苦恼,小母马对他有了回应。
人和马对老车夫的态度截然不同,这样的对比描写有力地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与丑恶,深化了主题。
11.查阅资料,概括契诃夫小说的特点。
答:反庸俗、反保守、反愚昧是契诃夫小说的三大主题。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12. 《变形记》在当代有没有现实意义?为什么?答:有。